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篇文章的業內人士應該都是前輩了,此文發表於2006年。2006年是殯葬行業發展中關鍵的一年,如2006年是倡導火葬50週年,也是殯葬管理條例實施8年來首次修改,同時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成立。2006年第二屆中國國際殯葬博覽會開幕,此時距首屆博覽會(1995年)已有10年了,更引人關注的是,此次展會的主題是“開放、交流、創新”。時任殯協會會長的陳羣林先生的《殯葬五問》一出便引起了行業的巨大反響,也被評爲2006年度殯葬十大新聞之一。這些大事足以讓2006年在殯葬發展中成爲輝煌的一年。其實回過頭看看當時專家委員會成立的初衷和《殯葬五問》全文,還是有些感觸的,分享給大家一起回味一下吧!初衷是美好的,落實下來那就是老百姓之大幸!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的首批專家由來自哲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宗教學、社會科學、文化產業、藝術雕塑、景觀園林設計領域的十多位專家組成,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家董祖詒、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呂秋雲、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專家檀馨、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鄧偉志、復旦大學人文學術委員會主任俞吾金、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喬寬元、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張三夕、生死哲學研究專家鄭曉江、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楊玉輝、北京工業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等,都是在各自領域卓有建樹的人士。這支具備良好專業素養、擁有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能力的專家隊伍,將成爲殯葬行業、政府和社會大衆三者溝通的橋樑,並在殯葬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上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推動:1、爲國家制定殯葬管理法規和相關政策出謀劃策、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2、爲殯葬業的發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爲中國殯葬服務行業完善市場機制建設提供先進的指導意見;3、將傳統殯葬文化與現代文化嫁接,爲普及國民殯葬文化教育提供文化支撐;4、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填補企業在人才資源結構上的空缺;5、對國內一些典型的殯葬企業進行專業分析,促進品牌企業進一步提升和發展;6、爲公墓行業提供科學規劃,建立科學的決策諮詢機制;7、在殯葬文化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死哲學和哀傷輔導,體現文化產業的人性化關懷。

殯葬五問

陳羣林 文

(一)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各條戰線、各個領域都進行過一場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工作,叫“撥亂反正”。它使人們的思維和相關的社會政策從“左”的禁錮甚至荒誕的邏輯中解放出來,回到基本正常的軌道,也爲其後展開的改革開放準備了基礎和條件。殯葬作爲社會生活無法迴避的一個領域,是否也進行過這種撥亂反正呢?

如果沒有,原因在哪裏?是這個領域不起眼或太晦氣而被無意或有意忽略了,還是這個領域不存在“左”的扭曲而不需要正本清源?

如今多年過去,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許多當年被視爲“離經叛道”的主張,已成爲制定政策的依據;更多新的觀念和是非標準,成爲社會的共識。唯有殯葬領域,業內業外的爭論,似乎還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話題,如管理權和經營權能否分開、市場化是否正確等等。這不能不使人想到,殯葬領域的撥亂反正該不該補課?如果要補,什麼時候補、如何補呢?

(二)

殯葬改革,早已成爲常用詞,會議在講,文件在寫,媒體在登。管理者、從業者、關注者都在以推進改革爲己任。但是,這項改革到底要改什麼、怎麼改、改成什麼樣子?換言之,改革的對象、步驟和目標是什麼?誰能條清縷細說明白呢?

所謂殯葬改革,至今引用的還是十多年前形成的五句話,叫“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五句話作爲殯葬改革的方針,理論上是否準確完備姑且不論,實際執行中難以掌握卻顯而易見。

比如火化不等於火葬,屍骨成灰後允不允許再埋?辦公墓就是允許,而這恰恰否定了“實行火葬”。是方針提法不對,還是實際做法錯了?

再如土葬,法規並未禁止,中國山區多,也不該禁止。但土葬區的劃分,城市和平原好說,農村尤其是半山區成了大難題。地方出於無奈,只好按行政區劃“一刀切”,由此引發的政府強制、百姓不服,至今困擾着執法部門。我國大多數民族、大多數地域的土葬,傳統方法是深穴、土墳、石碑,多有祖塋或家族墳,所謂“改革土葬”,是要將地上標誌物統統消滅光,這行得通和有必要嗎?

