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意味着很多年前,當我們批評Xperia Z“不夠索尼”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想到索尼其他部門是否真的能夠適應手機技術的問題。然而,如果大家再看看現在的索尼“黑磚”、“金磚”、“索六萬”裏使用的自研新主控,就會發現短短几年間裏,不僅索尼手機沒有用上真正的索尼音頻芯片,就連音頻部門自己也放棄了芯片的低功耗方向研發,轉而重新推出大尺寸、高能耗、高推力、注重音質水準的產品來。

前言:曾經,有那麼一臺“純粹”的索尼手機

2013年1月,距離索尼全資收購“索尼愛立信”股份,重啓自家手機品牌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對於這家有着輝煌歷史的消費電子領域巨頭而言,顯然是時候證明自己的實力了。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於是,意氣風發的索尼推出了這樣一款產品——它有着打破以往常規的外觀設計語言、有着當時頂級的硬件配置、有着當時國際版旗艦手機中極爲少見的整機防水功能。最重要的是,正如它的宣傳用語“匯索尼精粹”那樣,這款SONY Xperia Z囊括了來自索尼手機、電視、隨身聽和相機部門的諸多先進功能特性,乍看之下確實是夢幻無比。

請注意,我們用了一個詞“乍看”,沒錯,Xperia Z在宣傳階段的確是牛氣沖天,但當消費者將其買到手之後則會驚奇地發現,這臺新旗艦的使用感受,其實遠沒有宣傳的那麼好。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比如說,Xperia Z在發佈時被寄予厚望的1300萬像素背照式相機雖然指標上看起來的確是當時最高,但實際拍照時的細節表現卻出乎意料地糟糕。又比如說,對於那些看重其音質宣傳而購入的發燒友來說,他們意識到Xperia Z僅僅只是移植了索尼隨身聽的音效系統,實際上卻並沒有搭載最核心的索尼自研音頻芯片,因此根本達不到比自己便宜得多的隨身聽的音質等級……除此之外,在外放效果、機身材質、電池續航能力上,最初的Xperia Z也都是槽點滿滿,讓人大跌眼鏡。

“匯索尼精粹”不夠好?那就再多“匯”一點!

爲何寄予厚望的全新旗艦會“發揮失常”?當時無論是消費者、評測機構還是索尼自身的高層都沒有意識真正的癥結。在大多數人看來,問題應該是源於索尼旗下的各部門還不夠盡力,給旗艦手機的“輸血”還不夠多。在那個時候的許多手機論壇和資訊網站上,關於索尼Xperia Z系列最常見的評論,就是“爲什麼沒有集成索尼xx產品線的xxx功能?如果加上那我一定買。”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Emmmm……說實在的,我們現在都能明白,往往會這樣說的人自己其實是怎麼都不會真正掏錢買的。但對於當時的索尼來說,“以Z之名”的旗艦手機還不夠索尼,卻是最容易接受的理由。於是僅僅一年之後,時任社長平井一夫就正式發佈“One SONY”戰略,明確講出了要打破不同產品部門之間的隔閡,以總體戰的方式建設融匯各部門技術精粹的新產品開發體制。(原文:部門間の垣根を取り払い、総力戦で商品を開発する體制)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索尼繼續着Xperia Z系列旗艦手機的開發更迭、也一代代地給它加入越來越多的“索尼精粹”:Z1首發2070萬超高像素相機方案,Z2首發原生數字降噪功能、並加入當時還相當新潮的4K攝像,Z3進一步強化屏幕色彩表現、同時對外觀設計語言進行小改,Z4(國內叫Z3+)更換新主控、強化散熱和自拍,Z5使用定製的CMOS、在鏡頭設計和對焦方式上進一步靠攏自家微單……及至後來的XZ1、XZ2、XZ3,我們都常常能看到索尼在新品宣傳中聲稱“使用了來自相機/電視/音頻部門的最新技術,帶來了xxx獨特的體驗”云云。

合作研發不團結?這沒什麼好奇怪的

講真,作爲一家從上世紀40年代發展至今,且一直強調工程師文化的老牌企業,索尼在影視、音樂、遊戲、影像、半導體方面的技術積澱的確無可置疑。但是作爲一家規模遍及全球的巨大企業,“協同開發”其實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般美好,也不見得就能帶來最好的產品。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首先,對於索尼自身而言,智能手機長期以來都屬於弱勢業務——站在手機部門的角度上來說,希望靠相機、隨身聽、電視等強勢部門的成熟技術增強自身的產品競爭力自然是無可厚非。但對於那些強勢部門來說,“One SONY”的開發模式意味着自身要將技術“共享”給弱勢的手機開發部。且不說手機部門年年虧錢,年年要靠其他部門輸血,就算是產品真的大賣了,營收也是分開計算的,付出技術支援的部門既得不到好處,又還得擔心手機產品搶了自家生意,自然不願意真正在聯合開發上用心。

