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每个面对死亡的人,心心念念的,大概都是家人和爱人。

  但有的人心中,除了至亲,还盛着更重的牵挂。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9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教授李德威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写下这十个字。

  两天后,他离开人世,享年56岁。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病床上工作。

  这十个字,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也道尽了他一生的心血。

  李德威是谁?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名字太过陌生,甚至闻所未闻。

  但在地质学术界,他绝非籍籍无名。

  研究青藏高原接近30年,前后总行程超8万公里;

  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第一人;

  30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带头人;

  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

  1

  他的一生

  是与地质有关的一生

  1962年6月1日,李德威在湖北省麻城市出生。

  和他的生日暗合,李德威有张娃娃脸。

  33岁李德威破格成为地质大学教授,其一生,都致力于地质学相关研究。

  1990年,参加“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项目的李德威发现,许多现象都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

  其后近30年里,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只为弄清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起出去考察,最长最难爬的线路都是他在跑”。瘦瘦的李德威被青藏高原专家院士称为“小山羊”。

  没有一件事不艰辛,也没有一个理论来得轻易。

  野外考察的这些年,李德威多次死里逃生。

  同学院副教授刘德民说,有一次他们误入牦牛群,穿着红衣服的李德威顷刻间被牛群围住。

  幸亏及时将外套反穿才得以逃脱危险。

  “翻山越岭,淌水渡河”,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李德威的儿子,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李喆收到过一份特别的礼物,父亲11次科考遇险的录音。

  他想,父亲送他这份礼物的深意,可能是“为了理想和事业,需要勇敢无惧”。

  录音里种种让人震撼的危险,和理想信念一比,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2008年汶川地震,前往赈灾的李德威被灾区景象刺痛。

  生命的消失,灾区的满目疮痍坚定了他研究预测地震的心。

  其后几年,这颗心都没放下。

  2010年,他主讲了《让地震预报成为可能》电视专题片并获奖;同年,玉树地震,灾后第二天,他再一次奔赴现场……

  日复一日的工作让这个一直行走在科研和实践路上的人病倒了。

  在李德威教授病重之际,他的同事到医院看望,同事对教授的形容是:“当时他己浮肿得很厉害,艰难地握了手。”

  尽管如此,教授一见到同事,还主动说起关于自己项目的人员安排。

  他说自己已经没力气了,希望学校能继续把事情办成。

  就连人生最后的那十个字,因为手抖导致护士不大认识,李德威还艰难地写了第二次。

  李德威的夫人说,丈夫的病情十分严重,很容易感染,需要隔离,但他就是不听,仍然不断地召集学生来论证项目,在病房开小组会议。

  或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也或许是想将一切安排妥当。

  就算感染,也顾不上了。

  李德威的导师杨巍然教授评价说:“他是少有的为了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2

  少有人走的路

  辛苦却未必不幸福

  “思问题所急,想国家所需”。李德威教授的学生说,老师的QQ签名一直是这十个字。

  找到可大规模开采的地热能,解决中国未来的能源问题是他毕生的愿景。

  简单来说,李德威认为,在很深的地下,存在着许多高于180℃的热能源,这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如果能被大规模利用,将很大可能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

  有人曾评价李德威是“当代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地质,曾以“大陆漂移学说”震惊学界,被誉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李德威却常把自己比作和自己研究领域完全不同的哥白尼。

  因为研究天文学,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哥白尼这个人物本身,就带有一种悲剧英雄的色彩。

  李德威也是这样的人,不信“从来如此,便对”的观点。

  随便翻开一本地球科学读物,板块构造假说,挤压成山、断裂成湖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构造学说解释了很多地球构造现象,但对于解释大陆基本问题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89年,美国提出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

  当时,正值青年的李德威也冒出了一个想法,要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理论。

  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层流构造假说”。这个学说的提出,在当时走得很前。

  只是主流学术界对此表现得很冷漠,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他的假说甚至招来某些大学教授的讥笑:大陆动力学是美国人才刚提出来的新概念,一个刚出来做研究的年轻人凭什么出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被认真教授了几十年,假说便成了不少人眼里的“真理”。

