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後,由約翰·拉塞特主導創作的皮克斯公司大膽起用新人當總導演,推出皮克斯和迪士尼合作的第四部動畫長片《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2001)和第五部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2003)。之後的幾年,以約翰和愛德爲首的皮克斯的這幫年輕人,經歷各種殫精竭慮皓首窮經,以及跟迪士尼金主之間的各種周旋扯皮,終於完成了這部動畫長片,這便是在1995年上映的史上第一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原標題:皮克斯的光輝歲月:科技藝術兩生花

1986年,一個叫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的年輕人看着桌上的電腦和檯燈發呆。眼下,他必須用這臺慢吞吞的電腦做一個3D動畫短片出來。做什麼好呢?約翰同學苦思冥想,最後一拍腦袋,乾脆就做桌子上的這款檯燈好了。爲了趕工期,年輕的約翰·拉塞特住在工作室,通宵達旦日復一日。這個時候的約翰一定不會想到,此時此刻,他正在開啓皮克斯(PIXAR)動畫這出大戲的幕布。在今後的幾十年裏,皮克斯這家公司製作的每一部3D動畫電影都將紅遍全世界。而這部叫做《頑皮跳跳燈》(Luxo Jr.)的短片將衍生出一個皮克斯公司的片頭動畫,成爲動畫電影在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標誌。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1986年短片《頑皮跳跳燈》,以及日後皮克斯動畫電影的片頭

約翰愛德喬布斯,三人共創皮克斯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三元老,由左到右依次是愛德·卡特穆爾、史蒂夫·喬布斯、約翰·拉塞特,截圖來自紀錄片《皮克斯的故事》(2007)

皮克斯的創立,離不開這三位同學,他們分別是熱愛科學的藝術生約翰·拉塞特,熱愛藝術的理工男愛德·卡特穆爾(Ed Catmull),以及他們的伯樂、大名鼎鼎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1、迪士尼不懂約翰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這是一張珍貴的合影,右邊的人是“火箭之父”馮·布勞恩,左邊的人是誰?

上面這張照片上的兩個人,右邊的這位是“火箭之父”馮·布勞恩,此人經歷傳奇,既製造過德國納粹的V2火箭,又設計過美國政府的登月火箭;而左邊的這位,正是迪士尼公司的創立者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本尊,正是他,讓“迪士尼”變成了很可能是全球最知名的一個姓氏。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華特·迪士尼與約翰·拉塞特

1966年,華特·迪士尼與世長辭,這一年約翰·拉塞特剛剛九歲。這位約翰自幼喜愛動畫,高中時候無意看到一本叫《動畫藝術》的書,書中介紹了迪士尼工作室和他們製作動畫的方法。少年約翰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居然有人可以靠做動畫賺錢!於是在這一刻,約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1975年,約翰考入加州藝術大學,畢業後入職迪士尼公司,第一份工作便是參與動畫片《狐狸與獵犬》(1981)的創作。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約翰·拉塞特讀高中時遇到的一本講動畫製作的書;一個人一生的方向很可能是在某一個瞬間被決定的

1982年,迪士尼推出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讓很多動畫師目瞪口呆。很多用手畫了一輩子動畫的大師,第一次見到了電腦動畫的神奇魅力。面對電腦動畫這一新生事物,迪士尼的許多動畫師都心生恐懼感,覺得這東西將來會搶了自己的飯碗。年輕的約翰·拉塞特卻無比興奮,在這個時候他便已經看到了電腦動畫的未來潛力。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中的電腦動畫

敢於嘗試新生事物,這是約翰·拉塞特在迪士尼公司邁出的超前一步。經公司批准,約翰第一次當導演,做一個叫《勇敢的麪包機》的動畫片,嘗試把電腦動畫和傳統動畫結合。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第一次當導演的約翰·拉塞特(右)

