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雄是西藏衆多謎團之一,關於它的出現、發展乃至滅亡,長期存在多種說法和爭論。

它究竟是個遊牧部落?是個農耕王國?抑或是二者結合的國家聯盟、部落聯盟?

這些謎一樣話題,始終縈繞在所有對西藏曆史感興趣的人心裏。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象雄起源於阿里,有別於衛藏的吐蕃王朝,且年代更早。另外,象雄原生的本教有別於藏傳佛教,其傳播年代也早於藏傳佛教,基本已經定論。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但受限於史料的稀缺和考古研究的不足,象雄文明的國家結構,究竟發展到了那種層面,始終難以明確。

如果按本教史料的描述,象雄的疆域“上部與(即西部象雄)克什米爾相連,北接于闐(今新疆和田)雪山及松巴黃牛部之靜雪地區(青海西南地區),南抵天竺(今南亞次大陸北部)和尼婆羅(今尼泊爾)。”(《本教源流》)

而另一部本教文獻中(《世界地理概說》),對象雄疆域的描述更是大的令人難以置信。

“象雄由三個部分組成,裏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裏象雄應該是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和巴拉一帶。在這塊土地上有大小32個部族,如今已被外族佔領。

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裏有穹隆銀城。這還是象雄王國的都城。這片土地曾經爲象雄十八國王統治,因爲這塊土地東面和蕃(bod)接壤,有時也受蕃的管轄。

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峯山爲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包括39個部族,嘉二十五族,這是現在的安多上部地區(今甘肅、青海藏區),絕大部分信仰本教”。

必須要說明一點,古代人並不存在明確的“國境”概念,一般所指的疆域多爲“勢力範圍”的描述。

從目前情況看,歷史上中亞地區,曾有伊斯蘭化的宗教改革,保存本教信仰幾無可能。

但在今四川、甘肅、青海藏區,確實依舊保存了本教信仰的傳播。對象雄疆域範圍的描述,是否受此影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作爲最早和中原發生聯繫的西藏政權,象雄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也有相關記載。

《隋書·西域傳》記載:象雄(羊同)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只是“其後遂絕”……。

唐人杜佑所撰《通典·邊防卷六》記載:“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於闐。東西千餘里,勝兵八九萬人。其人辮髮氈裘,畜牧爲業。地多風雪,冰厚丈餘,所出物產,頗同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刑法嚴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腦,實以珠寶,剖其五臟,易以黃金,假造金鼻銀齒,以人爲殉,卜以吉辰,藏諸巖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殺犛牛羊馬,以充祭祀,葬畢服除。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國事。自古未通,大唐貞觀十五年,遣使來朝。”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下《舊唐書》對吐蕃的描寫,二者描述頗有相似之處,因此有“頗同蕃俗”之語。

但必須的承認,中原王朝對西藏各政權的認識相當淺顯。

因爲在《隋書·西域傳》中,對女國有這樣的記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爲王。出硃砂、麝香、耗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開皇六年,遣使朝貢,其後遂絕。”

而關於這個女國的位置,被描述爲“南去于闐三千里”,如果打開地圖細看的話,從新疆和田(于闐國)向南三千里,正好是藏北高原阿里地區,也就是說女國的範圍與象雄重合。

另外,唐代僧人道宣所著的《釋迦方誌》則記載:“大雪山北有蘇伐刺拿瞿坦羅國(唐言金氏),出上黃金。東西地長,即東女國,非印度攝。又即名大羊同國,東接吐蕃,西接三波訶,北接于闐。”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的描述卻是這樣的:“此國境北大雪山中,有蘇伐刺拿瞿坦羅國(唐言金氏),出上黃金,故以名焉。東西長,南北狹。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爲王,因以女稱國。夫亦爲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種而己。土宜宿麥,多畜羊馬。氣候寒烈,人性燥暴。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

因此,在各種記載中,阿里地區的大羊同、小羊同、東女國、西女國、勃律國,究竟是什麼關係,誰隸屬於誰,或誰取代了誰,根本說不清楚。

再結合本教記載中的“象雄十八國王”說法,究竟這些王國是不是在十八國之內,依舊沒人知道。

不但象雄國境有多大,內部有多少勢力分佈,誰也說不清楚。就連本教記載中“中象雄地區的都城——穹隆銀城”的位置在哪裏,也是一團迷霧。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穹隆銀城,其實是藏語“穹隆威卡爾”音譯和意譯的組合。

