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外,如果宜都不夠安置這麼多百姓的話,劉備打下漢中後還可以再遷一部分荊州人過去(當然,還要再給一部分經濟補貼),漢中沃野千里,卻人丁稀少(被曹操遷到關中去了),正好可以藉此提升漢中這個北伐基地的經濟實力,以支持劉備接下來全力北上與曹魏爭隴右,爭涼州,爭關中。這個辦法,最關鍵的就是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之時,當時孫劉矛盾已然惡化,劉備方便應主動放棄荊州,只保留易守難攻的宜都郡以安置親劉的荊州士民,遣黃忠馬良廖化守之,防備東吳。

這纔是真正的諸葛亮(8)

主筆:閒樂生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感動了諸葛亮,願意出山。接下來他們便屏退左右,展開密談,商討劉備軍事集團此後的戰略方向。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會談開始後,劉備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目前面臨的困難: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怎奈智術淺短,力有不逮,奸雄其勢更加猖獗。然吾志向一如當初,今日有幸請教先生,計將安出?”

諸葛亮這些年來雖蝸居於草廬,但身爲荊州牧劉表的外甥女婿以及荊州年輕士子的領軍人物,他的情報來源那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其實他對天下大勢早已洞若觀火,現在他便要向劉備展示自己的分析與研究成果。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首先分析曹操

——自董卓禍亂天下,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總結這一大段,無非是說——曹操這個人,惹不起!

接下來分析孫權——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這一段意思也很簡單——孫權勢力雖稍弱,但咱也惹不起。

接下來分析劉表——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那麼誰惹得起呢?首先,劉表。劉表有一塊肥肉荊州,但以劉表的水平肯定守不住,咱們近水樓臺,要趁着曹操孫權還沒來,趕緊佔了這便宜,喫幹抹淨,落肚爲安。

最後分析一下劉璋——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還有誰惹得起呢?劉璋。劉璋有一塊肥肉益州,但以劉璋的水平肯定也守不住,更重要的是,他手下很多人早就想換主子了,咱們也要趕在曹操孫權之前,趕緊佔了這便宜,讓他們流口水去吧!

分析完了羣雄,最後分析劉備——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首先,諸葛亮狠狠的誇了劉備一通,給他打氣,給他自信。然後告訴劉備喫完肥肉、有了基本盤後,接下來纔是重點——

第一,佔據益、荊的險要之地後,便可聯合孫權勢力,以及西方羌氐與南方夷越等少數民族,共同抗擊曹操。

第二,待時機成熟,分東西兩路北伐。東路由荊州出發,西路由益州出發,使曹操東西不得相顧,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總體上還是很牛的,他給了迷茫的劉備一個高瞻遠矚、絲絲入扣、天衣無縫、近乎完美的戰略規劃。然而,正因爲它太完美,完美的近乎虛幻,所以很難實現。而一個再好的戰略規劃,如果無法執行也是沒有用的;當然,以劉邦開國集團或能實現此戰略,但劉備集團根本不具備這個人才配備。

首先,覬覦荊州的並不只有劉備,還有孫權,事實上,孫權這些年一直不斷地在攻伐荊州西線的江夏黃祖,且連戰連捷,這到嘴的肥肉,怎麼可能讓給劉備?

不肯讓,那就只有爭了。但諸葛亮又說了,隆中對的關鍵就是結好孫權共抗曹操,既要爭,又要結好,這完全是矛盾的,何解?

我認爲有兩個辦法可以解決。雖然這兩個辦法依然難度很大,且充滿了變數,但總比坐視孫權背盟要好得多,具體我們後面再來分析。這裏我們先說說孫吳集團對荊州的圖謀。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事實上,孫吳集團對荊州的圖謀不僅早於劉備,甚至還早於曹操。早在十幾年前的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東吳戰略家張紘就給19歲的初生牛犢孫策定下了未來的戰略規劃,那就是收兵吳會、吞併袁術、消滅劉表,佔領荊揚二州之地,據長江天險,稱霸天下(注1)。

而此後魯肅的“榻上策”與周瑜的“兩分天下計”,以及甘寧的“據楚望蜀”戰略也都提到了謀取荊州之重要性,只不過提法不同、戰略執行略有差異而已。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從歷史上來看,蜀、吳、楚從來都是勢不兩立,歷數楚國八百年曆史,最兇險的敵人不是佔據了長江上游巴蜀的秦國,就是長江下游的吳國,而從來不是北方的齊晉!