八個月後,約翰·拉塞特向迪士尼的某位高管彙報《勇敢的麪包機》的製作進度,結果不光是碰一鼻子灰,而且被迪士尼公司掃地出門——關於這件事,在《皮克斯的故事》(2007)這部紀錄片裏面既沒有提這位高管名字,也沒有詳述具體過程。也許正是由於這位迪士尼高管的愚蠢自大,纔有了日後皮克斯的傳奇。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約翰·拉塞特講述自己當年被迪士尼公司炒魷魚的經歷

2、盧卡斯錯失愛德

可以讓迪士尼公司略感欣慰的一件事是,當初對電腦動畫看走眼的不光有迪士尼公司,還有大名鼎鼎的喬治·盧卡斯。故事得先從皮克斯的另一位創立者愛德·卡特穆爾說起。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公司的創立者,計算機工程師出身的愛德·卡拉穆爾

在約翰·拉塞特正式開始學習動畫之前,愛德·卡拉穆爾便已經開始研究計算機圖形學。1973年,愛德做了一隻手的3D動畫,這一超前的新生事物,在幾年之後出現在了科幻片《未來世界》(1976)裏面。這部電影也由此成爲史上第一部出現三維CG動畫的影片。另外一提,這部《未來世界》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引進的第一部美國科幻電影,直接啓蒙了當年的國產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1980)。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愛德·卡拉穆爾在1973年做的一隻手的3D動畫,日後出現在科幻片《未來世界》(1976)裏面

1979年,喬治·盧卡斯聘請愛德·卡拉穆爾入職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 film)的電腦部門。愛德帶領的電腦團隊軟件硬件一齊上,既開發出新的電腦動畫軟件,又搗鼓出專門可以用來做動畫的高端電腦,把電腦動畫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當屬《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1982)裏的一段一分鐘左右的CG動畫。這段完全用電腦製作出來的CG影像在當時震驚了許多業內人士,它直接預示着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1982)裏的CG片段

但是,愛德覺得光做這些電影裏的CG片段不過癮,於是他介紹剛剛失業的約翰·拉塞特加入了盧卡斯的公司。兩個人一起合作,創作出皮克斯的開山之作《安德列與威利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André and Wally B,1984)這部3D動畫短片。一個是熱愛動畫藝術的計算機工程師,一個是鍾情電腦動畫的藝術青年,兩個人一起成就了這部稚嫩卻又意義非凡的作品。這是科技和藝術的一次完美邂逅。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安德列與威利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André and Wally B.,1984),這部稚嫩的3D動畫短片算是皮克斯的創業作,此時皮克斯尚屬於盧卡斯電影公司

遺憾的是,對於電腦動畫的發展前景,連喬治·盧卡斯這次也看走眼了。愛德和約翰兩個人都志在做一部電影長度的電腦動畫長片,而喬治·盧卡斯卻說,我沒那麼多錢。

通過協商,盧卡斯允許愛德·卡拉穆爾帶着自己的電腦動畫技術和專利自立門戶。皮克斯和喬治·盧卡斯的這段姻緣也到此結束。多年以後,喬治·盧卡斯回憶當年放走愛德·卡拉穆爾,主要原因是拿不出三四百萬美金的製作經費。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喬治·盧卡斯話當年,說完之後既無奈又意味深長地笑了

3、喬布斯慧眼識金

離開盧卡斯電影公司的愛德和約翰,拿着《安德列與威利的冒險》這個短片四處尋找金主,終於,他們遇到了喬布斯。有趣的是,這個時候的喬布斯也是剛剛被炒魷魚。差別在於,炒約翰魷魚的迪士尼公司是華特·迪士尼創立的,而炒喬布斯魷魚的蘋果公司是喬布斯自己創立的。關於這段趣史大家可以去喬布斯的傳記作品裏瞭解。

1986年,喬布斯花1000萬美元從盧卡斯手中收購了盧卡斯電影公司旗下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併成立獨立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據喬布斯回憶說, “他(愛德·卡拉穆爾)跟我分享拍攝世上第一部電腦動畫電影的夢想,到最後我在精神上跟財務上都買下了那個夢。”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喬布斯回憶當年收購皮克斯的經歷

