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及至拆封填榜得知會元是浙江湖州府烏程縣菱湖鎮的王以銜,第二名則是他弟弟王以鋙後,羣情譁然,說竇光鼐曾兩次出任浙江學政,他主持會試取中又是浙籍兄弟二人,其中肯定有貓膩。和珅有過目成誦的本事,他調看過王以銜會試的卷子,認得出他那一筆圓渾豐肥的顏字,事先關照幾個同黨無論如何不能讓王的顏體卷子進入前十名。

撰文/趙立波

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癸未科殿試,皇上欽點的八名讀卷大臣中有李鴻藻、張佩倫、周家相。

周家相是個見風使舵的阿諛之徒,他先是聽說自己將出任讀卷大臣的風聲,便提前去拜訪軍機大臣、兼戶、工部兩部尚書的閻敬銘,裝作無意地問: “你兒子平時臨的是什麼帖啊?” 閻敬銘大概沒有明白這小子的弦外之音,信口答道: “犬子從小就臨顏體,每天都要懸腕作小楷。”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清代科舉

到了殿試那天,周家相讀到一張卷子上的字體肥碩詰曲,墨跡都溢出格外,暗自認定這就是閻敬銘兒子閻乃竹的策問卷,便與張佩倫一起力薦給主持評定名次的李鴻藻。李鴻藻是官場上的老狐狸,察言觀色,心知肚明,他佯裝沒看見周家相蘸着茶水在桌子寫的“閻”字,打着哈哈將此卷放進前十卷中。三天後進呈的十本卷子當衆拆彌封,前十名進士按例由聖上即時召見,名爲“小傳臚”。排在第四位的卻不是閻敬銘的公子,而是名不見經傳的浙江湖州府歸安縣舉子朱祖謀。陪同接見的張周驚詫不已,還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李鴻藻在一邊暗自好笑,他與閻敬銘同爲軍機大臣,深知老閻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彌補朝廷庫銀的虧空上,無暇關心兒子平時臨摹的什麼帖,只是對下僚隨口敷衍而已。周家相卻自作聰明認爲小閻長期懸腕練習顏體,寫出的字必圓渾豐肥,越出格子就是特殊標誌,因此認錯了目標,讓字寫得很爛的朱祖謀佔了便宜,一躍成爲二甲第一名。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閻敬銘

不過,朱祖謀的館閣體雖寫得不怎麼樣,但肚皮裏的學問還是深厚紮實的,在朝中任過內閣中書禮部侍郎等要職,還先後兩次出任會試同考官。在廣東學政任上因與總督不和,託病致仕隱居蘇滬。他和陳三立、沈曾植等遺老成立“超社”、“逸社”,填詞作賦,唱和不斷,開創了在文學史上值得一提的“強村詞派”,與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並稱爲“晚清四大詞人”。1931年,朱祖謀病逝滬上,歸葬湖州道場山麓。以上軼事出自清末大臣文廷式的《知過軒筆記》,他與朱祖謀光緒年間曾同朝爲官,想不至於杜撰臆造吧?

