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是雲南之“殤”,積極應對地震災害,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雲南各級黨委和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景谷縣發生6.6級地震,造成普洱市6縣(區)、59.41萬人受災,死亡1人,受傷330人;

2018年9月8日10時31分,墨江縣發生5.9級地震,造成普洱市墨江、寧洱、江城等縣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數達10.48萬人,受傷27人;

「綠色發展看普洱」普洱市副市長鬍劍榮:衆志成城,創抗震救災的“普洱模式”

墨江地震災區羣衆喜遷新居迎新春 圖源 普洱新聞網

然而,災難澆不滅燃燒的希望,痛苦摧不垮挺起的脊樑。深陷災難中的人們,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救援和全國人民的愛心援助中汲取奮進的力量,發出了“堅決打好災後恢復重建這場硬仗”的聲音。

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蜿蜒村寨間,一棟棟安全美麗的樓房奇蹟般崛起,一個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恢復重建點飄蕩着歡聲笑語,一所所花園般的學校書聲朗朗、一個個優勢特色產業正在興起……誰能想到,短短几年時間,曾今的廢墟便如鳳凰浴火重生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鉅變。

墨江、景谷兩次地震相似的是,普洱市在震後迅速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奪取了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創造了地震救災史上震級高、震源淺、傷亡小的奇蹟,創造了抗震救災的“普洱模式”。

而普洱市交出的震後重建答卷,成爲災後恢復重建生動具體的“普洱實踐”,更令世人矚目。

那麼,普洱是如何創造“奇蹟”的呢?

「綠色發展看普洱」普洱市副市長鬍劍榮:衆志成城,創抗震救災的“普洱模式”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鬍劍榮 答記者問 楊之輝 攝

6月25日,在“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全國網絡媒體普洱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座談會上,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鬍劍榮就普洱主動防災、科學救災、有效減災問題答記者問。

主動防災

科學救災才能臨危不亂。在大災來襲之時,怎麼樣應對災難,考驗的是決策者的智慧和能力,檢驗的是平時防災減災基礎工作是否紮實。

普洱地理位置、地質環境等特殊性,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高發、頻發地區。主動防災是首要,必須做好防患於未然的工作準備。

多年來,普洱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地質、氣象、文化、經濟等工作實際,堅持“軟件保障”和“硬件基礎”兩手抓,完善各級各部門工作預案,紮實做好各類災害的預防和處置演練,把工作抓在平時、落在常態。

堅持正確的“綠色發展觀”。普洱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爲平臺,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市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至2017年底已達到69.42%。正是由於生態環境良好,雖然近年來普洱自然災害頻發,但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地震發生後沒有造成大規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成爲生態文明的受益者。

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防災減災機制。普洱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高位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全市構建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新格局;每年組織地震應急演練、開展地震應急準備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防災備災工作做到未雨綢繆、關口前移、主動應對。

爲提高地震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水平,普洱市建立健全涉災部門會商和聯動合作機制,密切關注震情、雨情、水情和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積極開展自然災害隱患排查等。全市範圍組建起了以思茅城爲中心,輻射全市的地震監測網絡,120餘套監測設備開展日常監測工作,顯著提升了地震監測的科技支撐水平,地震監測能力不斷提高,地震監測服務預測預報的基礎保障作用不斷增強。

同時,普洱市重點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建立了較爲完善的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目前,建立了以普洱市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爲中心的10個救災物資倉庫,市、縣兩級救災物資倉庫中帳篷、被服等儲備物資數量充足,救災物資品種齊全,能夠一次性救助10萬災民,爲救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質保障。

有效救災

地震發生後,隨着各種救援力量的快速到達,搶救生命、救治傷員、排危除險、轉移安置災民、疫病防控……,普洱市向外界全景式地展現了抗震救災的新模式。

對此,國家減災委、國務院聯合工作組組長、國家地震局修濟剛副局長深入災區實地查看後對媒體說,整個抗震救災工作科學、有力、有序、有效,創造了地震救災史上震級高、震源淺、人員傷亡小的奇蹟,是他所參加過抗震救災中組織最有序的一次,創造了抗震救災“普洱模式”。