這可不是我們的亂猜,而是來自於索尼全球營銷高級經理的Adam Marsh的“實錘”:就在三個月前,他突然對外披露,索尼手機長期以來拍照性能不佳的原因在於,原本負責合作開發的微單團隊擔心把手機優化得太好會傷害到自己產品的銷路,因此故意阻礙技術指導與溝通,造成手機部門並沒有得到相機部門的“真傳”。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宣傳使用了電視技術的Xperia XZ3(實際上並未使用索尼OLED電視的處理芯片X1)

此言一出,業界震動:有哀嘆索尼也得了“大企業病”的,有質疑“姨夫”此前對企業整合的能力欠佳的,當然最多的還是來自消費者的失望情緒。不過,在那個時候,其實大部分人依然沒有想明白一個問題:

就算索尼上下真的完全團結一心,各部門全力支援手機開發,難道就一定能夠成功了麼?

其實,索尼也努力過,但無奈做不到

其實從索尼手機以及其他相關產品的歷史中,我們是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2011年,也就是在索尼拿出號稱整合各部門精粹的旗艦手機Xperia Z之前兩年,彼時還屬於索尼的vaio電腦部門發佈了一款平板電腦Tablet S。作爲索尼的第一臺Android平板,它那如同書頁般的獨特造型設計得到了廣泛好評。但只有少數真正購買了這臺平板的用戶纔會知道,其實在這臺平板內部,就有着索尼手機至今也沒能真正用上的,來自索尼Walkman部門的正宗音頻芯片加持。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不僅如此,就在同一年,索尼發佈了一臺名爲NW-A865的觸屏隨身聽產品,它搭載的是名爲“S-Master MX”的數字音頻放大芯片。在當時的相關技術介紹中,索尼專門提到了“MX”的改進主要就在於降低功耗。不難看出,在那個時候,索尼的音頻部門是真的有打算爲智能手機研發一顆“根正苗紅”的音頻芯片的。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索尼隨身聽的自研芯片、特殊電容、鍍金接口和專用電阻,沒有一個能用在手機裏

然而,如果大家再看看現在的索尼“黑磚”、“金磚”、“索六萬”裏使用的自研新主控,就會發現短短几年間裏,不僅索尼手機沒有用上真正的索尼音頻芯片,就連音頻部門自己也放棄了芯片的低功耗方向研發,轉而重新推出大尺寸、高能耗、高推力、注重音質水準的產品來。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索尼電視部門爲Z1設計的VA屏,反而造成了可視角度問題

爲什麼?是因爲部門隔閡而不願意做麼?老實說真的不像。更大的可能反而是在於雖然索尼的電視、音頻、相機部門技術很厲害,但他們僅僅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到了極致,卻並不擅長適用於手機需求的技術研發。“S-Master MX”未能最終搭載進手機,很有可能是因爲它的功耗依然太高。類似的情況還有當年索尼Xperia Z1手機上所使用的,來自索尼電視部門的VA材質屏幕——VA屏的優點在於不漏光、對比度高,在大尺寸的電視上觀感極好。但在手機的小屏幕上,它窄視角的缺點反而被突出了出來,成爲產品的槽點而非賣點。對此,我們當然不能說索尼電視部門沒有把最好的東西給到手機上:他們的確給了,但他們其實並不擅長研發手機,這也是無奈的現實。

放棄“內生”,想通了的索尼手機反而更有錢途

這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很多年前,當我們批評Xperia Z“不夠索尼”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想到索尼其他部門是否真的能夠適應手機技術的問題;而當幾個月前Adam Marsh控訴相機部門不幫忙的時候,他或許也沒有想過,就算索尼的相機部門真的全力協助手機,他們那些來自單反、來自微單、來自強力相機芯片的技術是不是就真的可以用在手機上呢?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Xperia 1的攝像頭模組不再拘泥於索尼內部資源,而是博採衆家之長

所幸在索尼內部到底還是有清醒的人。就在近日,外媒Sumahoinfo從索尼工廠的相關人士處得知,索尼將不會在旗下的高端手機裏繼續使用自家的G鏡頭。然而這件事其實已經是個公開的祕密了:因爲早在全新的Xperia 1手機發布時,就已經有人拆解發現這臺手機不再拘泥於使用索尼“自主的”拍照方案。具體來說,Xperia 1的三個後置攝像頭中,有一個鏡頭來自於中國的舜宇光學,剩下兩個則是德國蔡司Milvus鏡頭;而三個CMOS也並非全部由索尼自產,而是包括了合作伙伴三星提供的S5K3M3作爲副攝。


放棄“匯索尼精粹”之後,索尼手機的路子或將更寬


當然,這樣的手機可能的確算不上是“匯索尼精粹”了,但這樣的索尼,卻實際上要比過去清醒多了:既然內部合作隔閡甚多、效果也不見得好,爲什麼不能主動採納外部的“強援”呢?畢竟,情懷也得要靠實際上的好用才能支撐——只要消費者覺得滿意,這比什麼“全部來自索尼內部技術”可重要的多了,不是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