從春秋中晚期吳國開始崛起,吳楚之間便爭鬥不斷,陸陸續續長達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05年,三萬吳軍長驅直入,大破二十萬楚軍,並一舉攻破了楚國首都“郢都”,也就是日後的荊州首府江陵。而後楚雖在秦的支持下成功復國,卻又花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勵精圖治,直到楚懷王時期的公元前306年,才總算滅掉了佔據長江下游的越國(吳已爲越所滅),去此心腹大患,可這一拖,早已失去了稱霸天下的機會,僅僅三十年後秦國名將司馬錯與白起便順江而下,先破鄢(楚國陪都,漢惠帝三年改名爲宜城,爲襄陽衛星城鎮),後破郢,從而佔領了楚國長江上游的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了南郡。之後,秦國便倚仗南郡發達的水系,源源不斷地朝楚國派兵,而楚國雖然也向東發展又獲取了兩淮之地,但仍擋不住秦國所向披靡的兵峯,最終敗亡。即荀子之《議兵》所言:“(楚國)汝穎以爲險,江漢以爲池,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

另外,還有一位與孫權同稱吳王的夫差,更是傻傻的不滅越、也不削楚,反跑去北方與齊晉爭霸,結果竟被楚越聯手搞死。還有項羽西楚政權的失敗,也跟沒能控制住東楚之地有關(當時王陵佔據南陽,共敖佔據南郡)。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對孫權而言難道還不夠深刻嗎?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相信熟讀《左傳》《國語》《史記》的孫權呂蒙君臣(注2),絕對不會想做下一個夫差、項羽。他們從來對荊州都是志在必得,因爲局勢他們可以放棄一時,但一旦有機會,他們絕不會錯失。

事實上,荊州之不可守,劉備悔之已晚,龐統卻早有預見,他曾對劉備說道:“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不如權借益州以定大事。”(注3)龐統認爲荊州經連年戰亂,已民生凋殘,又強敵環伺,難以據守,不如放棄,以益州定大事;可惜龐統加入劉備時間過短,又英年早逝,沒來得及將此間道理與利弊闡釋明晰,從而導致了蜀漢後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等到夷陵之戰後才追悔莫及。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事實上,我們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也看出了隆中對的不足,他就說過:“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注4)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那麼,回到我們前面的問題。我前面說,“跨有荊益”和“結好東吳”這個矛盾,其實有兩個辦法可以解決,哪兩個辦法呢?

其實很簡單。第一個辦法,讓東吳不敢圖謀荊州;第二個辦法,讓東吳不必圖謀荊州。

第一個辦法,如何能讓東吳不敢圖謀荊州呢?很簡單,不要定都成都,定都江州,也就是重慶。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明朝陳建《建都論》說:“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據上游之勢,以臨馭六合。”《史記》上也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綜上所述,江州有大巴山與三峽之險,有漕運之便,又居長江上游,離軍事要地上庸和江陵都不遠地,且處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爲四川水系之樞紐,人員物資都可以迅速地到達各地。一千年後,蒙古大汗蒙哥挾西征歐亞凱旋之威勢,入蜀伐宋,卻在重慶釣魚城遭遇滑鐵盧,蒙哥殞命,蒙古大帝國也由此分裂,江州重慶戰略地位之牛可見一斑。

總之,建都重慶雖不一定必能實現隆中對,但建都於川西邊陲的成都則只能使季漢更加邊緣化,最終必敗無疑!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第二個辦法,如何讓東吳不必圖謀荊州呢?其實也很簡單,讓出去就是了。

這個辦法,最關鍵的就是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之時,當時孫劉矛盾已然惡化,劉備方便應主動放棄荊州,只保留易守難攻的宜都郡以安置親劉的荊州士民,遣黃忠馬良廖化守之,防備東吳。然後劉備便可全力與曹操爭漢中了。