三人集結,好戲開始。繼短片《安德列與威利的冒險》之後,皮克斯又先後製作了四部3D動畫短片,分別是《頑皮跳跳燈》(Luxo Jr. ,1986)、《紅色的夢》(Red's Dream,1987)、《錫鐵小兵》(Tin Toy,1988)和《小雪人大行動》(Knick Knack,1989)。這裏面《頑皮跳跳燈》日後成了皮克斯公司的片頭動畫,《紅色的夢》獲奧斯卡獎提名,《錫鐵小兵》讓約翰·拉塞特拿到1989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錫鐵小兵》講述的是一個玩具小兵和一個嬰兒的故事,可以看成是《玩具總動員》的雛形。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動畫短片《紅色的夢》(Red's Dream,1987)、《錫鐵小兵》(Tin Toy,1988)、《小雪人大行動》(Knick Knack,1989)

4、《玩具總動員》橫空出世

有了這幾部動畫短片的積累,皮克斯開始招攬人才,製作廣告動畫賺錢,並和迪士尼新一屆的幾位高管接觸,開啓了新的合作。在迪士尼推出的《美女與野獸》(1991)裏面,實際上已經用到了皮克斯開發的新的電腦動畫製作系統。即便如此,開發新技術花出去的錢還是比賺進來的多。在皮克斯成立的最初五年,喬布斯每年要倒貼一百多萬美元進去。此時的迪士尼幾度邀請約翰·拉塞特重回迪士尼當導演,約翰都一一拒絕,堅持選擇呆在皮克斯這個賠錢的公司。

最終,迪士尼和皮克斯簽訂合約,投資給皮克斯製作一部3D動畫長片。之後的幾年,以約翰和愛德爲首的皮克斯的這幫年輕人,經歷各種殫精竭慮皓首窮經,以及跟迪士尼金主之間的各種周旋扯皮,終於完成了這部動畫長片,這便是在1995年上映的史上第一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這部影片不僅創造了超過3.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而且直接催生出了CG電腦動畫這樣一個新的行業。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玩具總動員》最初的設計稿以及最後的完成版

由於有之前的合約在先,《玩具總動員》賺的錢大頭全部歸了迪士尼。在喬布斯這樣的商界精英帶領下,皮克斯選擇了上市,並且和迪士尼簽了新的合約,以後製作的動畫電影皮克斯和迪士尼要平分利潤。1998年,皮克斯製作的第二部動畫長片《蟲蟲危機》(A Bug's Life)上映,再次賺得盆滿鉢滿。這一年,迪士尼決定把原本計劃錄像帶發行的《玩具總動員2》在影院上映,愛德和約翰對這部影片效果不滿意,拒絕了這一躺着賺錢的辦法,堅持重新做了新的《玩具總動員2》。1999年《玩具總動員2》正式上映,成爲動畫電影裏面少有的跟第一部同樣精彩的續集。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製作的第二部動畫長片《蟲蟲危機》和第三部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2》

進於技而精於藝,通於情而悅於心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公司的總部大門

《玩具總動員2》成功之後,皮克斯買地建樓,招兵買馬。其後,由約翰·拉塞特主導創作的皮克斯公司大膽起用新人當總導演,推出皮克斯和迪士尼合作的第四部動畫長片《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2001)和第五部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2003)。

1、用新人搞創新

迪士尼的創新方式是,把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題材,改編成迪士尼模板下的公主王子的故事。比如改編自法國童話的《美女與野獸》(1991),改編自阿拉伯《天方夜譚》的《阿拉丁》(1992),改編自《哈姆雷特》的《獅子王》(1994)等。相比之下,皮克斯在創新之路上要大膽得多。

在創作《怪獸電力公司》之前,年輕的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甚至沒有獨立導演過任何作品,甚至連助理導演、副導演都沒做過。而所有的創意僅來自於這位彼特導演的一個腦洞,那就是小孩子害怕門後面會有怪物。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第四部動畫長片《怪獸電力公司》及其導演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

