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在京臺商凝心匯”是北京市臺聯精心打造的品牌項目,已連續舉辦三屆,旨在通過參訪,鼓勵更多臺商和臺胞參與大陸扶貧、支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帶領在京臺商實地瞭解各地的發展情況,爲臺商深入瞭解中央精準扶貧政策建立了良好的渠道,提升臺商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爲進一步深化與當地產業合作對接,實現與地區的合作共贏發揮了積極作用。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成立於2011年,位於貴州惠水縣百鳥數字小鎮,由臺商企業家陳文琦、王雪紅夫婦捐資建校,堅持“公益興學 教育扶貧”的辦學宗旨,是一所非營利性公益慈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開對藥方拔“貧根”在京臺商參訪貴州扶貧產業發展

近日,北京市臺聯舉行“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活動中,參訪團一行走進貴州盛華職業學院。(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6月25日北京訊 (記者 郜利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陸在脫貧攻堅戰中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近日,北京市臺聯舉行“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組織部分在京臺商赴貴州省開展爲期5天的參訪活動。參訪中,參訪團一行走進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深入瞭解教育扶貧的宗旨;臺商走進了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瞭解當地少數民族發展等,並結合自身行業特點與優勢,充分了解當地產業現狀與後發優勢;參觀貴州貴陽孔學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教育扶貧托起青春夢想

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成立於2011年,位於貴州惠水縣百鳥數字小鎮,由臺商企業家陳文琦、王雪紅夫婦捐資建校,堅持“公益興學 教育扶貧”的辦學宗旨,是一所非營利性公益慈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參訪中,臺商實地感受學校如何幫助貧困地區學生“學”有一長;參觀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感受學生學習與就業融合性發展;觀看盲人學院實驗室、音樂小木屋,感受弱勢羣體如何變成人才羣體。

“建校就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貴州盛華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懋南告訴記者,建校地址選擇貴州,是因爲當初貴州GDP屬於大陸各省市發展落後的省份之一。他們希望從教育抓起,培養一個農村同學,掌握一門技能,使自己脫貧,帶動一個家庭脫貧,進而推動當地發展。

當天參訪時,學院學生正在爲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圖騰“蝴蝶媽媽”描色、蠟染。學生們告訴記者,大家都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所學,改善家庭生活,實現人生價值,傳承民族技藝。據瞭解,該校目前在校生4300人,80%以上學生來自貧困地區。

“學”有一長,托起青春夢想。北京市臺聯名譽理事、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滕鴻年表示,該校教學理念令人欣賞,不僅幫助貧困地區從根本上擺脫貧窮現狀,同時也爲貧困地區學生奠下了青春夢想的基石。成立於2010年,頂新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扶貧教育事業,如捐資建校、資助清貧大學生、重視青少年品格教育,關注留守兒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扶貧賑災,給予弱勢羣體救助等方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頂新集團投資3千萬,幫助籌建都江堰頂新小學、綿竹頂新富新第二小學,助力災後重建,爲當地學生修建“安全、美麗、現代的新校園。”。頂新集團也憑藉多年來在公益慈善事業的突出貢獻,五度被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

貴州盛華職業學院、頂新公益基金會的公益行爲,是衆多在大陸發展臺商公益事業中一個個生動的縮影。

開對藥方拔“貧根”在京臺商參訪貴州扶貧產業發展

活動中,參訪團一行參觀貴州貴陽孔學堂。(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產業扶貧改變當地現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參訪臺商紛紛表示,貴州省發揮了當地特色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優勢,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結構模式,帶動了當地發展,成爲帶動貴州省經濟成長的“引擎”之一。

“這些年,百鳥小鎮變化就特別大!”在貴州盛華職業學院工作八年,來自高雄的黃美瑜回憶2011年剛到貴州時,因道路不平整,開車較爲顛簸,笑稱“這裏是騎馬場吧”。現在,貴州省基本村村通公路,縣縣通高速。黃美瑜表示,貴州省發揮當地旅遊優勢,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發展貴州旅遊事業;發揮當地環境和政策優勢,大數據築夢貴州,她對貴州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和幹勁兒。

據統計數據顯示,貴州省2009年人均GDP爲9214元,成爲各省最低省份;2018年貴州人均GDP增長爲41000元,較2009年翻增近4.5倍。貴州省2018年GDP增速9.1%,高於全國(6.6%)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列。

“產業結構調整對於地方發展很重要!” 北京市臺聯名譽理事、臺商張文珍表示,2018年5月底,在京部分臺商到張家口張北,開展認養藜麥田的公益活動,助力當地農民發展。她認爲這不僅對於爲臺商搭建平臺力張北扶貧工作,共同走向富裕美好生活。

“當一個地方的輸血者變成了造血者,這也證明了當地經濟已開始持續性發展。”常年從事農產品種植及深加工,北京市臺聯名譽理事、臺商黃俊明深諳土地對於農民及其家庭的重要性。2003年,黃俊明在北京密雲縣蔡家窪複製其保定望都高經濟作物——種植櫻桃生產模式,種植櫻桃,還有荔枝、洋桃、木瓜等熱帶水果,發展採摘業,建食品加工廠等,改變蔡家窪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另外,種植園也爲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2005年,蔡家窪被定爲北京13家舊村改造試點村,這給蔡家窪村和黃俊明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如今,蔡家窪每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已突破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餘元。蔡家窪村轉變令黃俊明收穫了成功,成功從“一名輸血者變成了造血者”,成爲衆多受益者之一。

連續三屆參加凝心匯活動,北京市臺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文錧表示,在京臺商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參訪活動,讓大家更加充分了解大陸各地發展情況,也願意加入到“有意義”的扶貧活動中。

據悉,“在京臺商凝心匯”是北京市臺聯精心打造的品牌項目,已連續舉辦三屆,旨在通過參訪,鼓勵更多臺商和臺胞參與大陸扶貧、支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帶領在京臺商實地瞭解各地的發展情況,爲臺商深入瞭解中央精準扶貧政策建立了良好的渠道,提升臺商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爲進一步深化與當地產業合作對接,實現與地區的合作共贏發揮了積極作用。(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