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這些“真香”背後,是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自己分類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產生強大的自我激勵,願意以實際行動讓這座城市變得更美好。

【編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論習慣的養成丨總有一些東西,是“垃圾代收”替代不了的

在上海全城“不談垃圾分類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氛圍中,出現了一個新事物:“代收垃圾網約工”。客戶線上預約,廢品小哥上門回收,據說有人月入過萬。

跟傳統的廢品回收相比,這一工種還需要分類打包,將不同種類的垃圾送到相應的地點加工處理。換句話說,客戶選擇這一服務,等於將垃圾分類“外包”。

從網友的點贊就知道,它確實深諳市場痛點。大城市的上班族,工作忙、生存壓力大,再加上不能正確掌握垃圾分類的擔心,確實頭疼。將負擔轉嫁出去,輕鬆不少。換個角度看,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效率高、效果好,還讓很多人有了飯碗,也是好事。

但這種模式並非完美。比如,會不會帶來隱私泄漏風險?垃圾是能反映一個家庭的信息的,比如藥物垃圾,從中能看出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再者,服務次數多了,回收者掌握了家庭的作息時間,安全也是個問題。

更主要的還在於,以技術手段提升垃圾分類的效率和效果,偶爾用用問題不大。但對於一項需要全體市民掌握的技能來說,過度依賴它,會剝奪個人學習和參與的機會,讓市民不能真切體驗從不會到會,從陌生到嫺熟,從麻煩到習慣的成就感與樂趣。

“習慣的養成,總是伴隨着麻煩,但也有種‘向文明又進了一步’的自豪感。”網友的這句話,說出了某種真相。

人們吐槽分不清哪個垃圾是哪類、錯過投放時間點,但又自覺惡補,做試題曬分數,分享新買的垃圾桶證明自己“有多拼”……這些“真香”背後,是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自己分類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產生強大的自我激勵,願意以實際行動讓這座城市變得更美好。這是個人之於城市的榮譽感。

另一邊,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相關設施與管理制度正在同步改進,越來越人性化。媒體不厭其煩地普及知識,做志願者的爺叔阿姨們敬業地守候、耐心教導。這是城市之於個人的使命感。

垃圾分類在上海,始於行政力量,但很快轉化爲高自發度的全民參與。人們看重效果,但同樣享受“自來水”的參與過程,也從中獲得了自我進步的滿足。這,是“代收垃圾”替代不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