《怪獸電力公司》最核心的挑戰是毛怪身上那搖曳蓬鬆的毛髮。在設計之初,導演就提出了這樣一種構想,“想做出一個讓人一眼看到就想抱抱的角色”。這句浪漫十足的話落實到技術人員那裏可一點都浪漫不起來。毛髮數量的翻倍不僅增加了渲染量,更大的困難還在於毛怪的毛髮並不算短,難以避免地隨着毛怪的運動而產生運動。要想達到非常擬真的長毛絨效果,就必須在控制毛髮運動上下一番功夫。最終,技術團隊專門爲毛怪開發了一個叫“Fitz”的工具,並建立了完全仿真的動力學模擬系統,把每根毛髮看作是一條條曲線和粒子鏈,再加上對粒子動力原理的模擬,最終成功地模擬了毛髮的效果,並能完美地配合毛怪的各種動作和表情。在導演的大膽構想和製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毛怪這一CG角色誕生了,僅它的身上就有2320413根毛髮。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怪物電力公司》中毛怪身上細緻的通體毛絨效果

2013年,皮克斯推出《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怪獸大學》,將毛髮技術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檔次。在這部作品中不再是毛怪這個毛絨形象一枝獨秀,而是整個動物城大街小巷都被各種毛絨卡通覆蓋。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怪獸大學》中的各種毛絨卡通

《海底總動員》的導演同樣是位新人,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第五部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及其導演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

這位安德魯·斯坦頓全盤繼承了約翰·拉塞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整部影片製作時間長達兩年半。按照皮克斯的製作慣例,每一位動畫師做出來的每一丁點樣片,哪怕一個小小的鏡頭,都要在公司的觀片會上接受導演和其他人的觀摩討論。從下面的截圖大家可以直觀感受到一部動畫電影的創作過程。

這天,一位動畫師把尼莫和他爸爸對話的一個片段放給大家看,在一片歡快的氣氛中,導演安德魯·斯坦頓提出非常具體的修改意見。大家可以看到,原來一部好看的動畫片,背後其實是像做大理石雕塑一樣,一點一點精心打磨出來的。

公司內部觀片會上,《海底總動員》的導演安德魯·斯坦頓提出的修改意見

《海底總動員》這部電影一舉成爲全美國最賣座的動畫電影,超越了當年由《獅子王》(1994)創造的記錄。

2、迪士尼的恩與怨

繼《海底總動員》的成功之後,約翰·拉塞特找來自己的大學同學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導演了皮克斯的第六部動畫長片《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2004)。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第六部動畫長片《超人總動員》及其導演布拉德·伯德(Brad Bird)

到這時,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合約期滿。繼《玩具總動員》之後,皮克斯按照合約一共製作了五部動畫長片,分別是《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2》、《怪獸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和《超人總動員》,全部交由迪士尼發行,雙方利潤均分。《超人總動員》之後的兩年裏,皮克斯和迪士尼再度發生爭執。迪士尼這個時候又打起了出《玩具總動員》錄影帶續集的算盤,而皮克斯這邊堅決不同意。迪士尼尋求收購皮克斯,而喬布斯這個時候對迪士尼的高層不滿,擔心皮克斯被收購後會喪失自己的風格以及自己獨特的公司文化。

這期間,約翰·拉塞特任導演創作了皮克斯的第七部動畫長片《賽車總動員》(Cars,2006)。皮克斯和迪士尼之間故事的轉機發生在迪士尼新的CEO上任以後。迪士尼這邊主動拋出橄欖枝,最終,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至此以後,皮克斯正式成爲迪士尼的子公司,而喬布斯也因此成爲迪士尼這家公司持股票最多的股東。皮克斯,這個喬布斯在1986年用一千萬美元買下來的公司,只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便長成了一個價值74億美元的龐然大物,這樣的暴利增長,不知道在整個人類商業史上應該排到第幾位。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購以後的LOGO

3、做根頭髮有多難?

