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12日電(記者張玉潔、高文成)42歲的石清香是“坪朗豆腐”的第四代傳承人,她被當地人稱爲“豆腐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美女,但石清香並不是因爲美貌獲得這個稱號。

石清香爲從吉首特意趕來村內品嚐豆腐的顧客盛豆漿。石清香的豆腐由於產量少、銷量好,經常斷貨。 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石清香的家鄉在坪朗村,這個距離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20多分鐘車程的苗寨依山傍水,民居仍保留青磚黑瓦、飛檐翹角的古樸造型,有“湘西苗族風情第一寨”的美譽。

坪朗村有的不僅是美景。清代,坪朗豆腐因其獨特的口感爲人稱讚,成爲“名品”。《湘西州志》記載,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在苗區實行“改土歸流”,溝通苗漢交易,引進和推廣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此時湘西開始有黃豆種植與豆腐製作工藝。

坪朗豆腐“後來居上”。石清香81歲的父親石光耀說,我祖父的時候,坪朗因峒河水利資源,曾是官道必經之地,很多人路過時都會點名要喫坪朗豆腐。

村中貧困戶在石清香的豆腐坊幫忙。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如今,坪朗還在做豆腐的家庭已屈指可數,仍堅持手工製作的作坊僅有石清香一家。

坪朗豆腐有名,在於製作技藝獨特,講究原料,手工傳承限於坪朗村內,有限的傳承範圍確保了製作工藝的嚴謹。選料、脫豆皮、浸豆、磨漿、泡漿、洗漿、煮漿、點滷、包豆腐以及壓豆腐,缺一不可。

“用料、磨漿力度、泡漿時間都有講究。”石清香說。

坪朗豆腐之所以有“坪朗味道”最重要的因素在水。本地青豆與村後大山中湧出的山泉水結合,讓豆腐口感爽滑、嫩而不散。

“我們的豆腐有彈性,不沾任何調料喫,都香甜。”她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地政府決定在矮寨設第二行政區,將過去因水路盛極一時的坪朗集市整體遷往矮寨。沒了集市,沿河築起的攔河大壩又終止了水運,坪朗村一下陷入沉寂。

石清香在坪朗村三組開設的農家樂在打造體驗式旅遊,在她的藍圖中,農家樂和苗繡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村裏還是有人在做豆腐,但更多隻是自給自足。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務農不再是苗區百姓第一就業選擇,越來越多農民外出務工。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石光耀說,磨豆腐收入低,年輕人不願意做。

坪朗村一度幾乎沒人做豆腐了。石光耀的四個兒女也紛紛外出務工,最後一個離開家的是老幺石清香。但石光耀捨不得從父親手中接過來的石磨,每當過年兒女回來時,還是會磨豆腐給他們喫。

2009年,石清香用多年打工攢下來的積蓄和丈夫在吉首開了家餐館。她知道父親對豆腐的執着,同時也忘不了兒時的味道,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將祖傳工藝做的豆腐作爲餐館主打菜。

沒想到反響出奇好。“有人排隊幾個小時就爲了喫一口豆腐。”石清香笑着說,那時,她萌生了要把“坪朗豆腐”品牌做起來的想法。

她的這個想法直到2011年省裏聯合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到來才真正落地。

石清香作爲坪朗村能人帶戶和產業領頭人,向到坪朗村交流學習扶貧的幹部交流扶貧經驗。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時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羅正茂說,工作隊進村後看到村裏的自然環境,又聽說了石清香家的故事,決定打造“坪朗豆腐”品牌並結合鄉村旅遊,幫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在工作隊的推薦下,石清香和父親一起帶着家中的百年大石磨參加了2012年在長沙舉行的年貨博覽會,現場展示“坪朗豆腐”的製作工藝,深受歡迎。“原本打算花一週時間賣的豆腐,第一天就被搶購一空。”石清香回憶說。

不少客人留了石清香的電話和地址,她活潑爽朗的個性令人印象深刻,媒體和顧客紛紛稱她爲湘西“豆腐西施”。

坪朗豆腐有名,在於製作技藝獨特,講究原料,手工傳承限於坪朗村內,有限的傳承範圍確保了製作工藝的嚴謹。這是石清香的豆腐坊中印有“坪朗豆腐”字樣的特製豆腐箱。 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有了這次在外地銷售的成功經驗,石清香對打造“坪朗豆腐”品牌更加有信心了。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村內飲水工程全面完成,山泉水順着水管流入每家每戶,做豆腐再也不用上山挑水了。

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更爲“坪朗豆腐”品牌的打造添了一把火。湘西確立了以鄉村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的發展思路,並加大對各個傳統村落和非遺保護的力度。

乘着這股東風,2013年,“坪朗豆腐”製作技藝被列爲吉首市第四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石光耀被評爲項目傳承人。村裏也修好了供遊客遊玩的跳巖、步道等設施。

次年12月,石清香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爲彌補鮮豆腐量小保存時間不長的短板,又主打了可密封保存的豆腐乾和熟食等產品,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村裏30多人蔘與,其中20戶爲貧困戶。

去年,石清香賣豆腐的純收入達80餘萬元,爲村民分紅8萬元。如今,石清香不僅有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稱號,還成爲湘西州和吉首市的人大代表。

“以前別人叫我‘豆腐西施’,我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我覺得這個稱呼是大家對我的肯定,我要努力對得起這個稱呼。”石清香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