本报记者 王晶晶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结合了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提出的新的战略概念,具有全球消费实现功能、配置功能、引领功能,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找准发力点十分必要。”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近日在第七届民建“城市发展论坛”上表示。

郝明金强调,要充分认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积极借鉴国外著名消费中心的发展经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务实有序推进;要着力打造北京成为国际消费枢纽城市。要深度契合新一轮全球消费升级趋势,紧扣国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布局新消费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这对推动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促进消费提质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本届论坛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枢纽城市”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完善与消费提升、文化产业升级与文旅新消费、北京的地方营造与地方消费、城市品质与消费提质、精准扶贫与促进消费”等主题进行了演讲。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刘先传在致辞时从聚焦中心任务,发挥优势作用;创新工作模式,打造高端智库;提高建言质量,形成一批成果等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服务保障和全球影响力,发挥更强的枢纽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以“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完善与消费提升”为题作了演讲。他指出,近年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换,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而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经济的“调节器”,对于促进消费和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持续推进,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展望未来,社会保障改革面临人口老龄化、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持续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周尚意认为,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以及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枢纽城市。

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从文化产业(文旅)升级新动能的内涵出发,分别阐述了产品升级、业态升级、模式升级、技术升级、传播升级、创意升级、转型升级和创新升级10个方面内容。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教授李迪华从国家质量强国战略与品质城市二者关系出发,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论述了品质城市的内涵和城市价值链提升的重要意义及策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庆杰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出发,指出低收入贫困群体在脱贫攻坚和消费中的重要性。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差异,未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潜力,而贫困群体的脱贫无疑对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据了解,“城市发展论坛”由民建北京大学委员会发起,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分别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资源配置、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社会治理、城市新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发挥北大高端智库资源优势,集聚人才智慧力量,形成了多项前瞻性、建设性成果,成为北大民建会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