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620米高空反复跳伞125次后,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完成了一次“高跳低开”式跳伞表演。他打开舱门,成为自由落体,身体剧烈抖动,不断翻转。

“高跳低开”是一种特殊的跳伞技术,一般由精锐部队应用,以保证降落在敌方阵营而不被发现。克鲁斯这场跳伞“杂技”出现在片中同伴被闪电击晕,他去营救时,要从一架时速257公里的C-17大型运输机上跳下来。他必须让涡流正好在胸前,利用它们帮助自己飞向目标物;要高速自由下落,再接住同伴,必须放缓速度,稍有不慎就将危及生命。

为完成军事级别的特技训练,克鲁斯团队专门前往拉脱维亚某机场,耗时六星期设计,施工五个月建成世界最大的垂直风洞。这个特制风洞由四台800千瓦的发动机驱动,能够瞬间将四人升至近20米的高空。

克鲁斯每天都得从“双水獭”飞机上跳四到五次,午饭后再去由C-17飞机上跳三次。若以这种强度,大多数跳伞运动员不会连续训练超过两周,克鲁斯开拍前连续训练了四周以上。他每天跳伞排练四到六次。日落之前,灯光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才真正进入拍摄。“我们有三分钟时间拍摄。如果我们在这三分钟内没拍到的话,就得第二天重来。”迈考利说。

2018年8月31日,这部包含汤姆·克鲁斯大量特技表演的动作电影在中国上映,四天票房接近6亿元人民币。美国上映时间早一个多月,仅美国国内票房就达到1.97亿美元(约合13.44亿元人民币)。从汤姆·克鲁斯1996年主演第一部《碟中谍》算起,该系列在全球累计票房超过28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

每部《碟中谍》电影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克鲁斯亲自挑战“不可能完成”的惊险特技,不依靠“绿幕”后期合成。在《碟中谍6》中,除了跳伞,他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及其团队还在巴黎凯旋门飙车,在新西兰、挪威的悬崖边上演直升机追逐战。

巴黎的摩托车追逐战中,克鲁斯将摩托车180度转弯,最后10度转动方向盘,踩下离合器,在空中调至一档。特技人员和职业车手通常训练多年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很难每次都如此精准。克鲁斯尝试四次,三次成功。

他在新西兰表演的最极端的特技叫“长线”,设计和规划历时两年,直升机上升到约600米的高空,在机上悬吊一根绳索,克鲁斯依靠这根绳索“蹦极”。为安全完成这次“蹦极”,他需要大量体能训练和安全训练。

这些展现奇观的灵感来自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他是首位两次执导《碟中谍》系列电影的导演。从2012年的《侦探杰克》开始,包括《碟中谍5:神秘国度》,他与克鲁斯六年间合作了至少七部电影。他善于写故事,曾凭借《非常嫌疑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接到克鲁斯邀约,迈考利答应执导《碟中谍6》,条件是“让影片看上去像一个全新导演的作品”。为此,除增加不同的特技表演,他还减少了影片的幽默感,增加情感部分,以及对人性黑暗面的挖掘。

18年8月30日,《碟中谍6》中国首映前一天,克鲁斯和迈考利带领主创来到北京,在太庙举行了中国首映发布会。发布会结束后,迈考利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1.

“伊森最深的恐惧和遗憾”

南方周末:汤姆·克鲁斯是《碟中谍》系列的灵魂人物,也是你的“老伙伴”。他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事。他是个神秘人物,所以我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但真正的汤姆迟早会出现。和他工作一年后,我发现,“对,这才是汤姆”。我认识的那个人,和我在电影里看过的很不一样。真实的他非常平易近人,有礼貌,也非常专业,他真正热爱电影。汤姆曾经说:“我是来这里娱乐人们的,不带任何保留,这就是我想做的。”

汤姆不喜欢休假,那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喜欢工作。其他人也许考虑度假时去跳伞,汤姆工作的时候就这样做了。他会告诉你,他从四岁开始梦想拍电影。汤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那个在后院玩耍的四岁孩子,正通过电影实现童年的幻想。每次我们认为已经定义了电影制作的一些规则时,就会有一些东西提醒我们,没有规则,没有边界,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

