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

在《宏觀經濟學》中,講的是“一人所失即一人所得”。

整體的公平纔是真正的公平,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率。

房價上漲,對於整個社會來講,並不會出現“購買力下降”。

因爲買房人失去買房現金的同時,賣房人則獲得了現金。

財富全部集中到有錢人手裏,不利於消費,無法拉動經濟怎麼辦?

在上一篇貨幣進入樓市後,鎖死房地產市場,貨幣是否就被“蒸發”了?這篇推送後。

下面很多評論說,如果財富集中到富人手裏,富人不去消費,將無法拉動消費,消費不足,那麼經濟就會停滯。

拉動消費?消費不足?

誰告訴你無法拉動消費就會消費不足了?誰告訴你消費可以拉動經濟了?

在我看的任何一本經濟學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提到過“拉動消費”。

在經濟學中,根本就沒有這個說法。

“拉動消費”這四個字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但“拉動消費”這四個字,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運用中,都是“以上全錯”的。

我黨的口號一直都是:

勤儉節約和反對浪費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和優良傳統,什麼時候都不能改變!

如何拉動消費

如果是單純增加消費的話,是非常容易的。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說法叫做“直升機撒錢法”。

財富全部集中到有錢人手裏,不利於消費,無法拉動經濟怎麼辦?

如同字面的意思,就是把錢用直升機撒下來。錢誰撿到就算誰的。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可以使每個人撿到錢的機會均等,而且每個人不會撿到太多。

這樣不就可以拉動消費了?

可是經濟有沒有發展呢?

如果你覺得這樣不過癮,你可以學學如今的歐洲“模範生”德國。

邀請幾百萬的難民來家做客,管喫管住。

消費額絕對大大增加。

很簡單的道理,拉動消費會讓國家強大麼?

明顯不會,只會讓國力衰退。

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使國力更加強大。

少消費,多投資,多生產,纔是強國之路。

中國的儲蓄率常年維持在40%以上,2000年前後,最高時期甚至接近60%。

財富全部集中到有錢人手裏,不利於消費,無法拉動經濟怎麼辦?

在儲蓄率最高的時候,正是中國GDP增速最快的時候。

這種事,你只能在東亞文化圈看到,勤儉節約,珍惜每一根針,每一根水。

就是這些東亞的幾個國家,只用了幾十年就追上了西方工業革命後幾百年的發展速度。

之前有種說法是日本“消失了20年”,其實真正消失20年的,是歐洲。

歐洲諸國,增長率常年1%,連2%的德國都成爲“模範生”了。

當年的中國臺灣,儲蓄率高達30%。號稱“亞洲四小龍”之首,氣勢如虹。

如今呢,只有大約20%。如今的臺灣換了幾屆領導人,經濟毫無起色。沒有投資,你又如何指望增長?

投資

“拉動消費”這個詞,我可以肯定不是一個很新的詞。

爲什麼很多人都達成了“共識”是正確的理論呢?甚至在潛意識裏都認爲“拉動消費”可以發展經濟?

我甚至懷疑是西方列強的奸細在中國灌藥洗腦。亡我中華之心不死。

“投資最後是會轉化爲消費產能的。”

“拉動消費,才能讓經濟可持續發展。”

“投資和消費應該適衡。”

“過度投資,會導致產能過剩。”

“消費纔是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這些話,都是“以上全錯”的。

在經濟學中,投資≠消費,絕對不等於。

如果投資=消費的話,投資只是爲了喫喝消費的話,那麼人類從遠古走來,大地上是沒有任何建築的,也沒有任何積累。

包括房屋、道路、高速公路、汽車、飛機、輪船、大橋、工廠。。。等等。

財富全部集中到有錢人手裏,不利於消費,無法拉動經濟怎麼辦?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改革開放之後的幾十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非常驚人的。

在中國土地上,無數建築拔地而起,時時刻刻有各種基建,百萬億的投資項目開工,改善我們的環境。

現如今“高速公路通車”都不能算做一條新聞了。

但是,雖然近年來中國工業化進程很快,而且中國獲得了“基建狂魔”的稱號,但你如果算“留存總量”,還是和西方的老牌發達國家有差距的。

中國這麼大的土地,砸下去多少億都永遠不會夠,永遠會有高鐵、公路等待建設的。

你根本不用擔心“消費不足”,從來不會有“消費不足”。

中國每年基建少說都有幾十萬億,這麼高的投資生產,你說誰會消費?

這麼多的投資,會有“消費不足”麼?你根本不用擔心“消費不足”。

經濟學

經濟學中,從來沒有“拉動消費”的說法。

那麼如果財富都集中在有錢人的手裏,消費減少怎麼辦?

不利於消費,無法拉動消費?

憑什麼要拉動消費?

如果想提升國力,國家的國民們難道不應該勤儉節約,減少消費麼?

減少消費,國力增長才能加快。

雖然“拉動消費”剛出現沒有多少時間,但好像每個人都認爲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在經濟學中,“交易產生財富”。前提是交易雙方是自願的,才能產生財富。

如果富人不想消費,而你還想要尋求去拉動消費,這套理論無非就是想“把富人的錢分給窮人”。

這種想法,絕對是非正義且邪惡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