隆中對擁有重大戰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補足,實施後便可統一天下

當然,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蜀漢給了這麼大一塊地盤給東吳,東吳必然要給予一部分經濟補償。劉備正好可以此來補貼那些遷入宜都的荊州士民,讓孫權來個“得地不得人”。

注意,這個補貼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人家拋棄了家鄉的祖業和田地。否則,即使沒有關羽敗亡,荊州豪強們還會攛掇劉備去打另一場“夷陵之戰”。

另外,如果宜都不夠安置這麼多百姓的話,劉備打下漢中後還可以再遷一部分荊州人過去(當然,還要再給一部分經濟補貼),漢中沃野千里,卻人丁稀少(被曹操遷到關中去了),正好可以藉此提升漢中這個北伐基地的經濟實力,以支持劉備接下來全力北上與曹魏爭隴右,爭涼州,爭關中。

這就是要放棄隆中對了。既然跨有荊益難度太大,那就乾脆點,好好的聯合東吳打曹魏。

當時,曹操剛打敗馬超這幫人沒多久,在關中的統治並不穩固,更別說鞭長莫及的涼州了。事實上,經過上百年來的西羌之亂和董卓之亂,上百萬西北塞外的羌胡被迫或主動遷往漢朝境內,至東漢末年,關西的人口已是漢胡各半,這些漢化的蠻夷與蠻夷化的漢人對曹魏政府好感欠奉(如董卓、韓遂、馬騰、姜維),對曹魏的基本盤也就是關東中原那些世家大族更是相看兩相厭。事實上,五胡亂華時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與氐人苻洪建立的前秦政權,便是利用了關西地區與中原政權的離心力,而得以佔據關隴,進而統一北方的。劉淵甚至還尊蜀漢後主劉禪爲孝懷皇帝,自稱漢室外甥,打起了“興復漢室”的旗號。另有氐族首領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也把劉禪的曾孫劉玄找出來,封爲安樂公,並在成都昭烈廟旁給諸葛亮建了武侯祠,可見羌氐民衆對蜀漢政權之懷念。

由此亦可見,蜀漢政權的基本盤絕不應只是荊州幫,還應加上關隴士族與豪強,而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壓住益州土豪,大家團結一心,全力與曹魏爭雄。

如此,我的計劃就呼之欲出了!劉備在建安二十年搞定與東吳的關係後,應立刻攻入漢中,同時讓東吳猛攻襄陽,以分曹魏之勢。而曹操敗走之後,劉備稍作籌備,便要趁着曹操在關中立足未穩,命諸葛亮、馬超、趙雲出祁山而攻略隴右、涼州,聯合羌胡,搖盪民夷。這三人組中,馬超“甚得羌、胡心”,諸葛亮也志在“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趙雲則有勇有謀,這個團隊拿下涼州應該難度不大。

而與此同時,劉備率法正、關羽、張飛等主力部隊,避過曹洪與曹真重兵把守的故道與陳倉,而由褒斜道入渭濱,然後跨渭登原,連兵北山,切斷隴道與渭水,阻截援兵;同時聯合東吳讓其從襄陽猛攻宛、洛,並令劉封、孟達出上庸加以配合,以分曹魏之勢。待涼州已定,陳倉等地孤立無援而投降,則季漢軍隊就可以沿渭水直取長安與潼關,這纔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當然,我的這兩個辦法,都是屬於兩千年後的事後諸葛亮罷了。我們看到了後來的歷史並拿來檢驗那個原初的構想,諸葛亮卻能只能站在建安十二年往前眺望,他必須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勾勒出清晰的遠景,而任何一個變數都有可能推翻一切。所以,諸葛亮是在一片迷霧中摸索前行,而我們是開了上帝視角在玩紙上談兵。

所以,在先賢面前,小生不過是螢火之於皓月罷了,此等爛文,純屬自娛,多有錯漏,望請海涵。

注1:見《三國志 孫討逆傳》注引《吳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

注2:見《三國志 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孫權勸學於呂蒙說:“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爲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

注3:見《三國志 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

注4:見毛譯東讀姚鼐《古文辭類纂》“論辯類”蘇洵《項藉》的批語(《毛澤東讀文之古籍批語集》第10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