“大事難事看擔當”,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面對災難沒有遲疑、沒有懈怠、敢於擔當,較好地發揮了主心骨、主力軍的作用。

地震一旦發生,普洱市快速、有序、有力開展搶險救援工作。確保受災羣衆實現“六有”:有飯喫、有乾淨水喝、有衣穿、有安全臨時住所、有病得到及時救治、學生有安全的地方上學的目標。堅持把災區羣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作爲主要任務,統籌抓好搶險救援工作。

「綠色發展看普洱」普洱市副市長鬍劍榮:衆志成城,創抗震救災的“普洱模式”

墨江地震救援正迅速進行 圖源 新華網

反應迅速,聞令而動,及時啓動地震災害應急響應,迅速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指揮,統籌協調,做到工作無縫對接、信息快速準確傳遞,確保了政令暢通、高效運轉、執行有力、落實到位,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全力搜救,組織人員開展地毯式搜查,拉網式搜救,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及時派出醫療救援力量救治受傷羣衆,妥善處理遇難者善後工作,地震受傷人員得到及時救治,最大程度的確保了人民羣衆生命安全。

全力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迅速調度駐滇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各種交通、電力、通信、安監等救援力量趕赴災區搶險救援,迅速投入到搶通保通、防範次生災害、排危除險等工作中,確保生命線暢通、供電供水迅速恢復、網絡通訊正常等。

全力做好“五個防範”,實地開展房屋安全鑑定、危房排查除險,加強震情、雨情監測預報預警,密切監測工礦企業、學校、重大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隱患點、病險水庫等重點部位,嚴密防範餘震、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災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羣衆迅速全部轉移。切實做好醫療救治和疫病防控,加強安全防範和隱患排查,災區未發生疫情、火災和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等事故。

衆志成城

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有效救災,震後重建高效有力,普洱市的成功做法或許會給人們一些有益的啓示。

地震發生後,在大會小會、在抗震救災現場,普洱市委書記衛星反覆強調,抗震救災是一項全局性工作,工作成效直接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直接體現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廣大黨員幹部要大力發揚敢於擔當精神,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作表率、樹標杆,用抗震救災的實效檢驗作風建設的成效,決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厚愛、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幫助和災區羣衆的殷切期盼。

面對災難的磨礪,在黨中央、國務院,雲南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普洱市上下緊盯恢復重建這一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團結拼搏,在災難中崛起,從廢墟中挺立,努力奪取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

「綠色發展看普洱」普洱市副市長鬍劍榮:衆志成城,創抗震救災的“普洱模式”

墨江地震災區全力做好災後重建工作 圖源 普洱新聞網

重建過程中,“黨在家就在,望着黨旗心就安”的信念深入人心,堅定了災區各族幹部羣衆頌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爲重要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來抓,普洱堅守質量和安全兩條生命線,把民房恢復重建放在首位,切實加強資金監管,把恢復重建工程建成羣衆滿意的陽光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災害無情人有情。爲發揮災區幹部羣衆的主體責任,普洱市各級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堅持一線指揮、一線督戰、一線落實,統籌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機制,強力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災區羣衆自力更生、自主決策,發揮聰明才智,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園。受災羣衆之間廣泛開展互幫互助活動,村幫村、戶幫戶,統籌解決恢復重建和農忙節令之間的矛盾,想方設法用勤勞的雙手去建設新家園,羣衆關係、民族關係、幹羣關係更加密切和諧。

“黨在,家在”!受災羣衆真正體會到自己既是恢復重建的建設者,更是重建成果的受益人,從內心迸發出重建家園的熱情,真正做到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幹自己的事,建自己的房。”普洱凝聚起了一股萬衆一心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強大力量。

胡劍榮表示,墨江、景谷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是普洱人民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是對普洱市各級幹部作風建設成效的一次大檢閱,在普洱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戰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中湧現出來的災區人民“黨在家在”的堅定信念、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大愛無疆的崇高情懷,將永遠激勵普洱的幹部羣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奮力譜寫新時代普洱追趕跨越、綠色崛起嶄新篇章。

雲南網記者 楊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