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 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上)。【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中)。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王懷林著《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衆號及“四川省情網”自6月22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書影

“歷史上女性的黃金時代,大概只能推到母系社會了。”

恩格斯曾同情地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對女人看法不好,似乎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其中尤以中國爲甚。”

“中國婦女……其中之一是纏足,另一個淵源更早的就是納妾。小妾數量在中國舊時代可不受限制,表明中國女性曾經的歷史地位差不多是世界上最低的。”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三從四德之禮

《禮記》首先確立了婦女“三從”的理論基礎:“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班昭則對四德作了具體的發揮與解釋:

婦德——不需要才能出衆,幽嫺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

婦言——不必利言善辯,擇詞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

婦容——不必顏色美麗,洗淨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

婦功——不必功巧過人,專心紡織,不好嬉笑,潔齊酒食,而奉賓客。

——夫死無再嫁之禮。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上古時代,禮制即要求女人從一而終,比如《禮記·郊特牲》規定:“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這只是道德要求。

春秋時期,女人改嫁尚是自由的,比如孔子的兒媳婦,伯魚的妻,也就是子思的娘,不但改嫁,而且走的是涉外婚姻,嫁衛國去了。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前對其妻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雖然二十五年的等待有點長,但是能如此許諾的,也殊爲不易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晉國公子重耳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秦朝,改嫁就沒有那麼自由了,生了兒子的寡婦不得再嫁。《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雲:“有子改嫁,倍死不貞”。漢代老儒董仲舒《春法決獄》中言:“夫死無男有改嫁之道也”。他如果還算有點人味的話,那到班昭就做絕了,曰:“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再嫁之禮”。

不過,中國的道德似乎向來只對傻瓜有效,據《中華新報》載,1918年,北京尚有一姓唐的婦人在丈夫死後98天內,先後投水、絕食、服毒9次尋死殉夫。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獲得成功。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如果說這是因爲愛情,那還會成爲千古美談,問題是,女人把這當作自己的最高道德境界了。

此外,道德更多的是上對下扯的幌子,上層人士可能根本不當回事兒,比如,漢武帝的祖母嫁過三回,蔡文姬也是三回,至於漢代名將陳平,則是自己妻子的第6個男人了。至於唐宮室,公主改嫁的就不少,太平公主即是一例。南宋之山陰公主,更是跟哥哥討價還價:你女人數千,緣何我只有一個男人?其哥一聽,不好意思了,一下子給妹妹批發了30個面首!

漢代劉向,其大作《烈女傳》,本意是在勸喻漢成帝及其後宮的淫亂,但是卻被政府推行於下。不過這工作做得還很有成效,到了宋代,由於程頤、朱熹師徒的不斷努力,終於創造了天下奇蹟:從朝廷到民間,都將寡婦再嫁視作奇恥大辱。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到了元明兩代,政府更是四處造就宣傳守節明星,守寡20年以上的被樹爲大牌寡婦,不但上光榮榜,還給予“免稅”待遇,原話叫“旌表門閭,免除本家差役”。

到了清代,政府對寡婦守節的表揚再創新高。像祥林嫂那樣,不願改嫁賀老六,成親當天碰頭求死沒有成功只磕了一點皮的,就不值得表揚了。像元代馮姓寡婦,乳房長瘡,堅決不給醫生看,最終病死之類的,纔夠格稱作女英雄。

總之,宋元明清時代,貞女烈婦,猶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明史》中留名的,萬人之多,有詳細“事蹟”的就有300人。《古今圖書集成》中收錄的明代烈女節婦竟有36000多人!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七出之禮

