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侵占镇南关,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作为门户的广西被法军侵袭,无奈之下慈禧请出年近古稀的爱国大将冯子材,驰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

在当时,朝廷上下对冯子材普遍不看好,毕竟清廷抗击外来侵略这么多年,鲜有胜绩,李鸿章更是提出了冯子材“四不能战”,即冯子材四条不能打仗的理由。

结果,慈禧顶住了压力启用冯子材,冯子材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击,中堂大人被啪啪打脸。中法战争冯子材为何能取得胜利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因素

越北山区经常大雾弥漫,导致法军炮击威力大减,这一点在之前法军攻击威坡占领谅山时就已有所体现。

威坡之战一开始因为晨雾的原因,法军无法实施炮击,清军尚能和法军打的有来有往,但等到晨雾散去,法军炮兵开始射击,清军一下子支持不住了。

受山地阻碍,导致法军的通讯、侦查、医疗救护能力均大打折扣,直接导致了攻击镇南关一战演变成肉搏战,肉搏战,我们怕过谁?

二、人数优势

清军前期虽然不断溃败,但也在不断的收缩战线,退到镇南关,已经是在中国境内了。

法军不断前进,其补给线也在不断的拉长,还要分兵驻守新占领的地盘。在镇南关战役爆发前,法军能够用于进攻的机动兵力仅有2000人。而清军的总兵力,包括潘鼎新部,苏元春部,连同新到的冯子材部,总兵力已达80个营,4万人。

清军所防守的镇南关地势险要,防御工事经过冯子材的加强,也十分坚固。

这样的情况下,2000多法军,进攻占据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的4万清军,要是能打赢,法军指挥官可以被写进军事学教材了。

三、战术得当

在前期的作战中,清军主力潘鼎新部屡遭法军打击,导致战术趋于消极,只想着如何防守,不敢妄想进攻。

抵达前线的冯子材部作为生力军并没有畏惧之情,冯部在地形险峻的地方提前建好长达三里的长墙,挖好壕沟,并亲自布置了萃军九个营,王孝棋勤军八个营在一线做战斗准备。

3月23日晚王孝棋曾以没有弹药为理由劝冯子材后撤,冯子材坚决阻止,如果冯子材动摇的话,整个镇南关战斗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在镇南关作战获胜后冯子材继续率军追击,克复谅山后坚持前进,短短几天乘胜追杀一百多公里,整个战争全局发生转折,双方战争主动权易手!

四、将帅不畏死

战况激烈,战事一度危急,法军的步兵直属炮队参战,法军弹发如雨,已经将关隘上的清军压制得不敢露头,关隘下筑垒后的清军也被逼到了墙角,眼看关隘陷落工事易手,一场大败又在眼前。

老将冯子材年近古稀,抽刀大喝,带亲卫队冲下关隘与法军肉搏,此等勇气,整部近代史,敢问几人有?狭路相逢勇者胜,冯子材当之无愧!

在冯子材的带领下,处于优势的清军一波反冲锋,将法军拉进白刃战,法军GG。

五、所谓“四不能战”

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一也;

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二也;

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三也;

萃军狼兵,战法过时,不能战,四也。

中堂大人外交能力值得称赞,但就军事水平,与左宗棠等人还是有差距的!

给读者的话:

喜欢杯酒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欢迎推荐给您最好的朋友,历史、国学、风俗等你来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