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这段偈子出自醇王府初代醇贤亲王奕譞,并作为醇王府的家训,被保存了下来。要知道,这个醇贤亲王可不是平常人等,他亲哥是咸丰皇帝、亲儿子是光绪皇帝、亲老婆是慈禧的妹妹、亲孙子是宣统皇帝。

大清帝国兴于叶赫那拉、亡于叶赫那拉,却绝嗣于这个显赫的家族

醇贤亲王奕譞

醇贤亲王奕譞可谓是一门三帝、世代宗亲了!在有清一朝,几乎没有比他们家更显赫的家族了。为什么作为初代醇亲王的奕譞,会为家族制定如此“保守”的家规呢?

除了这“不丧身家不肯罢”的家训,奕譞还写过“福禄重重增福禄,恩光辈辈受恩光”这样的对联。

从这些短偈、家训、对联我们可以看出,奕譞深知自己的一切是谁给的;也深知这一切不过是浮光泡影,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尤其是当他看到亲外甥(同治皇帝)的死的时候,这种心理更加彰显。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母凭子贵”才当上的皇太后,若不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慈禧可能一辈子就只是个贵人。咸丰皇帝死后,年幼的儿子继位,慈禧开启了垂帘听政的太后时代。

同治小皇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听话,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他颇有意见。以至于每天例行请安的时候,都不会给她好脸色;反倒是跑到东宫慈安太后那里,和颜悦色地聊上一会儿天。

也不知道慈禧哪根筋儿搭错地方了,她对这个儿子愈加不满意。慈禧虽然不敢对同治怎么样,却对他的皇后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甚至毒打。同治虽然想去保护皇后,却不敢开口,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婆挨打。

急火攻心之下,同治皇帝一病不起,病死在床上。同治死后,慈禧对皇后的折磨更加严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皇后便被折磨而死。

(尽管野史记载同治死于梅毒,皇室却记载同治死于天花的过度刺激;具体怎样刺激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谁敢去刺激皇帝呢?)

大清帝国兴于叶赫那拉、亡于叶赫那拉,却绝嗣于这个显赫的家族

谨小慎微的奕譞

帝后之死,深深刺激了醇亲王奕譞。虎毒尚不食子,慈禧对自己的亲儿子都下得去手;奕譞不过是个妹夫,跟皇帝比起来,他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要在大清国拖家带口的活下去,嘴巴必须得严实!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即便是别人想要抹黑的话,也要提前报告太后,说自己绝无此心。

什么叫“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说的就是醇王府的第二个皇帝,光绪皇帝载湉。

同治皇帝死后,膝下无子。按照清朝的祖例,应该在皇帝的晚辈礼,寻找一个血缘关系较近的人继位才对。如此一来,慈禧太后便成了太皇太后,失去了垂帘听政的资格。

为了继续垂帘听政、继续做大清帝国的掌门人,慈禧从自己妹夫家里挑选一位小孩儿,过继给自己当儿子。这个小孩儿,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载湉,他的生父乃是醇贤亲王奕譞。

光绪皇帝继位的时候,年仅4岁。这样的年龄对于慈禧来说,足够她在小皇帝亲政之前,培养好自己的党羽,稳固自己的地位。(清朝最后三位皇帝继位的时候,年龄都挺小的:同治6岁、光绪4岁、溥仪3岁。)

这种违背祖制的做法,自然遭到朝中老臣的一致反对。

就连奕譞听到自己的儿子要继位,也是吓得“碰头痛苦,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这些朝中老臣的反对意见,无疑是给慈禧太后添堵。唯一能给慈禧带来压力的慈安太后,对此事也不发表任何看法,更是助长了慈禧的嚣张气焰。

选皇帝虽说是一国之大事,说到底,也不过是皇族的家事。皇族内部已经敲定了,外人再怎么搅和,只能惹来一身麻烦。

载湉(光绪)继承大统之后,慈禧便对当初持反对意见的那些人开刀。这些人关押的关押、流放的流放、处死的处死,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朝中遭此大难,更是给醇亲王一个警告:不要参与朝堂之事。

当然了,对于自己的妹夫,慈禧还是非常客气的。尤其是在光绪帝继位之后,慈禧太后对奕譞又是封赏、又是恩赐,最后还封他做议政王。胆小如鼠的奕譞哪敢接受啊?慈禧是封一次,他是推辞一次,就是不肯上任。

慈禧太后看到奕譞如此识趣,也就不好再强求;而是给他一个“主角光环”:四九城内,除了太后和皇帝,任何人不得对醇亲王不敬。到这里,醇亲王似乎达到了人生巅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皇帝也到了亲政的年龄,这就意味着慈禧该退居二线了。

小心了一辈子的醇贤亲王奕譞,又怎能不知太后的心思?没等慈禧开口,奕譞便先给太后上了一道奏折:“皇帝年幼,难掌朝政,叩请太后继续训政”。这话别人说出了,可能是大不敬之罪,可奕譞是载湉的亲爹啊!他说出这番话,别人挑不出毛病。

尽管慈禧太后十分贪权,毕竟还是“还政”于光绪,自己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去了。

大清帝国兴于叶赫那拉、亡于叶赫那拉,却绝嗣于这个显赫的家族

光绪帝意气风发的样子

光绪皇帝为了当一个“中兴之主”,任用维新派变法,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甚至还想把慈禧太后囚禁起来。感觉到危险临近的慈禧,先发制人,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并下令清除维新党,这就是传说中的帝后之争。

帝后之争以慈禧太后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光绪帝从此一蹶不振,成了摆设。这一切,初代醇亲王奕譞是看不到了,因为他在1890年已经死了。奕譞虽然死了,他的这种谨小慎微的性格,却被后人们(包括溥仪在内)继承了下来。

光绪帝被囚禁之后,精神和肉体遭受极大的折磨,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没有子嗣。

同治帝和光绪帝这对儿苦命表兄弟,可能是中了某种诅咒吧:他们的兄弟生起儿子那是一会儿一个,到他们这里,不论怎么努力,就是一个都生不出来!

没有儿子,那就继续过继呗!光绪皇帝快要驾崩的时候,慈禧也行将就木。再从“载”字辈儿上给自己过继儿子,一则不合适,二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终于选择给光绪&同治过继一个儿子了。

当这个殊荣再次落到醇王府的时候,奕譞虽然已经死去几十年了,他的王妃却如他当年一般,抵死反抗。究其原因,不过是担心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大清帝国兴于叶赫那拉、亡于叶赫那拉,却绝嗣于这个显赫的家族

慈禧太后

醇王府看似风光无限,却是帝国最危险的地方。他们的任何言行,都会遭到朝中大臣的议论,稍有不慎便是满门之祸。也正是这个原因,醇王府自上而下都把讨好取信慈禧,作为他们唯一的本职工作

讨好了一辈子慈禧的奕譞,也算是没有辜负叶赫那拉的期望。如果说大清亡于叶赫那拉的话,那么它则是绝嗣于醇王府。(大清帝国最后是三位皇帝,全都没有后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