  总说创新的人,也可能总是固步自封、囿于成见的那批人。

  李德威提出的理论意味着跟主流较劲,也意味着放弃应有的“前程”。

  这是条荆棘丛生的路,他知道,还是坚持了下去。

  一晃三十年过去,他依然还是那个孤独的先行者。

  近五年,李德威科研团队重点放在了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干热岩热源及控热构造上。

  今年5月,海南传来捷报,琼北地底深处钻获高干热岩,中国东部第一口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干热岩参数井圆满完钻,这是中国干热岩地热能开发的一座里程碑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好地热能,可以实现高温发电、供暖制冷、发展生态农业等。

  而这次的勘探,应用的正是李德威教授提出的新理论。

  李德威认为,中国青藏高原、华北地区、东部南部沿海大面积存在优质干热岩。这一预测如果成立,中国开发干热岩地热能的前景将一片大好。

  只是,科研这条注定孤独的路,并不好走。

  常年的劳累压垮了他,抛下一生最爱的学问,留下了对地热的无限思考,他离开了。

  9月16日,追悼会在湖北武昌殡仪馆举行,数百人送别。

  据说,教授的骨灰将分别安葬在湖北麻城和青藏高原。

  一个是出生之地,一个是科考多年的“家”。

  3

  我们不伟大

  也可以不渺小

  李教授的讣告下有这样一条评论:

  “我跟学者,科学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如果有意外,思考的必然是自己以及我的亲人,而他们,思考的是未来。”

  社长不由得想起了为中国铸“核盾”,参与了中国所有核试验的科学家林俊德。

  临终前,为了不耽误学生毕业,他带着呼吸机完成了学生论文的修改。

  为了国家机密的交接,直到去世前两个钟头都坚持坐着办公。

  “我不能躺下,躺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片土地上,有太多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耕耘: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做着惊天动地的事情。

  黄大年,国际知名科学家,放弃在剑桥大学的优越生活,担任国家多个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南仁东,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主席,在他的带领下,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得以建成。

  ……

  有人会说,这些离我都太远了,我不是航天员,我不是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我没那么大抱负,也没那么多精力。

  但总有些力量,来自平凡的你我。

  去年,超大台风“天鸽”来袭时,有人在街边逮到了一只野生“发哥”,他身着连帽雨衣外套,下半身是短裤加凉鞋,在街边徒手清理倒地的树木。

  而在广东清远,也有人不顾风雨和危险将倒地的护栏一个一个立起。

  不是每个人都有,也必须有拯救他人、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信念,但要相信的是:我们没有别人指望的那么伟大,也没有自己预设的那么渺小。

  全世界点击率最高的视频“Because kindness keeps the world afloat(善意让世界维持运转)”里,一个修路工人帮助了无意摔倒的男孩;

《Because kindness keeps the world afloat》截图

  男孩接下来帮助了一个老太太;

《Because kindness keeps the world afloat》截图

  老太太接着将多出的零钱给了需要的路人;

《Because kindness keeps the world afloat》截图

  善意被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

  视频的最后,最初帮助男孩的修路工人也得到了援手。

《Because kindness keeps the world afloat》截图

  《命运石之门》有句话:“时光流转,人总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生活着,所以总有一天你也要帮助别人呀。”

  要知道,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这些超级英雄漫画最初出版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英雄的渴求,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号召人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别人做一些事情。

  或许很多人熟悉蜘蛛侠皮特·帕克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可谁还记得他的父亲本·帕克的生存信条?

  “如果你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你就有帮助别人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你生存的意义,这不是选择,而是责任。”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当你在别人有需求时伸出援手,你便会成为他世界里的光。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或许成不了李德威这样的人,却可以尽力成为做一点利人之事的普通人。

  参考文献:

  [1]杨佳峰.病房成了学术会议室,去世前17天,他召集了两次“组会”[N].长江日报,2018-9-17.

  [2]真正的中国脊梁李德威教授走了:病危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N].科技日报,2018-9-15.

  [3]杨佳峰.中国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第一人李德威辞世,弥留之际用力写下10个字.长江网,2018-9-15.

  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