被迪士尼收購以後的皮克斯,創作上繼續保持上升勢頭。雖然推出的幾部續集電影《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2010)、《賽車總動員2》(Cars 2,2011)、《海底總動員2》(Finding Dory,2016)、《賽車總動員3-極速挑戰》(Cars 3,2017)、《超人總動員2》(The Incredibles 2,2018)稍微顯得有些不思進取喫老本,但創新方面也一點沒耽誤。像《勇敢傳說》(Brave,2012)、《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2015)、《尋夢環遊記》(Coco,2017)這幾部,都可以說創作出了動畫電影從未有過的形態。

《勇敢傳說》可以說是皮克斯推出的第一部公主動畫電影,也可以說是第一部古裝戲。在迪士尼推出的《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2018)裏面,迪士尼的十四位公主同框出演,其中有位公主說着一口別人都聽不懂的英語,旁邊有人小聲說她是從隔壁工作室來的。這位公主,便是《勇敢傳說》裏的女主角梅莉達,只有她來自皮克斯工作室。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中迪士尼的十四位公主集體客串,上排左起第四位是皮克斯創作的《勇敢傳說》中的女主角梅莉達

這個時候的皮克斯已經進入到了技術狂魔的境界。一直以來,頭髮這東西都是CG行業最頭疼的物件,想要表現出它飄動的真實感極其困難。很多動畫電影都故意把角色的頭髮設計成固定不動,或者乾脆設計成光頭。而皮克斯在《勇敢傳說》中選擇的是迎難而上。爲了襯托女主角梅莉達火爆的個性,導演將女主角的髮型設計爲一頭火紅的長卷發。這是CG毛髮史上首次嘗試長卷發的造型。爲了這頭捲髮技術人員可說是絞盡腦汁。據創作者說,“女主角梅莉達公主有1500多束捲曲、蓬亂的紅髮,總共大約111,700根頭髮。我們以前從來沒做過捲髮,如果用常規的模擬器計算製作出來的頭髮,會因爲重力頭髮變成拉直的效果,所以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套模擬器來呈現她的捲髮,我們爲梅莉達做出九個層次的頭髮,每層有不同的卷,每個卷都會隨着她的動作做不同方向的擺動,這樣看上去非常的真實。”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勇敢傳說》中女主角梅莉達火爆的紅色長卷發

4、情感體驗是爲本

3D動畫電影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科技和藝術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對於一部動畫電影來說,當然是藝術性更重要。技術服務於藝術,讓動畫作品能夠觸碰到觀衆的情感世界,給觀衆帶來精神上的感動和心靈上的愉悅,這是皮克斯從一開始就明白,而且一直堅持至今的制勝法寶。

時隔多年,我們重看二十年前約翰·拉塞特創作的這部《頑皮跳跳燈》的短片,沒有人會在意這個時候的電腦動畫技術有多麼原始,大家看到的依然是兩隻擬人化的檯燈。大臺燈的一舉一動散發着母愛的氣息,而小檯燈的活蹦亂跳透露着孩童頑皮的天性。正是因爲這部短片跟觀衆在情感上息息相通,所以才能換來觀衆的喜愛和認可。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頑皮跳跳燈》的成功,重點在於兩隻檯燈的擬人化

從當年的《玩具總動員》,到2019年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皮克斯共創作了21部動畫長片。這裏面評分最高票房最高的幾部,無一不是以情感人。《海底總動員》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機器人總動員》(Wall-E,2008)講述的是男孩女孩之間的純愛,《飛屋環遊記》(Up,2009)講述的是老人與孩子之間的愛,《尋夢環遊記》(Coco,2017)最別出心裁,站在陰陽界的另一邊,講述的是逝者對於生者的愛。

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我們爲什麼會喜歡皮克斯動畫

《機器人總動員》(Wall-E,2008)、《飛屋環遊記》(Up,2009)、《尋夢環遊記》(Coco,2017),應該算是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購之後推出的作品裏面最感人的三部,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

最後我想用迪士尼公司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在1938年說的一段話,來作爲這篇文章的結尾,“規劃一部新電影時我們不考慮成人,也不考慮兒童。我們只想着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純淨未受污染的地方。也許世俗讓我們遺忘了它。也許我們的電影能讓人想起它。”——這也是皮克斯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你我都喜愛皮克斯作品的根本所在。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