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7日 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1

“營養餐”只有半碗麪條,學生營養餐資金要透明(2版)

日前,河南一小學“營養餐”只有半碗麪條,與食譜嚴重不符的事終於有了回應。據報道,事發地商水縣多名相關責任人被嚴重警告、停職、撤職處理,食品藥檢部門對鄭州華康餐飲有限公司加工點經營情況做進一步的調查,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事情似乎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但看到孩子們碗裏乾巴巴的半碗麪條,仍然令人心疼和憤怒。這種幾乎沒菜的麪條,連成年人都喫不下去,而孩子們卻要想盡辦法、兌點水嚥下去。如果知道了教體局要求的食譜是“雞丁60克、炒西葫蘆85克、包菜85克、蒜薹60克”,孩子們以後還會信任自己的老師嗎?

2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未來已來,你來不來?(7版)

9月17日至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在上海西岸舉辦。經國務院批准,大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網信辦、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上海的這場AI論劍,將亮出一份超豪華的出席嘉賓名單,他們中,有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國內互聯網“巨頭”,有谷歌、微軟、英偉達等世界知名互聯網企業的高管,還有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包括10位全球人工智能頂尖科學家、50位中外院士、百位國內外龍頭企業CEO……

3

體育老師老“有事”、課時總被擠佔?別讓體育課變成體育展示課(2版)

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保證中小學體育課時,並把開足開齊體育與健康課程納入督導評估的範圍。這個新學期,記者在南京某小學一年級課表上看到,一週30節課,體育類課程佔了8節。雖然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出這麼多體育課,但每天一節體育課正逐漸成爲很多學校的“標配”。這不僅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也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

但要開齊開足體育課,不是寫在課程表上就行,還需要有關各方跟進各種軟硬件配套。首先就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也是家長、社會的事情。當然,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門要真正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扭轉不正確的理念和風氣,把“指揮棒”指對方向。

4

2000年前的沉船裏都裝了些什麼?在故宮打開一枚時間膠囊(9版)

紅釉陶器 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公元前一世紀,一艘滿載大理石和青銅雕塑的貨船,從小亞細亞沿岸港口出發,駛向意大利的羅馬共和國,不幸半途沉沒於愛琴海西部邊緣的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水域。於是,歷史便被封存在沉船中,如同一枚時間膠囊。直到兩千多年後,沉睡海底的膠囊才被打開。日前,這枚時間膠囊在中國打開——“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開幕。

5

個別地方幹部“輿論監督過敏症”需要脫脫敏(2版)

明明是開展正常的輿論監督報道,卻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個別地方幹部這種“輿論監督過敏症”需要脫脫敏,涵養聞過則喜的雅量。

媒體做輿論監督,就像啄木鳥給樹木“看病”,合理及時的“治療”能讓大樹根強體壯,避免病症蔓延加深,“拖擋拒壓”只會延誤“病情”。對輿論監督的“反感”,源自對監督工作的“敏感”。少數地方基層幹部爲迎合上級領導“更看重成績成就”的心理,長期報喜不報憂;個別幹部對輿論監督有偏見,認爲媒體只能“抬轎子”,不能“扯袖子”;還有部分地方片面以負面輿情多少考覈下級工作,導致基層幹部滋長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態。

6

生與死僅“一步之遙”!8月火災數據給我們敲響警鐘(10版)

今年8月份較大火災多,重大火災影響大,包括備受關注的8月25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北龍溫泉休閒酒店火災在內,全國共有6起較大火災發生。根據9月14日應急管理部消防局的通報,8月份全國消防部門共接報火災1.42萬起,亡90人,傷57人,直接財產損失1.2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雖然火災的起數、傷人和損失的數據都有所降低,但死亡人數上升了57.9%。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令人扼腕的生命財產損失。警鐘長鳴,提高消防安全意識、加強火災防控,已刻不容緩。

7

不再爲資本漂白良心,公益慈善的春天來了嗎(2版)

騰訊“99公益日”剛剛落幕,其所展示的理性公益、透明共建等理念得到廣泛認可。短短3天內,超過2800萬人次愛心網友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捐出善款8.3億元,2000多家企業捐出1.85億元,爲5498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加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機構共同努力,善款總計超過14.14億元。不過,雖然公衆熱情高漲,但現階段中國公益慈善組織還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諸多領域都需要進一步增量提質。正如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所說,中國公益行業應更快實現從自發到自覺、從感性到理性、從熱情到專業的發展過程,打造一個透明、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

8

美術史家郎紹君:寄淡泊以發豪猛(16版)

郎紹君書法

很多藝術家們都說,郎先生的批評文章非常耐讀,而且讀完心服口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點是先生確爲知畫、懂畫之人,所以不論臧否,皆能說到肯綮之處。一味褒揚的批評,或善或美;坦言優長又指明不足的批評,纔可稱真。

郎先生在藝術批評中的“求真”,來自一份對待藝術的不可撼動的原則性,敢於挑戰權威,不隨波逐流,從真實出發,從藝術本身出發。先生平素藹然、寧和,但在原則問題上從來都是嚴肅以對。作爲一位尊重歷史真貌的學者、崇尚真誠的批評家,這一品質最難得,也最珍貴。

內容來源:綜合自9月17日《光明日報》

本期編輯:邢妍妍 王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