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趕時髦,也閉門造車搞一篇年度總結啥的。結果是手慢無。打開電腦時都是各大平臺各同行的深度硬核長文,一篇接着一篇讓人數不過來。甚至還有年度回頭看視頻,不僅僅是科技類簡直是囊括所有,分分鐘催人淚下,時而又教人熱血沸騰,總之自比不如。那就拿這一年下來收集的科技動圖搞點事情,做一個有點淺度的年度回顧,看看2018年最有趣科技動圖和視頻。配了一些文字,也是爲了湊點字,主要看動圖。總之,毫無深度。

指尖蝴蝶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超萌的

坦白表示,這個研究項目着實把我萌到了,想不到一個看論文竟然也能被萌到!這研究的到底是個啥?別急,本身就沒多少,所以慢慢看唄!在科幻影視作品中,我們總是會頻繁看到懸空的三維虛擬圖像(比如在《星際迷航》當中),富含表情十分的逼真而且可以做出各種動作十分方便。但現實中這樣的技術卻是很難實現的,因爲需要有複雜的投光控制,觀察的角度也會受到諸多限制。

這裏展示的新技術就讓我們離“不可能”又近了一步。研究者們真的投出來了,一隻灰常迷你的小蝴蝶。通過控制納米級大小的細小顆粒,可以在真實空間中做出投影,而且觀察角度也不受限制。大家可能也發現了,這種技術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缺點—它投出的投影實在是太小了,和圖中的手指做個對比就知道了……

凌亂蜥蜴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蜥蜴:你丫的放我下來

這不是哪個熊孩子的“傑作”,而是科學家們在做實驗。研究者們用風機對着圖中的蜥蜴(ps:名字叫Anolis-scriptus ,歪果仁就喜歡給試驗品起名字),展開了一頓猛吹。所以這樣是要幹嘛?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證明颶風在自然選擇中的作用。證明在颶風過後,存活下來的蜥蜴具有以下性狀:前趾更長,趾墊更大,後趾更短,實驗表明這樣的特徵有利於其生存。

植物的“感覺”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蹡蹡......

一般認爲,有神經系統的生物才具有感覺,也才能感受到疼痛。植物沒有這些,估計也沒有各種感覺,都是進化的自覺罷了。但其實植物也會感知疼痛侵害,並且做出反應。

圖中的植物是擬南芥,在被某種幼蟲啃食後,葉子上出現了一些熒光物質,並向周圍莖葉擴散——這是通過鈣離子傳播損傷訊號。這種“感知”能力讓我們看到了小小的植物也擁有不凡的“智慧”,雖然自己不能動,但可以釋放化學物質驅趕試圖再次傷害它的動物。

強力踢踢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看我大長腿。。。

寶寶突然在媽媽肚子裏踢了一腳,這一腳有多大的力呢?一項來自今年的研究表明,胎兒的一腳力度可達到45牛頓以上!研究者們通過核磁共振成像記錄下不同月齡胎兒的腳踢運動,並建立物理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從20周到30周,胎兒的踢腿力度開始增大,30周之後則逐漸減弱。但不要擔心,這不是寶寶沒有力氣了,只是寶寶越長越大,子宮已經不夠他們折騰了!

奔跑吧,海龜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小海龜:嗚嗚嗚

放開這隻可愛的海龜,讓我來。別鬧,其實這是科學家們在做研究……是的,這是在對剛出生的小海龜做體能測試。這項研究是想弄明白人造光源對小海龜的影響。人造光源對小海龜的歸海有很大影響,可能會讓它們迷失方向,那這樣吧一來會不會讓徘徊在海灘上的小烏龜疲勞呢?結果出人意料:小海龜在爬行500米後依然很有幹勁,只是會有一些停頓。當然,還是儘快到大海了才安全,不能就此掉以輕心!

熊蜂二維碼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get新技能

這個也把我給萌呆了,毛茸茸的熊蜂背上頂着小小的二維碼,這也太可愛了吧!這也不是在瞎胡鬧。爲了能夠及時準確地記錄蜂羣中各個成員的行爲,有研究者就想出來這樣一個妙招:爲它們量身設計一種二維碼標籤,通過機器直接掃描識別。研究內容之一是希望瞭解峯類個體在接觸到殺蟲劑的時候會有何種反應,以便之後改進殺蟲劑及其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紙質含羞草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不過你咋是白的

這是一株用紙做的“含羞草”。當你用手指去觸碰,也會想真實的含羞擦一樣合起葉子。這其實是用普通紙張結合含有石墨烯的導電聚乳酸材料製成的。這種聚乳酸材料具有記憶特性,當局部溫度升高(通電或觸碰導熱)後,就會出現神奇的“葉片搖曳”的效果。

柔軟的人造蟲子今年最沙雕的10個科技類動圖,第五個太壞了……

我是電我是光

我準備叫它扭扭,因爲它不停地在各種扭。實際上這是一種小尺度的柔性機器人。不到4毫米的身體,通過磁場之手的控制可以完成各種“行走”,包括滾動、跳躍、扭動着通過狹縫,甚至是像水母一樣在水中游泳。利用自身的變形還可以夾取一些小物體,實現運輸功能。研究者就希望這個小傢伙可以作爲以後用在醫學領域,藥物定向運輸工具或者進行微創的醫療操作。

(圖片來自網絡/科技對角線/12.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