南方周末:汤姆·克鲁斯喜欢《碟中谍》系列起用不同导演,你是例外。据说他最初邀你再次合作的时候,你却拒绝了,为什么?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碟中谍》系列宣称,每一次都会有不同导演,带来不同感觉。我非常担心违反这条规则。但汤姆说规则可以被打破,“我想让你回来”。所以我最后说“好吧”。但我同意再次执导的条件是,我要成为一个不同的导演,希望这次的感觉与上一部电影完全不同。

南方周末:像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并不容易,你是怎样设计的?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我首先对汤姆说,我想拍一部更感性的电影,跟上一部的基调完全不同。拍摄《碟中谍5》时,有时我会发现汤姆对他的角色感到沮丧,尝试突破,但找不到方向。所以当他提到(伊森·亨特的前妻)朱莉娅的故事时,我知道我们都找到了方向。这一集也不像上一集那样幽默搞笑,因为我写得更多的是关于伊森最深的恐惧和遗憾。

2.

“找到那座山,故事的高潮就来了”

南方周末:你喜欢选择场面壮观的地点拍摄,再根据这些地点创作故事情节,那么壮观场景对你有怎样的帮助?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我在拍摄《碟中谍5》的过程中,就发现壮观场景对剧本创作有很大帮助。我之前写剧本,都是先写一个场景,一切都在我的想象中,可以是我想要的任何东西。我还经常强迫性地想要营造一些特殊场景。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团队就要根据我的想象寻找适合的地点,这往往很难,中间要根据地点做很多妥协,有时不得不牺牲一些剧情。

拍《碟中谍6》时我做了调整,尽量不先想场景,而是等团队找好场景。我让那些地点告诉我想要什么,什么可以发生,什么不能发生,它告诉你摄像机可以到哪里,不能到哪里。它创造了规则,我只是保持开放的心态。

比如,汤姆想做一次直升机追逐场景,于是我在电影快结束时安排了一场打斗,通过直升机追逐实现。让打斗更精彩,我就得找一个看起来很危险的地方,最好是一座山,在一个戏剧性的位置,他们可以从那里掉下来。于是我们的勘景团队开始搜寻全世界,最后找到挪威的布道台,锋利的悬崖兀立于2000英尺深的峡谷之上,而且不是笔直的,是倾斜的。找到那座山,故事的高潮就来了。

助理导演汤米·戈姆利喜欢问我:“你怎么吃掉大象?”他的意思是,《碟中谍》系列是个庞然大物,怎么协调好各个环节呢?我的方法是尽量不去想整个大象,只想它身体各个部位,逐个击破。在这部电影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虽然看起来很疯狂,但它们都是针对故事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南方周末:《碟中谍》系列的大量特技并不依靠“绿幕”,很多都真枪实弹,也不像一些电影,超级英雄拥有特异功能。你如何既保证特技刺激,又让它们看上去真实可信?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这个系列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汤姆,他可以跳飞机,高速驾驶汽车,在高处骑摩托车,驾驶直升机,会做想做的任何事情,我们只是给他足够时间训练。他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让我们实现很多真实特技。他是制作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资源。

南方周末:汤姆·克鲁斯在巴黎凯旋门的摩托车追逐令人印象深刻,你们怎么说服巴黎政府,让剧组在这么重要的文化古迹拍摄惊险特技场景?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事实上,我们选景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凯旋门那场戏很混乱,里面很多场景都是灾难和破坏。巴黎政府很支持我们取景,当汤姆提出乘坐直升机飞到800米高空,拍摄巴黎全景,他们是同意的。但当我们提出在凯旋门拍摄,他们犹豫了。我们坐下来开了很多会,反复告诉他们,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很专业,一定不会破坏建筑物。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我们是专业、谨慎的,给了我们1小时15分钟。周日早上六点开始拍摄,巴黎市中心一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包括凯旋门和通往歌剧院的大道都被暂时关闭。

3.

