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习理论时,党员干部要勤学习、善思考,信其道、用其理,切实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其中,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基本条件和考察等方面强调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作风考察”的要求,提出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调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编者按】品读廉文经典,品味廉韵人生。《廉文月读》于2001年创办,于每月18日左右,以期刊的形式向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发送,旨在廉洁提醒,廉文共享,是永州市纪委开展的独特的廉政教育方式。这项工作一晃坚持了18年。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讯网络发达,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增多,同时,为积极响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我们将主动减少文件简报内刊。从今年4月起,《廉文月读》不再邮寄到单位和领导个人,转为在永州廉政网《廉文月读》专栏中刊发,于每月中旬推出廉文2篇,有需要的单位和同志,可自行下载学习。

廉文月读

[2019]第6期(总第207期)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19年6月25日

勤学习善思考信其道用其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共产党人来说,初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员干部要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拥抱理想、践行宗旨,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心中要有一盏理论明灯。

理论犹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一个人就知所趋赴。全党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

理论上清醒坚定,才能与党同心同德。如何学好党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对理论学习,我们常讲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用贯通、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基础上,又加入了“思”和“信”,提供了一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学习方法论。

思则睿,睿则圣。“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很难掌握精义。实际工作中,很多党员干部多次走进理论学习班,背诵了很多理论观点,但很多时候并不会灵活运用,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根本就在于学而不思、学而不悟,没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思索以通之。秦牧有一句名言:“学习必须和思索交替进行。一天到晚读书,却不注意消化,这种学习,效率是不会高的。必须经过思索,把学习所得变为自己思想上的血肉。”如果说学习是吸收,思考则是消化。只有经过消化转化,才能把理论变成思想上的血肉,进而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真正发挥理论的真理价值、实践价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践其理。学习理论,不管是“学懂弄通做实”,还是“真学真信真用”;不管是“学思践悟”,还是“知信行统一”,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支撑,即必须做到真信。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他们相信我们党的“主义真”;长征路上,很多人失散了还在寻找队伍,那是因为他们相信跟着党“有未来”;延安时期,很多青年跋山涉水投奔革命圣地,那是因为他们坚信党可以“救中国”。

真信方能笃行。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行之久远,内在地取决于党员干部是否真信。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大师”,不信组织信关系。探究起来,这些人不是没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也不是没记住一些基本观点,他们的背叛,根子在于不相信党的理论。倘若没有真信,学的再多,也不会运用。所以说,由知到行,中间还有一个桥梁,那就是真信。

理论上清醒,信念上才能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才能坚决。深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学好理论是基本前提,也是重要保证。在学习理论时,党员干部要勤学习、善思考,信其道、用其理,切实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桑林峰)

选对人用好人 正导向戒歪风

“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国理政离不开干部这个关键因素,戒歪风树新风也离不开党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把选人用人关、选对人用好人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效办法。

近期,党中央先后印发了几部规范干部工作的制度规定。其中,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基本条件和考察等方面强调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作风考察”的要求,提出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调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则指出,针对“用人导向出现偏差,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严重,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情况,应当追究党委(党组)及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主管的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决策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责任。这些制度规定树立了旗帜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对于激浊扬清、选贤任能,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生存土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问题”积习甚深,“新表现”蠢蠢欲动,在全党全社会“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下,仍然禁而未绝,仍然有一些人乐此不疲,这充分说明其顽固性。究其原因,重要一点在于,有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能在工作中安然容身,甚至能在选拔任用中尝到甜头、得到好处。

一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迎合了某些干部的惰性和不负责任。干工作喊喊口号,比划比划样子,上推下卸一番,这样既不用苦练内功,又不用流汗努力干,很轻松很省劲。同时,貌似该布置的都布置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该完成的规定动作都完成了,真出了毛病,板子打不到身上,考核照样过关,“铁饭碗”依然端得稳当。另一方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不想干事还想邀功,不重实效却要“出彩”,功夫往往下在表面文章、虚功花架、装潢门面上,搞政绩工程、数字注水、指标浮夸等“套路”很在行,尽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却往往能造出不小声势、引发各方关注。如果碰上个察事察人不深入、走马观花看热闹的领导,还会被记上一功,甚至得到提拔重用。

这些现象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人人厌恶却又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渲染了“多干不如少干,能干不如能吹”的歪风,引得有些干部模仿效尤,同时伤害了那些踏实勤恳、老实干活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败坏了干部队伍的风气;另一方面,人以群分,靠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拔起来的干部,往往倾向于提拔“同一个路子”的干部,使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污染扩散,乃至形成负面导向,影响政治生态。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必然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气焰。

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土壤,既要露头就打,也要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扎紧篱笆、堵塞漏洞。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范,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各方面,让担当实干、踏实做事的干部有位,对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淘汰的淘汰,强化制度保障,以选人用人清风正气驱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邪气。(常如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