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時候,“愧疚”的自責感更能淬鍊出一個人的偉大,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以忘我工作成就無愧業績,這正是一個共產黨人保守初心的榮光體現。從甘祖昌那裏,龔全珍學到了如何用學習武裝自己、改造自己:“不能像看小說那樣看毛主席著作,要邊看邊想問題。

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會碌碌無爲;一個政黨,如果忘記爲之奮鬥的初心,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是理想主義者,始終不忘初心,沿着理想信仰指引的方向奮勇拼搏;中國共產黨人也是現實主義者,始終直面時代,不斷克服艱難險阻成就輝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惟有爭分奪秒去把握、朝乾夕惕去奮鬥、埋頭苦幹去成就,才能不負時代的豐厚饋贈。

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淡泊名利、樸實純粹,即使曾經戰功赫赫,也一輩子不改本色,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張富清的家,在一幢不起眼的五層宿舍樓裏,樓體外側給人斑駁陸離的歲月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左鄰右舍換了一茬又一茬,翻修了一遍又一遍,張富清家卻依然保持着舊有的模樣,一如他恬淡如初的性格。

95歲的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在解放戰爭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戰鬥英雄”榮譽稱號。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都不知情。從轉業到離休,他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在偏僻的大山裏,工作挑最苦最難的幹。家人形容他:平凡!

平心而論,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張富清無愧於自己的初心,但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在他的人生詞典裏,我們找不到“居功自傲”這個詞,反而感覺到他的“愧疚”之情。他說:“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我不能再爲國家做什麼,能節約一點是一點。”他也常常滿眼淚水:“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擺自己啊?我有什麼功勞啊?!”

初心越崇高,責任越重大。有時候,“愧疚”的自責感更能淬鍊出一個人的偉大,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以忘我工作成就無愧業績,這正是一個共產黨人保守初心的榮光體現。

和張富清一起“愧疚”的,還有甘祖昌。

開國將軍甘祖昌,因負重傷“自愧”所做的貢獻太少,而組織給他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如果只是在幹部療養院裏享受生活,那就愧對黨和人民。作爲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的他毅然辭去高位,回鄉務農。解甲歸田29年,他帶着羣衆修水利、架橋樑、改造荒山、改良紅壤。

因負過重傷,蘇聯醫生曾斷言:甘祖昌雖有一雙鐵腳板,走得再怎麼快,也難走過60歲。但甘祖昌說:“活着就要爲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幹不了複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他返鄉時52歲,每天下地幹活,最終活過了80歲。

共產黨人,初心如一,但面對不同環境、不同挑戰,實現初心的要求與方式在不斷髮生變化。“對照人民羣衆新期待”,把對人民的“愧疚”融入信仰,便會生髮出無比堅強的力量。

福建東山,茫茫赤山林場,安葬着谷文昌的骨灰。多少年來,東山羣衆形成“先祭谷公,後祭祖宗”的習俗。“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責任、信念,穿過歲月依舊動人心絃。

曾經,面對身穿破衣、手提空籃乞討的村民,谷文昌說:“我這個縣長,對不住羣衆呀!”“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幹什麼?”東山風沙害嚴重,他帶領羣衆在全縣築起“綠色長城”。東山以前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他帶領羣衆修路,實現了村村能開進汽車。東山缺水,他帶領羣衆大辦水利,惠及城鎮居民、企業,並灌溉着幾千畝土地。他常說:“我是經過溝溝坎坎的人,但我始終堅定,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黨,相信黨組織。”無論崗位在哪、境遇如何,谷文昌都牢記自己首先是黨員,不忘重任在肩。就像木麻黃深扎於大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擔當,身上有壓力,正是谷文昌不斷做事的底氣。

對人民“有愧”,是一種精神。能在時代大潮的沖刷中愈加顯其光彩,不僅因爲它刻在歷史深處,更因爲它絲絲融入時代的脈動。如何面對“人民羣衆新期待”?張富清、甘祖昌、谷文昌們以他們的形象,樹起共產黨人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正是無數這樣的豐碑讓今天的中國煥發出蓬勃生機。

活到老 學到老 改造到老

梳理那些熟識的共產黨人的名字會發現,他們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學習。

周恩來爲自己制定的《修養要則》中,第一條就是“加緊學習”。在南方局工作時,他始終強調要有組織地強化“研究學問,學習主義”,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最終達到人人“有確定的馬列主義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董必武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一刻也不放鬆對馬列主義的學習,在他八十多歲高齡時,還賦詩寫道:“五篇六本相連讀,學習當如卒過河。”雷鋒把毛主席著作當作“糧食”“武器”“方向盤”,走到哪裏就學到哪裏,如飢似渴地從革命理論中獲取精神營養。

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流淌在共產黨人血液裏的文化基因,也涵養了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氣質。立足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長遠規劃,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如果“不重視學習理論,天天搞事務,一定要迷失方向”。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愛學習。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祿養成了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習慣,他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無論在辦公室還是下鄉,他總要提着個布兜,把《毛澤東選集》帶在身邊。他曾對同事說:“白天到羣衆中調查訪問,回來讀毛主席著作,晚上‘過電影’,早上記筆記。”

