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以上的这一段伤寒论中的经文,如果按照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说;太阳经被外邪所伤,出现发热,囗渴,但没有恶寒怕泠,这是温热病,不是伤寒病。

如果发完汗,浑身滚烫,这是风温病。

风温侵入人体后,阴经之脉和阳经之脉都表现出浮浅的特点,出现自汗,自己觉得身体沉重,睡觉时间比较长,打鼻鼾,声音嘶哑等等症状。

如果用攻下法治疗,则会出现小便不畅,双目直视,小便失禁。如果用火热疗法治疗,则皮肤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惊风和癫痫那样出现陈发性的四肢抽搐。

如果再用艾灸熏灼身体,本来一次错治还有时间可以弥补,再次错治则加速了患者的衰亡。

再详细一点的说;按照第三条所说的太阳伤寒应该是‘必恶寒’,而今天在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是‘不恶寒’这就肯定了不是伤寒病而是温病。

那么温病为什么会发热,囗渴呢?

这是因为温病来势汹汹,一来就直接消耗阴液,先从皮肤开始,穿过了皮肤就损害太阳经的阴液,再往里就损伤肺脏阴液,患者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表现出显著的体温升高,以及明显的囗渴。

那么温病与风温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要给风温的患者用汗法,为什么有人会想到用下法,火热疗法或者灸法治疗风温?各有什么弊端?

之所以叫风温,是因为风邪夹带了温热之邪一起侵入到了人体。治疗风温,有一些人为什么要采用发汗的办法呢?

这是因为患者出现了脉浮,自汗出,发热,由于这些特征看起来很像是太阳中风证,所以就有人会使用桂枝汤之类的药方进行治疗。其结果是患者服了发汗的药之后就出现了‘身灼热’。意思是说;患者热得更厉害了。

发汗虽然可以去风,但是却损伤了阴液。实际上,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

如果见到了患者一派高热之象,就妄用攻下之法,结果会导致患者的小便基本解不出来或者只是解出来一点点,严重的就会出现双目圆瞪直视,小便失禁。

有人在这个时候,竟然想采用火热的办法来治疗,其目的是通过火热逼迫汗液外流来祛风解表,但不幸的是医生所使用的火热会顺着银针进入皮肤乃至肺内,肺脏因此又增加了一股阳热之气。

这一股阳热之气还会阻碍肝经阳气上行而见黄疸。

如果冲入了肝经还会引起肝风内动,灼伤肝阴,肝阳化风扰动四肢而出现癫痫样的手脚颤动发抖。

所以说,面对风温的患者,灸法是应该绝对禁止的。

如果您对中医草药感兴趣,加《认识是宝》私信,我们可以发电子中医书100本给您!

《认识是宝>>正在征集刘寄奴图片和视频,欢迎投稿。请看这里;中国风动漫本草故事:刘寄奴一起来认识下!每天来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欢迎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本文由”认识是宝”账号发布,2018年9月17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