七出之禮,是有關古代中國女人被休問題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男家手裏。

《禮記·大戴禮》曰:“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其一,所謂的不順父母,字面上看,是不順從父母,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爲父母看不順眼。男人喜歡妻,但是老孃不喜歡,休掉;男人不喜歡妻,但是老孃喜歡,男人就跑不掉,得終身行夫婦之倫。這例子就太多了。《後漢書》載:東漢時,姜詩的母親喜飲江水,姜詩妻需到江邊打水,來回十來裏的路,有一回遭遇大風,誤了薑母喝水,薑母告訴兒子,姜詩大怒,休妻。總之,古代社會,聰明的媳婦首先得跟婆婆搞好關係,才能風雨不動安如山,唐婉沒做到,珍妃也沒做到。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陸游與唐婉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其二,無子,去。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對於中國傳統女人,生子多,那是勞動模範,生子少,那是事業不景氣。盡生女孩那樣的賠錢貨,更是相當於企業連年虧損的廠長,由婆婆與丈夫組成的董事會當然要撤你的職。當然,也有補救的辦法:討好丈夫,具體說來,就是主動給丈夫納妾。

其三,淫,去。原先以爲,所謂的淫,就是指潘金蓮那樣勾搭外人,當然合該上道德法庭。現在才知道,所謂的淫,不但指對外,而且也指對內。也就是說,妻子不能對丈夫有過多的房事要求,或者說,妻子在丈夫面前,也得做出聖女的樣子。比如孟子就曾因爲妻子在臥室內裸體走動而意欲休她,最後在老孃的教導下才罷休。這就導致傳統中國女人不知道如何做女人才好,正經,還是不正經?真正經,還是假正經?不正經,還是假不正經?

其四,妒,去。也就是說,女人不能喫醋,而反對丈夫納妾就是喫醋。據說,喫醋的典故來自於唐管國公任瓌。太宗以功賜二侍子,任拜謝,不敢歸。太宗召其妻,賜酒,謂之曰:“婦人妒忌,合當七出。若能改行無妒,則毋飲其酒,不爾,可飲之”。沒想到任夫人對曰:“妾不能改妒,請飲其酒,遂飲之。比醉歸,與其家共死訣,其實非鴆也,乃醋”。從此,妒婦與醋婦成爲同義詞。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唐太宗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漢魏六朝,妒婦們妒性強烈,夫們無可奈何。劉宋時,明帝的尚書右丞相榮彥遠,被醋妻打得臉上都帶傷了,明帝可憐自己的臣下,問:“我爲治之,如何?”榮:“聽聖旨”。結果,明帝賜藥將其妻殺之。大臣劉休的妻也妒,明帝親自賜妾給劉休,並打劉妻二十大板。問題是,皇帝不能天天管臣下的家務事,精力有限,也管不過來,只好叫虞通之寫個《妒婦記》,以期給婦人們做好思想工作。

當然,女人喫醋喫成功的也不少。比如卓文君年老時,相如動了納妾之念,文君一聽,氣壞了,作《白頭吟》,賭氣說“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相如嚇得縮了回去。又比如風情萬種的王熙鳳,因賈璉在外頭胡混,喫了那麼一回醋,就受到了賈母的強烈批評:什麼要緊的事兒,小孩子們年輕,饞嘴貓兒似的,哪裏保得住呢?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幾杯酒,又喫起醋來了。總之,醋是不能隨便喫的。輕者挨批評,重者休家去。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其五,多言,去。女人切忌多嘴。《女論語》交待:“是非休習,長短休爭,從來家醜,不出外傳,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污語,觸突尊賢”。司馬光更是嚇唬大家:“長舌厲階,畫地成獄;妒悍相殘,身攢百鏃”。

其六,有惡疾,去。到底什麼是惡疾,現在也沒有個說法。估計可能是麻風病或者羊羔瘋之類的病吧。

其七,盜竊,去。女人被訓得天性膽小,又是小腳,又是不出門的,這盜竊功夫,估計也沒幾個人會,也找不出例子來。

這就是所謂的七出,作爲一種道德禮教,它形成於漢代。唐代時,變作了法律。《唐律疏義》《元典章》《清律》都把它納入到法律條款中。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婆媳之禮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婆媳關係大概是最難處的一種關係。俗語說:醜媳婦最怕見公婆。感覺新媳婦一過門,公婆就先給她一個下馬威。

《儀禮·士昏禮》載:婚禮第二天早上,拜見公婆,媳婦要給公公婆婆端飯,公公婆婆象徵性地喫一下,媳婦兒要端過來他們的剩飯,也象徵性地喫一下。這一象徵不要緊,象徵着媳婦兒一進門就是個喫剩飯的地位和待遇。