學習,是武裝思想的大事。焦裕祿倡導的學習形式不止限於理論書籍,他會帶領縣委一班人來到火車站,現場說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讓大家找出工作上的不足和差距。之後,他組織縣委委員一起學習《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就是爲了讓大家找準初心。他以情感人,就是爲了讓大家找出工作上的不足和差距,鼓舞大家的革命幹勁,勉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本色英雄張富清愛學習。在他的書桌上,一本2016年版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因爲時常翻閱,封皮的四周早已泛白。書裏,到處是閱讀時所作的紅色圓點和波浪線。第110頁的一段文字旁,做着這樣的標記——

“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爲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

1985年離休後,張富清一直保持着讀書看報的習慣。現在,他95歲,仍然堅持學習。他說:“人離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絕不能離休。”

“老阿姨”龔全珍愛學習。在龔全珍看來,人生最幸福的時光,是她與丈夫甘祖昌一起學習的日子。只上過一年半私塾的甘祖昌,是她學習馬列主義著作的啓蒙老師,影響着她的一生。從甘祖昌那裏,龔全珍學到了如何用學習武裝自己、改造自己:“不能像看小說那樣看毛主席著作,要邊看邊想問題。”“《井岡山的鬥爭》就是記錄了我們紅軍在大革命時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光看不行,看過後要對照中國實際去想,才能弄清問題。”

我們在追尋英雄成長的足跡時,發現在他們不平凡的戰鬥生涯中,處處體現着對真理的追求、對學習的渴求。就像谷文昌說的“把政治、技術、業務結合起來,孜孜不倦地學習。結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麼學什麼,管農業的,要懂農業、會幹農活,管鹽業的要會製鹽坎、曬鹽……不僅要從書本上學,還要從實踐中學”;也像吳仁寶做的“每年邀請全國1萬名農村黨支部書記舉辦交流學習班”,目的是“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正是這種自覺學習、自我革命的精神,給了共產黨人前行的力量和人生的智慧。

“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共產黨人始終信奉這一人生哲學。不管處在什麼位置上,總會有極其強烈的時不我待的感覺,生怕自己不能擔當、被時代淘汰。這種“本領恐慌”帶來的“不安全感”,成爲共產黨人改造自己、超越自己的動力——認真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熟識大政方針,瞭解羣衆所思所盼,才能瞭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向,在政治上站穩立場,完成肩負的歷史使命。

仰望星空 腳踩大地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共產黨人的初心,像星空一樣燦爛美麗,仰望它們,靈魂一遍遍得到洗禮。共產黨人不是好高騖遠的空談者,而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紮根羣衆找問題、迎難而上找差距,在造福一方中書寫自己的輝煌。

一雙老布鞋,一頂解放帽,70多歲的吳金印在西山金門溝,揮着鐵鍬刨坑澆水,看不出一絲老態。在獅豹頭鄉工作15年,吳金印7年住在軍烈屬、“五保戶”家,剩下的8年,住在治山治水工地。

只有生活在羣衆中,才能瞭解羣衆,知道羣衆在想啥,才能知道自己還差點啥,才能克服矛盾。10多年前還光禿禿的山坡,如今已是綠樹掩映。在懸崖峭壁之間,吳金印帶領羣衆一棵一棵種下蒼松。

孔繁森做到了,他腳踩大地,找到了關乎全局的“險灘”,也做到了胸有成竹。他說:“人民公僕的辦公室在基層,在羣衆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帳篷。”在他的努力下,阿里經濟振興的藍圖成爲現實:2000千瓦時的朗久地熱電廠重新發電,年產值上億元的山羊絨梳絨廠和魚骨粉加工廠等相繼建立起來。隨着邊境口岸的開通和公路的竣工,阿里高原向世界進一步敞開大門。

誰把人民放在心裏,人民就把誰舉過頭頂。在服務羣衆的實幹中找尋差距,鑄就了孔繁森的擔當品格,也照亮了他的人生軌跡。在與藏族羣衆在一起的那些帶着溫度的照片中,他的音容笑貌,真誠感人,猶如活在當下。

吳仁寶對“初心”與“改造”有着深刻的體認——“關鍵不在於當時是不是先進,而是能不能幾十年乃至更長期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到底能不能體現出來,主要是看我們是務實性的改造,還是花架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式的“改造”。凡是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滿足羣衆新期待的,最後總要一敗塗地,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

先做羣衆學生,後做羣衆先生。吳仁寶說:“我不怕羣衆不聽幹部的話,就怕自己不聽羣衆的話,我聽了羣衆的話,羣衆就會聽我的話。”羣衆的眼睛是最亮的,誰擔當、誰有爲、誰內功練好了,羣衆就跟着這樣的人走!

將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時代潮流之中,爲國家和民族未來,奉獻自己的使命擔當。在回答改造自己、狠抓落實之問上,壯烈滿懷的共產黨人用“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交出一份份優秀答卷。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吳仁寶、廖俊波……儘管職責不同,但都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叫初心;都有一個篤實的方式,叫實幹。

不同的年代,相似的經歷;不同的環境,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崗位,相同的初心。正因如此,我們在回看這些熟識的共產黨人面孔時,時常將他們的故事混淆。他們是那樣的各不相同,又是那樣的相似。如果,要總結他們的工作方法,一百個人裏,有一百個方法,但勇於擔當、自我改造是共性的方法;如果,要給他們畫像,一百個人裏,有一百個形象,但永葆初心、昂揚向上是雷打不動的“標配”。中國共產黨人,把職業當事業,把責任當己任,把愛崗敬業落實到工作中、體現在行動上,在新時代的“大座標”裏映射出同一個模樣——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樑。(記者 李自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