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後,施世綸歷任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江南淮徐道、湖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侍郎、漕運總督等職。施世綸做了7年多漕運總督,從不喫拿卡要,還全力清除漕運存在的積弊,彈劾貪墨的官員,廢除了勞役中的不合理成分。

在“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銀”的清朝,找到一名清廉自持的官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康熙時期,就有這麼一個官員,做了幾十年官,保持着難得的清廉品格,連康熙皇帝都禁不住誇他爲“江南第一清官”。

這個官員叫施世綸。

康熙帝誇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百姓一人湊一文錢爲他修建亭子

施世綸,字文賢,福建晉江人,生於1659年。施世綸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但他有一個鼎鼎有名的父親,即收復臺灣的靖海侯施琅。

當年,施琅收復臺灣,統一中國,爲朝廷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康熙皇帝爲了獎賞施琅,讓他將自己幾個兒子的名單開上來,朝廷將會予以照顧。施琅果然開了一張名單上去,上面卻沒有次子施世綸的名字。

後來,當施世綸的辦事能力得到康熙皇帝的認可後,他才明白,原來施琅對次子施世綸最放心,認爲他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出人頭地,不需要靠父親的功勞。

康熙帝誇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百姓一人湊一文錢爲他修建亭子

1685年,26歲的施世綸出任江蘇泰州知州,正式步入官場。此後,施世綸歷任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江南淮徐道、湖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侍郎、漕運總督等職。

施世綸是少有能夠有爲民情懷的官員,願意爲老百姓辦點實事,減輕他們的負擔。

1701年,湖南按察使職位出現空缺。大學士伊桑阿和大臣們都力薦施世綸赴任。康熙皇帝說:“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可偏執 ? 如世綸者,委以錢穀之事,則相宜耳。”

康熙帝誇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百姓一人湊一文錢爲他修建亭子

什麼意思呢?康熙皇帝覺得施世綸遇事偏執。遇到普通民衆與諸生打官司,他一定會袒護民衆;遇到諸生與縉紳打官司,他一定會幫助諸生。所以,還是讓他管理錢糧一類的事情。於是,施世綸被任命爲湖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錢糧。

那時候,湖南有一項弊政,即官府徵收田賦時,巧立名目,擅自加碼,如在人頭稅中加“徭役費”,運往京師的漕米收“運京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施世綸赴任後,立即將“徭役費”全部革除,又減去四分之一的“運京費”。

消息一出,湖南百姓萬民歡騰,四處傳頌施世綸的善政。

我們知道,漕運總督堪稱清朝最肥的差事之一。幾乎每一任漕運總督,都能賺得盆滿鉢滿,滿載而歸。施世綸做了7年多漕運總督,從不喫拿卡要,還全力清除漕運存在的積弊,彈劾貪墨的官員,廢除了勞役中的不合理成分。當地方上發生洪澇災害時,又積極奏報朝廷,開倉放糧,拯救災民。

康熙帝誇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百姓一人湊一文錢爲他修建亭子

施世綸的所作所爲,被老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1696年,施世綸的父親施琅病逝。按照朝廷規定,官員父母死去後,官員不論做多大的官,都必須辭官回家爲父母守制3年。當時,施世綸擔任江寧知府,管轄上元、江寧等8個縣。他辭職回家守制時,所轄8個縣數萬老百姓,自發前來挽留他,捨不得他離開。當然,施世綸不可能違背朝廷的規定,只能含淚告辭而去。

當地老百姓爲了感激施世綸作出的貢獻,就一個人湊了一文錢,在府衙前建了一座雙亭,名叫“一文亭”。

康熙帝誇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百姓一人湊一文錢爲他修建亭子

康熙皇帝還公開讚揚施世綸的廉潔:“皆自牧令起,以清節聞於時,成龍、世綸名尤盛,閭巷誦其績,久而弗渝。”“自州牧薦歷大吏,清白自持,始終如一。”

于成龍也是康熙時期一名難得的廉吏。

【參考資料:《清史稿》《郎潛記聞》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