以更真实的方式代表人们实现愿望

南方周末:在《碟中谍》系列这样以高难度特技为亮点的影片中,你如何运用自己讲故事的特长?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这个过程很有趣,《碟中谍》系列也依赖故事情节的陈述。比如,在《碟中谍6》中,我们试图刻画主角伊森·亨特更黑暗和更人性化的一面;又比如,《碟中谍5》出现的大反派莱恩,在《碟中谍6》中回归了。这个想法是拍摄《碟中谍5》的最后几天提出的,我们那时已经讨论莱恩回归的可能性。莱恩扮演者肖恩·哈里斯当时非常焦虑,他只想演一部《碟中谍》,我们原本设定他死掉了。但在《碟中谍5》结尾,我们只是让他入狱,哈里斯非常担心会出现在很多续集中。

一位制片人说:肖恩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的角色不会再回来了。我说:当然,除非在下一部电影里,伊森必须让他出狱才能完成任务。制片人非常兴奋:我想看那部电影!我们顺着这个想法发展,让莱恩出狱。莱恩在电影前半部分没有出现;电影后半部分,他变成了伊森的囚徒。

此外,我们需要创造其他角色来丰富剧情,于是我在伊森团队中增加了一个反派角色奥古斯特·沃克,这使团队内部变得复杂。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不管是伊森的朋友还是敌人,都在给他增加压力。

南方周末:能否展开讲述一下,你如何展现伊森更黑暗的一面?他不是一个正面的英雄角色吗?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当汤姆·克鲁斯告诉我,他想把伊森前妻朱莉娅的故事串起来,我马上就兴奋起来。面对前妻,他悔恨,他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伊森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但也有代价,在做好事和纠正错误的尝试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自然有助于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展开。

南方周末:据说开拍《碟中谍6》时,剧本只有33页,这更像故事大纲,而非剧情完整的剧本。按常理来讲,完整、成熟的剧本是一部电影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你当时如何考虑?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说完整的剧本是电影成功的原因时,这是对的,也是错的。如果你跟着它走,它能控制电影;如果你只是教条地把它当成一本规则书,那就适得其反。我倾向于保持很大的可能性、流动性,对新想法非常开放。我一直认为,写电影剧本前没有任何规则,电影可以是你想在第一页落笔的任何东西。作为一名电影制作者,我曾经制定一些规则,然后说服自己遵守。我会忘记那些规则是我制定的。因此,当我们有一个新想法,只是改变了规则而已。在电影最开始,剧本一般是非常开放的,只有我们决定想保留和不想保留什么,界限才变得更加明晰。电影结束的时候,会告诉你它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完成这个故事。

写剧本时,我知道我们会在新西兰、巴黎、伦敦取景,也写好了在新西兰、巴黎、伦敦的故事。但从巴黎到新西兰,从新西兰到伦敦,中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我写剧本的时候留了空白。我们提出很多不同角色的假设,这种交流一直都有。后来汤姆在伦敦拍戏时扭伤了脚踝,让我有时间走进剪辑室,再次审视故事。我原本在故事转折阶段安排“特工团队”开会,在会议中交代接下来的任务。后来我意识到故事自然就会急转,向全新方向发展,于是删除了那场会议戏,让一切顺其自然。

南方周末:《碟中谍》系列无疑是全球最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影响很持久。在你看来,它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我认为《碟中谍》系列以一种比其他电影更真实的方式来代表人们实现愿望。伊森作为一个角色,他在每部电影中都充满超能力,但不因为他是超级英雄,而是因为科技和技术。在第一部《碟中谍》中,他进入中央情报局窃取名单时能漂浮起来;在《碟中谍4》,他爬上哈利法塔时简直像蜘蛛侠;《碟中谍5》里,他好像可以在水下呼吸。这些都是我们希望自己能做的,他用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并且实现。这些电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南方周末:“007”系列中的邦德也是经典特工,伊森和他有什么不同?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最重要的是,伊森现在不想做这些事,他愿意付出一切来避免。詹姆斯·邦德是个主动冲进来完成任务的人。我必须不断提醒汤姆,记住你不想做这些事情,你必须记住,你做这些事情时看起来不开心。

南方周末:如果有机会,你愿意继续执导《碟中谍7》吗?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我现在不想这个问题。制作这些电影是巨大的挑战,我完成第五部时就说:我真为导演下一部的人感到抱歉。结果还是落在我身上。我现在仍然为下一个导演续集的人感到遗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