“穹”爲大鵬鳥,“隆”即“地方”,“威”是銀子,或可引申爲銀色,“卡爾”爲城堡。合在一起,穹隆威卡爾即“大鵬銀城” 之意。

在象雄本教的信仰中,對大鵬金翅鳥非常崇拜,象雄王也有“鵬王”之稱,因此將象雄王的居所命名爲“大鵬銀城”。

穹窿銀城究竟在哪裏,一直廣有爭議。

如今,分別位於札達縣達巴鄉的曲龍遺址和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堡遺址,有着相對高的認知度。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卡爾東城堡遺址一角

這兩處疑似象雄王都穹隆銀城的遺址,各有各的優勢。

卡爾東城堡遺址,位於海拔4400米的卡爾東山頂,建築遺存規模宏大。面積超過了10萬平方米。

2012年,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及其周邊墓葬進行了大規模的測繪和發掘研究。

在測繪過程中,發現這座規模巨大的遺址內,不僅有石砌的房屋遺址、祭壇、通往山下的暗道,還出土有石磨盤、石磨杵、鐵三角、鐵甲片、鐵箭簇、等大量遺物。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卡爾東遺址出土雙面裸身銅人像

其中,在一座石祭壇中出土了一件雙面裸身銅人像。

該造像形態奇異、面容猙獰,明顯不屬於佛教系統的造像。據專家推測,很可能是早期本教造像的規制。

而距卡爾東城堡遺址十公里遠的曲龍遺址,雖建築規模遠小於卡爾東遺址,但周邊的地形地貌特點更爲接近本教經卷中的描寫。

曲龍遺址的地形背山面河,整個山形就像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鵬鳥傲然拔起,高出河谷足有三四百米,地形地勢十分險峻。

崖壁上的城堡隨山形而建,大小不等的洞窟無序排列其間。沿簡易小路爬上城堡頂部,眺望遠處曲線優美的象泉河谷,赤紅的土堡和河谷中的一抹綠色對比鮮明。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曲龍遺址

整個城堡建築結構複雜多變,但因爲外牆土質顏色的相同,又給人大氣簡單之感,許多洞窟內的壁畫還清晰可辨。

支持曲龍遺址的學者認爲,此處遺址充分滿足了“穹隆銀城”字面理解中的三個關鍵點:

1、擁有形似大鵬山形地勢;

2、“銀色”的意思應有特別所指,曲龍遺址的山崖上存在大面積白色連續的岩層;

3、必須擁有城堡或城池。

卡爾東城堡遺址具備了城堡的條件,但不具備鵬鳥地形和銀色,這兩個條件,而曲龍遺址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因此,曲龍遺址才應該被認定爲“大鵬銀城”。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曲龍遺址

目前,兩個遺址之爭尚沒有定論,卡爾東城堡遺址規模大,且有高等級的墓穴文物出土爲作證。

而曲龍遺址雖規模較小,尚未有足夠重量級的文物出土,但在地理地貌上更符合文獻描述。

兩個穹隆銀城之爭,孰是孰非我無法給出答案,這種答案不應源於猜測,而應源於紮實的考古依據。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曲龍遺址保存的壁畫

但從我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來說,兩個遺址距離只有短短十公里,是不是有可能,這兩個遺址在象雄時期就是一個都城的,兩個不同的功能分區?

換句話說,卡爾東城堡和曲龍城堡根本就是一個王都遺址。

我有這種推測,當不是在札達縣和噶爾縣中間和稀泥,而是基於以下邏輯:

首先、《通典》、《冊府元龜》、《唐會要》裏都記載:“(象雄)東西千餘里,勝兵八九萬”。

《藏族人口史考略》通過此條記載推測,當時象雄的人口不會少於30萬。

擁有這種人口基數的國家,其王都的面積應該不會太小,且阿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很難在一地承載過多的人口數量。

因此,對王都進行功能分區,分成政治、經濟,或政治、宗教兩部分,未嘗沒有可能。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卡爾東城堡遺址附近墓葬出土的黃金面具和青銅劍

另外,公元10世紀時期,阿里地區出現了古格王國。

在古格王都札佈讓王城遺址周邊,五十公里的範圍內,分佈着一系列衛星城堡遺址。這些遺址形成了一道拱衛札佈讓王都的環形防禦圈。

象雄因時代更早,可能有沒有實力向古格王朝一樣,構建完整的王都防禦圈。

但在十公里左右的距離,選擇一處適宜生存的地方,建一個防禦基地,還是沒有問題的。

只可惜,到目前爲止,象雄王都穹隆銀城全都基於猜測,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能夠證明或證僞。

這處神祕的王都,不願意那麼輕易的,揭開面紗顯露真容,一切還得等待後續的考古發掘來證實。。


象雄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之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