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在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後對外強調:“不管是面對初選或是大選,政務依然是第一優先,執政團隊拿出政績,讓民衆有感,是我們的責任,也纔可以感動人心”。

臺灣“大華網絡報”25日發表臺灣的大學教授艾中樺評論文章,指出贏得初選後蔡英文的氣勢果然不同凡響,只是政績讓臺灣民衆有感,不是執政黨講話大聲就算數,還要看民衆是否真的有感。若是自已有感,民衆無感,那就叫自我感覺良好。

以下是評論摘編:

其實蔡英文不是隻有在初選勝出後表示政績是贏得初選的關鍵,早在初選民調公佈前網絡媒體傳出的一份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支持度小贏賴清德2%時,她即解讀是執政成績展現,才使得民調上升。不僅如此,在初選政見發表時,蔡英文也強調:“過去三年實踐民進黨的價值,沒有背離黨價值路線,面對鋪天蓋地的壓力,仍勇敢面對、承受代價,勇敢前進。”

其中被蔡英文視爲過去三年政績有:“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轉型正義”“國防自主”“稅改”“社會安全網”“產業轉型升級”等。此外,她在執政三週年記者會中也將“再生能源”“減稅”“年金改革”“前瞻基礎建設”“潛艦國造”“福衛七號”等列爲重要政績,並強調“我們做的事情比你想像得多很多,也要告訴三年來不斷唱衰臺灣的人,你們不會得逞”。將外界對執政黨的監督視爲唱衰,足證蔡英文是自我感覺良好!

就結果而論,若蔡英文所提及的政績真的名實相符,試問民進黨會在2018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敗得如此之慘?臺“前行政院長”賴清德還會參加初選,來挑戰蔡英文連任的被提名權?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執政成績乏善可陳,才導致上述狀況發生!面對如此不堪的政績,蔡英文陣營不僅未予以修正與調整,反而將一切責任推給外人。既然不能承擔責任,不就該換人承擔嗎?

在蔡英文執政期間,臺“監察院”只彈劾藍不彈劾綠,甚至還介入已經三審定讞的司法個案,來爲綠營人士開脫,導致全臺司法官員連署抗議。

更遑論日前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臨時會中,利用多數優勢倉促修訂“公投法”,使未來“公投”不再與大選合併舉行,大大降低可能參與公投的投票人數,極盡保權位不擇手段之能事。

實際上早在前雲林縣長李進勇被提名接任“中選會主委”時,外界就不斷質疑李進勇過去身爲忠貞民進黨員的黨政資歷,將難以在選舉事務上維持應有的中立,不論是否已被注消黨籍。果不其然,李進勇上任後第一件處理的案件,就是讓“公投”與大選脫勾,這豈是政績斐然應有的表現?

若這是年代久遠的事,就不該苛責民進黨,畢竟執政需要與時俱進。然而“公投法”上次是在2017年12月12日才修正,在2年不到的時間再次修法。表面的理由是不讓去年“公投”干擾大選的歷史重演,實際卻是爲了能夠增加民進黨當局連任的機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案,不到一年的時間修正兩次,導致企業、勞工及消費者三輸的局面產生。由此可見,蔡英文口中的政績與民衆的期待有極大的落差,吹噓政績如何不同凡響,只是自我壯膽而已!

若仔細檢視蔡英文所宣稱的政績,會發現沒有一項政績可以經得起考驗,否則蔡英文不會只靠初選延期以及疑點重重的民調贏得初選,更不會只靠“辣臺妹”的訴求,就試圖來贏得明年的大選。若蔡英文在沒有政績情況下還能連任,意味着臺灣民衆未來四年勢必要繼續過苦日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