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長篇小說《純真年代》的作者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曾和朋友說,相較於小說家,她更勝任園藝工這份職業。這位普利策獎得主把其居所的花園不僅收拾得井井有條,不少創作靈感也源自勞作過程或是似錦的繁花中。其實在文學界,不少巨匠都熱衷於將住所打造成“讓靈魂隱居的祕境”,而這些房產在大師們故去後,繼續吸引着全世界的讀者,渴望在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靈感繆斯。

托爾斯泰故居

俄羅斯的圖拉最近因爲長城汽車的境外工廠而佔據各大媒體的頭條,其實,圖拉不僅是俄羅斯重工業中心之一,還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有着同樣厚重的文化色彩,可謂“能文能武”。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Estate of Leo Tolstoy at Yasnaya Polyana

1763年,托爾斯泰的曾祖父在圖拉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買下了一座有着明媚陽光和嫩綠草地的宅邸,1828年,列夫·托爾斯泰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出生,並在1862年結婚後返回故里又住了48年。在此期間,托爾斯泰創作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三部鉅著。托爾斯泰去世後,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成爲他的追隨者們的朝聖中心。然而在二戰期間,托爾斯泰的家被洗劫一空。戰爭結束後,在當時文化部的資助下,故居被重新修復並保存了下來,還成爲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博物館(Yasnaya Polyana museum complex)的主要部分。

狄更斯故居

坐落在倫敦市中心道提街的聯排別墅,相較於查爾斯·狄更斯在各地的其他住所,這座房子與其說是狄更斯的故居,“成名故地”或許更爲貼切。1837年,新婚燕爾的狄更斯搬到了這座建於喬治王朝的豪宅。正是在這裏,他完成了《霧都孤兒》一書,使“查爾斯·狄更斯”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個名字。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Charles Dickens Museum

1925年,這棟房子被改建爲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雖然面積不大,但裏面收藏了包括狄更斯的手稿和插圖、作品的最初版本、相關譯本和傳記等超過10萬件的藏品,這裏也是英國研究狄更斯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博物館中的傢俱和陳設都保留了狄更斯居住當年的樣貌,牆上的掛鐘、窗簾都是狄更斯曾經的私人物品。

喬治·奧威爾故居

喬治·奧威爾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社會評論家,一生顛沛流離的他曾爲了蒐集寫作素材,在巴黎和倫敦深入社會底層去過極度窮苦的生活。喬治·奧威爾撰寫的《動物莊園》和《1984》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在其小說中創造的新詞,如“老大哥”“雙重思想”等,還被收錄到了英文詞典中。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Barnhill

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喬治·奧威爾在1946年帶着兒子來到了位於蘇格蘭朱拉島上的巴恩希爾農舍。這座小島以威士忌和鹿聞名,島上鹿的數量甚至遠遠超過人口數,彷彿一座與世隔絕的“鹿島”。農舍地處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地上,鄰近海洋。每天早起開門,會發現歡脫的小鹿和山羊與你一起分享這片旖旎風光。1950年,喬治·奧威爾被肺病奪去生命,人生中的最後時光都留在了這座平靜的農場裏。

弗吉尼亞·伍爾芙故居

伍爾芙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但一生卻命途多舛,飽受精神和情感上的疾病折磨,所以,在她的作品中關於靈魂層面的思考顯得尤爲深刻。1919年,伍爾芙和丈夫倫納德買下了位於英國東蘇塞克斯一棟寧靜的小屋,這座建於17世紀的小樓被稱爲“僧侶屋” (Monk’s House)。在這裏,伍爾芙創作了《達洛維夫人》和《燈塔行》等小說,還召集文藝界的精英們到家中開頭腦風暴派對。伍爾芙在僧侶屋一直居住至1941年離世。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Monk’s House

如今的僧侶屋裏收藏了很多伍爾芙及倫納德的藝術藏品,還保留了他們曾經的生活痕跡,如伍爾芙書桌上放着的信件、窗臺前倫納德花費6年仍未完成的雕像、櫥櫃裏伍爾芙做果醬和麪包的工具等。僧侶屋的魅力不止步在伍爾芙的書迷圈中,很多曾做客伍爾芙家的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包括畫家鄧肯·格蘭特、思想家羅素等,都在僧侶屋留下了作品。

勃朗特三姐妹故居

在英國的文學史上,勃朗特三姐妹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尤其是夏洛蒂的《簡·愛》和艾米莉的《呼嘯山莊》都是英國乃至全球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佳作。細膩入微的筆觸和張力十足的情節,其實都源自姐妹們自幼便開始的苦悶而孤單的生活。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Brontë Parsonage Museum

三姐妹的家建於18世紀末,位於英國北部約克郡豪渥斯的鄉村。三姐妹在這棟略顯單調的屋子中度過了大半生,並完成了在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幾部名著。20世紀初,這座房子被改造成博物館,還被評爲英國國家一級遺產。博物館裏收藏了三姐妹的全套書籍和各國語言的譯本,還有一些匿名收藏家捐贈的三姐妹手稿等珍品。

