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在內蒙古

下棋

演奏樂器

……

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娛活動背後

深藏着濃厚的民族文化

每一顆棋子

都是精心雕刻

每一件樂器

都是精良打造

這些技藝已被列入“非遺”

1

蒙古象棋木雕技藝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蒙古象棋,蒙語稱爲“沙塔爾”,其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到公元13世紀發展成熟,成爲蒙古民族長期的征戰和遊牧生活中形成的極具代表性的智力競技遊戲活動。蒙古象棋一般有木製、骨制兩種類型。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阿·敖日布先生師承前輩的蒙古象棋製作技藝,在隨後的生活工作中,他從日常所見事物中獲取雕刻素材,設計、雕刻蒙古象棋。他雕刻出來的棋子造型生動,不拘一格,體現出樸素的民間審美觀,卻又具有藝術震撼力。他建立了“阿·敖日布手工藝工作室”,致力於蒙古象棋木雕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全力推廣蒙古象棋。

蒙古族拉絃樂器製作工藝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蒙古族拉絃樂器主要有潮爾(古代,一種在我國北方民族中流行的拉絃樂器)、馬頭琴、四胡(又分高、中、低)三種,主要用於爲獨秦和說唱類唱腔伴秦。在科右中旗、蒙古族拉絃樂器與陶力、烏力格爾、好來寶、圖什業圖民歌等說唱藝術藝出一脈,在當地有着廣泛的羣衆基礎。

入清以後,圖什業圖王府樂班和喇嘛寺院將蒙古族拉絃樂器製作技藝傳入民間。迄至第十五世圖什業圖親王時期,王府木匠佔巴製作的潮爾、馬頭琴做工精細、音質好。後期,享譽內蒙古地域著名的烏力格爾大師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和、布仁巴雅爾等人都是使用他製作的四胡演奏。如今,與佔巴保持師承關係的有圖布新、胡爾沁畢力格、圖門烏力吉等人。

現在,科右中旗旗製作蒙古族拉絃樂器的能工巧匠有百餘人。

鄂溫克族口絃琴製作技藝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鄂溫克獵民稱口絃琴爲“崩尤克”,製作時,先將選好的熟鐵反覆打磨,做成橢圓形,然後將簧片嵌入其中。口絃琴的型號有大有小,型號越大,發出的聲音就越低、越渾厚,反之則聲音高亢。吹奏時,把琴放在脣內前上下牙齒的中間,左手執器,右手撥彈,靠口腔和脣的開合,藉助口風以及呼吸的強弱發出震顫的聲調。這種口絃琴對研究遊獵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民間工藝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鄂溫克族鹿哨製作技藝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鹿哨是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狩獵必備之物,鹿哨製作工藝也稱“阿來溫”製作工藝,是鄂溫克獵民在長期的狩獵生活和實踐中發明的。鹿哨製作工藝非常考究,選擇製作鹿哨的材料在硬度、細度、形狀等方面要求非常嚴格,經過剝皮、晾曬、烘烤、加工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外形美觀,製作工藝精湛。

榆鼓製作工藝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榆鼓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樂器之一,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榆鼓因製作時要用牛皮蒙鼓,所以也稱“牛皮大鼓”。又因它的直徑大的可達兩米,像個碾盤,所以也稱“碾盤大鼓”。

喀喇沁旗乃林鎮“榆鼓”,鼓身是由當地多年生榆木做成,鼓膜則選用當地的黃牛皮,鼓聲純正,不易損壞。

你還知道哪些?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內蒙古這些傳統遊藝活動,聽起來傳奇,看起來新鮮

記者:包小婷 楊文娟 綜合整理自新華網 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站 網絡等

編輯:包小婷

校對:苗旭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