至於其他禮節,更是詳之又詳:公婆走動,要跟着,公婆洗臉,要端水,公婆喫飯,要奉坐席,問清公公婆婆腳往哪個方向伸。公婆叫,則輕聲噯。公婆面前行走,要莊重,俯身拱首而行,不打飽嗝,不打噴嚏,不哈欠,不伸懶腰。站時不得偏傾一足,身體斜靠,不能流口水,不能淌鼻涕,公婆不讓回自己的房間,不得私自回,有事,請示公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一句話,婆婆就是核心,婆婆不是也是,是更是是,不得與婆婆辯論,要二話不說地旋轉在以婆婆爲核心、以丈夫爲半徑的圈圈之內。

中國婆婆之所以如此之厲害,恐怕是女性地位長期過低的一種異化。所謂“多年媳婦熬成婆”,婆婆們終於等到“解放”的那一天。這一恃強凌弱的“權利”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如果說中國男性遭受忠孝義三根鎖璉的話,那中國傳統女性還要多遭受一重,那就是來自夫權的壓迫。也許是大家急於解放自己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並不容樂觀。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解放後女性解放之變種

典型的代表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紅衛兵,形象實在是不雅。如果說女紅衛兵是政治變形的產物,那麼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假小子則同樣讓人感嘆。美籍作家趙浩生曾在《中國青年報》上哀嘆:中國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女人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油畫《女紅衛兵》(圖片來自網絡)

近年,網絡中出現了一種代表性的力量,以出位的言行、火辣的身體、曖昧的文字、性話題的衝擊力,震撼着我們的國度和網絡。源起於2003年末木子美的《遺情書》,再可以上溯到衛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一批“文學新人類”女作家,以自己及周邊的生活爲原型,通過自己的作品對性愛進行大膽感性的描寫,其作品被評論家評論爲“一種身體寫作,而不是用頭腦寫作”。

女性解放,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是革命鬥爭,怕就怕,中國傳統女性美的精華沒有繼承,西方現代女性的糟粕卻學來了。中國前一陣子流行寶貝,上海寶貝帶個頭,北京寶貝、成都寶貝蜂擁而上,特別是北京寶貝,分明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婦女解放運動雕塑(圖片來源:藝術中國)

傳統的迴歸

與假小子橫行的現象相反的是,某些方面也出現了對於傳統女性的呼喚,以及局部的迴歸。主流輿論掀起的軍嫂熱,凱麗扮演的劉慧芳之形象傳入千家萬戶。何清漣的文章更是舉例說明88級北大歷史系的一些女生一進校門,就開始考慮把自己培養成家庭主婦。北大的女生部部長乾脆宣佈:女生部的宗旨就是要把北大的女生培養成未來的賢妻良母。也就是這麼一種情況下,北大外語系的那位女生才說出了“給自己丈夫補襪子的妻子,其價值絕對不亞於一個女總統!”的豪言壯語。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我們不知道現在這位女生是不是正在給自己的丈夫補襪子,但是,女總統也可以給自己的丈夫補襪子啊,新西蘭的女總統可以這樣表白:給自己丈夫補襪子的女總統,其價值絕對不亞於一個好妻子!

爲什麼國人總易走極端?寶貝不好,那劉慧芳也好不到哪裏去啊!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渴望》當年播出萬人空巷。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於一身的女主人公劉慧芳成功獲得了全國觀衆的認同和支持(圖片來源:搜狐網)

當代中國女性之地位

據研究者發現,當代中國女性之地位,並沒有隨着經濟改革而上升,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現了劣化趨勢。根據七項指標測量,在世界160個國家中,中國婦女地位排名第132位。這七項指標是: 婦女就業率;對待男嬰女嬰的態度;男女青少年入學比例;男女青年就業比例;婦女在國家機構重要領導崗位上的職務比例;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婦女個人財產在社會財富中的比例。

七項指標,只有第一項領先,佔世界第一,其它六項均不理想。如此環境中,中國女性該怎麼辦?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下)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代前言:女權與男權——一個難解的千年課題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 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上)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一 中國女性的前世今生(中)

來源:《尋找東女國》(王懷林著),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爲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