歌德故居

1749年,歌德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市伊內恩施塔特區一棟4層洋樓裏,這位來自富裕家庭的作家一直在宅子中生活到了16歲,而後,歌德搬到了萊比錫學習法律,只偶爾回到法蘭克福的家中。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Frankfurt Goethe hau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棟樓房被炸燬,幸運的是,屋子中的傢俱和珍貴的藝術品都被提前轉移到了其他地方。當1954年重建面世時,原汁原味的家居和藏品構造出了歌德兒時成長的背景。故居的佔地面積不大,外觀也相對同時代的建築更爲樸實,可內部的豐富多彩卻絲毫不輸皇宮貴族。書房、畫室、圖書室一應俱全,足以看出歌德從小便受到的厚重文化薰陶。

阿加莎·克里斯蒂故居

被讀者們暱稱爲“加婆”的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在英國的德文郡,她的著作《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等被數度翻拍。1938年,年近半百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回到出生地,並搬進了德文郡加爾普頓附近的格林威莊園(Greenway Estate),直至離世。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Greenway house

格林威莊園原名格林威苑(Greenway Court),由德文郡一個航海家族在16世紀末修建,之後宅院幾度易手,每一任主人都對宅院擺弄一番,增加各種擺設。1938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丈夫一眼相中了這棟被深林環繞、面朝靜水的莊園,並稱其爲“理想中的屋子”。在阿加莎所寫的《A.B.C.謀殺案》《五隻小豬》《死人的愚蠢》等小說中,不少場景描繪的就是格林威莊園及其周圍的環境。不僅出現在小說中,格林威莊園還是一些偵探劇集的拍攝地。

馬克·吐溫故居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這座維多利亞-哥特式屋子裏,馬克·吐溫和家人們居住了17年。構思精巧、外觀華麗的住宅似乎也給了馬克·吐溫無盡的創作靈感,這位美國大師在屋頂的書房裏寫下了包括《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乞丐》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一些不朽的作品。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Twain House and Museum

1903年,馬克·吐溫夫婦把這棟舊宅賣給了理查德·比塞爾家族,這之後宅子數度易手,宅子也變換多個“面目”——宿舍樓、公寓樓、餐廳、民宿等等。直至1963年,房子被指定爲國家歷史地標,並開始進行原貌修復工作。從頂層的寫作室開始,廚房、廂房都一點點恢復了當年這位文豪曾居住過的樣子。2003年,宅子作爲馬克·吐溫故居和博物館正式開放。在2010年馬克·吐溫逝世100週年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幾乎擠破了博物館的門口,參觀人數也在當年打破了之前的紀錄。

尤金·奧尼爾故居

尤金·奧尼爾的名字聽上去似乎很陌生,但這位低調的大師不僅憑藉戲劇三次獲得普利策獎,奠定其在戲劇界的大咖地位,1936年,瑞典文學院還授予了他諾貝爾文學獎。出身在演員家庭的尤金·奧尼爾,年少時就隨着父親在全國各地演出,成年後,他又到南美、非洲等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豐富的經歷爲尤金·奧尼爾的創作提供了無限的靈感。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Eugene O'Neil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在贏下世界上久負盛名的獎項後,這位劇作家和他的妻子卡洛塔搬到了加州北部的丹維爾,在充滿田園風光的聖拉蒙山谷定居下來。尤金·奧尼爾用諾貝爾獎金購買了一片64公頃的土地,爲了反映他對東方哲學的興趣和研究,奧尼爾把這個地方命名爲“道之家”(Tao House),他自己解釋爲追尋“正確的生活方式”。夫妻兩在這片莊園裏栽樹種花,還餵養了一羣雞和幾隻狗。經過一生漂泊行走的奧尼爾,終於在這裏找到了靈魂中期待已久的安寧,直到1953年去世,奧尼爾都一直生活在這片恬謐的山谷農林中。

海明威故居

著作等身的海明威,可謂是“不想當記者的旅行家不是好軍人”的典範:親身經歷並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作爲戰地記者隨軍奔赴前線,還曾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爲打擊法西斯提供情報。海明威的足跡遍佈美洲、非洲、歐洲等地,豐富的閱歷從他的筆尖流淌成一部部載入史冊的名著。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圖源:Hemingway Home and Museum

1931年,海明威舉家遷往佛羅里達最南端的基韋斯特。在這棟風格明朗的莊園裏,海明威完成了許多傳奇作品,如《乞力馬紮羅的雪》《弗朗西斯·馬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非洲的青山》等。1968年,海明威的這棟住宅被指定爲國家歷史地標,裏面收藏了一些海明威的原始手稿。

聽老房子講故事,名人故居里覓知音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公衆號ID

globaltravelerclu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