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5 分鐘

精彩導讀

文化是心靈裏面的事,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課本、課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爲本,需要想更多的辦法讓孩子從小心靈裏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懷,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

重建人文精神根底在教育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體育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社會公平與平等的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着,有利於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準則、特別是傳統的價值觀正遭遇到顛覆性的衝擊,諸多迷惘和困惑擺在社會和個人面前。面對物慾橫行與享樂盛行,我們卻手無寸鐵,無能爲力——重建我們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重新構建,做到有所堅持,有所擔當。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說,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個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識性的系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全而有益於社會的必備的素質——這個素質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體到個人,它表現在追求、信念、道德、氣質和修養等各個方面。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爲虐,化爲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於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

當今中國的大學正在嘗試採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如開設人文講堂、建立各種藝術組織與文化中心、開展校內外濟困扶危的公益活動、招募志願者參與社會實踐等等,旨在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關切社會難點、加強心靈脩養與審美素養,同時深化校園裏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圍。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已經漸漸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這都是十分積極的現象。

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我們需要通過教育,讓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照耀我們前進。

文化建設應該從教育開始,從孩子開始。文化是心靈裏面的事,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課本、課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爲本,需要想更多的辦法讓孩子從小心靈裏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懷,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建議教育界重新再考慮考慮美育的問題。

目前我們的教育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視野非常窄。我對學生的期望是“摯愛真善美,關切天地人”,有一個更爲寬廣的視野。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會採取實驗室的辦法,比如把一個項目放在一個空間裏面,集中老師和學生共同來研究一個項目,一塊兒去做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遺產的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可能把我對文學、對藝術的一些理解告訴他們。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潛質、個性,和與生俱來的智慧,幫助他找到自己。

我記得有一次在英國一個大學裏聽過一次課,一個很有名的教授上課的時候提出一個觀點來,和學生們辯論,最後辯得很狼狽,完了以後,他哈哈大笑。我說你今天是不是有點狼狽,他說不。他說充分用了他們的智慧,把我辯倒了,我就成功了。

|來源:今日頭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