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投行副行長兼祕書長艾德明(Danny Alexander)近日在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並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了吸引更大範圍的投資,需要將基礎設施項目轉變爲可盈利的資產類別,而這就是我們試圖做的。艾德明並舉例稱,在2019年1月,亞投行投資5億美元開展環境社會治理(ESG)計劃,目標是促進基礎設施成爲一種資產類別,發展基礎設施的借貸資本市場,促進私人投資者參與。

亞投行副行長:積極動員私人資本,把基礎設施投資變成可盈利項目

成立三年半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下簡稱“亞投行”)批准了價值超過80億美元的共計40個項目,遍及16個成員國,而未來投資仍有不小增長空間:亞投行的年度承諾將達到100億美元。

亞投行副行長兼祕書長艾德明(Danny Alexander)近日在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並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了吸引更大範圍的投資,需要將基礎設施項目轉變爲可盈利的資產類別,而這就是我們試圖做的。“

他並指出, 與其他多邊開發銀行不同的是,亞投行只專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項職能。“我們並沒有脫貧的任務,也不會向項目國提供優惠的金融政策,這是因爲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和互聯互通的增強將有助於提升生活水平、普及基礎服務”。

艾德明解釋稱,“這也有助於亞投行高效率並有成效地展開工作,並能在不影響高標準的前提下及時地作出決定。”

以基礎設施建設爲主要使命

艾德明表示,成立三年半以來,亞投行在全世界的成員國已經從57增長至97個,除主要面向亞洲外,亞投行在歐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也開展了重要項目,其中也包括以加拿大爲代表的北美洲。他認爲,越來越多的國家加盟也表明他們看到了亞投行這階段的進步。

與此同時,特別在亞洲方面,艾德明在演講中指出,從現在到2050年,將會有12億的亞洲人湧入城市,基礎設施的質量將對城市的運作、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有着決定意義。因此,通過幫助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來支持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就變得更加重要。

其中,他指出,印度是亞投行投資的最大接收國(25%),其他的接收國還包括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塞拜疆、埃及和孟加拉國等。艾德明稱,亞投行同成員國政府的關係有助於減少在地方投資的風險,私人機構很難做到這點。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亞投行除向所有的成員國政府以同樣的利率借貸外,還可以向中低等收入國家提供貸款,而據海外發展研究所(ODI)報告顯示,中等收入國家已經“畢業”,不再是大部分多邊開發銀行的主要接收國。艾德明稱,這個特點能確保亞投行有能力向更加不穩定的地區進行投資。

巨大融資缺口需要私營部門

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測算,爲滿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到2030年亞洲每年估計需要1.7萬億美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1.7萬億美元的投資如果僅僅靠多邊開發銀行以及其他的政府資源很難實現。爲了能夠滿足地區發展的要求,我們需要吸收更多的私人部門資本。”艾德明對此表示,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如何將巨大的對基礎設施的需求轉變爲可以盈利的項目。”

在亞投行與經濟學人智庫共同發佈的《亞洲基礎設施融資2019》報告中,一項對開發銀行的調查顯示,僅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爲,僅憑私營部門將不會在欠發達的地區提供服務。

多邊開發銀行恰好能擔當好私人投資和基礎設施間的渠道角色,幫助減少風險和信息不對稱。艾德明舉例稱,早在2017年6月,亞投行就對印度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NIIF)進行投資:“該基金由摩根士丹利公司負責管理,我們希望這筆資金能作爲鼓勵私人資本對印度能源、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投資的一種機制。”

艾德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需要將基礎設施項目轉化爲可盈利的資產類別,所以需要找到共同標準、共同路徑和共同指導說明。我們會根據風險區別對項目進行不同定價,這是我們動員私人領域融資的一種方式。如果你把基礎設施看作一種長期項目,一些長期投資者和我們有着相同的目標,就會達成協議進行合作。”

艾德明並舉例稱,在2019年1月,亞投行投資5億美元開展環境社會治理(ESG)計劃,目標是促進基礎設施成爲一種資產類別,發展基礎設施的借貸資本市場,促進私人投資者參與。

這種做法此前由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實踐過。該公司爲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謹慎的機構投資者提供平臺,提供多種支持綠地項目的固定收益證券以減少風險,從而吸引基礎設施投資。

責編:馮迪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