又如殯葬用地何爲節約?喪葬活動中哪些是陋俗甚至封建迷信?喪事操辦時怎樣做才叫文明節儉?這些界限,原本難以劃分,要在沒有具體標準的條件下判斷是非,做出帶有很強政治性的結論,進而實施管理和處罰,其結果怎能不緣木求魚或濫傷無辜呢?

實際工作中的種種問題,都在提醒人們:我國殯葬改革的方針政策,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呢?

(三)

生老病死,人之常態。人死了,免不掉入殮、安葬、祭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儘管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改革開放了,城市化、社會化、產業化驟然加速,殯葬活動迅速走出家庭,走向市場,形成消費。於是新的問題應運而生:如何對待殯葬消費?

如果承認殯葬消費是一種正當行爲,同上學校讀書、到醫院治病甚至進廁所方便一樣,那麼,這種消費就應當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政府就應當將滿足這種消費作爲必要的社會政策。

如果認爲殯葬消費是可有可無的行爲,是奢侈的行爲,甚至是愚昧和充滿迷信的行爲,那麼,政府的基本態度和政策,自然是從嚴控制甚至禁止和消滅。

已有的事實是,我們所取的基本態度,幾十年來一直是後者。所以,殯葬用地至今還是特殊用地,城市規劃並不考慮殯葬設施配套,“死人與活人爭地”始終是熱門話題,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只有一個殯儀館,市長批高爾夫球場比公墓爽快得多……凡此種種,正常和正確嗎?

(四)

人類文化傳承,得益於廟和墳。廟與本題無關,墳卻不能不說。馬王堆是墳,兵馬俑是墳,金字塔還是墳,沒有墳,全人類都將數典忘祖。中華民族有幸,古墳在地下,沒有完全譭棄,而且盜墓者歷來被稱爲“賊”,所以我們現在能知道兩千年前秦皇漢侯的生活情景。但是,與墳形影相隨的禮,即墳前祭奠的儀式、規程等等,現在還有多少呢?

臺灣連戰訪問大陸,其中一站在西安祭祖母墓,中央電視臺全程直播,於是觀衆看到了諸如敬香、祭酒、獻果、讀祭文、跪拜等成套的儀程。許多人耳目一新,驚羨祭祀還能這樣做。也有不少人感嘆,國民黨主席可以做,共產黨員這麼做肯定叫封建迷信。其實,連戰所行之禮,既與政黨無關,更與封建迷信無涉,不過中國傳統祭禮簡本而已。人們的驚訝和感嘆,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傳統的祭祀禮儀,已被我們掃蕩很久很久了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幾代人反迷信、批傳統的結果,使我們對英烈、對先人的祭奠簡化再簡化,最後只剩了三鞠躬。現今中國的葬禮祭祀,成了全世界最簡單、最短暫的事情。這好還是不好?

(五)

殯葬行爲禮儀的根是文化,反映民族的道德追求和價值觀念。中國人端午節祭屈原,關帝廟叩頭,嶽王墳進香、烈士陵園獻花等等,表達對“忠”的崇尚。老百姓清明節上墳,爲先人掃墓,表達對“孝”的弘揚。忠、孝二字,從來是中國文化的核,爲何要否定和批判呢?

國家經濟在發展,老百姓生活在提高,與某些專家和管理者的預言相反,殯葬市場不是在萎縮而是在增長,殯葬活動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突出的表現是清明節交通大擁堵。每年此時,城市政府如臨大敵,交通警察疲於應付,出門祭掃者則苦不堪言。

以人爲本、和諧社會已經講了好幾年,可不可以順着民意,將清明節定爲法定假日,甚至再幹脆一點,將“五一”七天長假移到清明前後呢?由此類推,是否還可將國慶長假也改到中秋節,滿足中國人團圓之願呢?

(2006年6月,根據兩次發言改)

參考資料:

1、中國殯葬協會官網

2、百度百科

(完)

詮釋生命,傳遞真相,匯聚熱點,

打 造 殯 葬 業 有 態 度 的 自媒 體 !

聲明:殯葬手記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後果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