再說一個權奸和珅欲借科考舞弊案陷害同僚,結果枉費心機遭衆人嘲笑的故事。乾隆爲自己登基六十年下旨增開乙卯恩科,會試正總裁爲左都御史竇光鼐,他取中第一、二名兩本卷子都是浙江籍。另兩位副總裁認爲浙卷連中兩本似乎太多了,提議換一本別省的。竇光鼐以固執倔強出名,當場表示“論文不論省”,拒絕更換。及至拆封填榜得知會元是浙江湖州府烏程縣菱湖鎮的王以銜,第二名則是他弟弟王以鋙後,羣情譁然,說竇光鼐曾兩次出任浙江學政,他主持會試取中又是浙籍兄弟二人,其中肯定有貓膩。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竇光鼐第二次任浙江學政時,因剛正不阿據實上奏,結果導致和珅的得意門生曹文埴等人受到朝廷撤職處分,和珅對此一直懷恨在心伺機報復。聞訊便乘機在乾隆皇帝面前告了竇光鼐一狀,乾隆帝對竇主持會試作弊的說法將信將疑,複試之日派和珅到場稽查。和珅增加官吏專門針對江南的舉子嚴在緊盯,然江南學子憑的是真才實學,“腹有詩書辭自華,胸懷大志論春秋”,面對虎視眈眈的衆多惡吏,照樣神態自若一揮而就。 待複試名次揭曉,湖州的王氏兄弟還是名列其中,哥哥王以銜列在二等第四,弟弟王以鋙在列三等第七十一。按規定複試凡列等者都可以參加殿試,而和珅卻雞蛋裏找骨頭,硬說會試卷子中兄弟兩人都有“王道本乎人情”的句子,這就是作弊通關節的證據。乾隆帝下旨只准王以銜參加殿試,王以鋙被取消資格。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乾隆畫像

和珅有過目成誦的本事,他調看過王以銜會試的卷子,認得出他那一筆圓渾豐肥的顏字,事先關照幾個同黨無論如何不能讓王的顏體卷子進入前十名。其實王以銜從小練的是歐陽詢的“率更體”,顏體是爲應付殿試的大卷子後來才學的。經高人指點,那天殿試的大卷子他便以率更體來寫的,書法白黑相當,氣韻深厚,典雅秀逸,被讀卷大臣一致看好,及至八位讀卷大臣轉桌閱卷畢,畫了八個圈(圈代表最高分)的卷子只有一本。將進呈時,有人暗示和珅這卷子很可能就是王以銜的。和珅一揮手道: “不可能,那小子的字燒成灰我也認得出。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和珅畫像

乳臭小兒恃才傲物,文章中多有不中繩墨之處。這份卷子行文嚴謹修潔,絕非王以銜的手筆。”等到大殿正式拆封,那捲子果真就是王以銜的。乾隆皇帝明知故問: “誰所取?”紀曉嵐答道: “臣所取。”又問: “誰所定?”和珅回道: “奴才所定。”皇上開懷大笑道“莫非是你們給王以銜通了關節?”在衆人的鬨堂大笑中,和珅的臉色顯得尷尬難看。他本想借此興大獄陷害忠良,扳倒清正廉潔的竇光鼐和一批不肯俯首的大臣。誰料來自江南水鄉的王以銜才高八斗,從容應對,化險爲夷,蟾宮折桂。他不僅爲家鄉爭了光,還替竇光鼐這樣剛正不阿的忠臣出了氣,並得到明主的賞識,乾隆帝當場點其爲翰林院修撰,後出任江蘇學政,入值上書房,官至工部右侍郎。其弟王以鋙也以進士補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主事。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影視形象

我們再說一個陸狀元通關節的故事。同治九年(1870年),陸潤庠由蘇州府甄拔爲優貢生,推薦到京城的金臺書院深造,四年後金殿臚唱成爲清朝第101名狀元郎。而與他同時在金臺書院就讀的湖南人李拔貞卻屢試不中,灰心喪氣準備打道回府,陸潤庠設宴爲老朋友餞行。同窗共讀四載,兩人相談甚歡,情同手足,結果一個金榜題名,春風得意; 一個卻屢戰屢敗,名落孫山。酒過三巡,見老朋友依然愁眉不展,鬱鬱寡歡,已呈微醺之態的陸潤庠爲調節氣氛開玩笑說: “如果有一天派我主持湖南鄉試,一定讓你高中榜首。”李拔貞也喝高了,盯着問以什麼爲關節,陸潤庠正好在抽菸,信口開河道:“水菸袋嵌於試帖句,就行了。”本是要好朋友酒桌上的戲謔玩笑,誰也沒有當真。誰料想就在二年後的同治十五年(1876年),陸潤庠真的被派任湖南鄉試副總裁,他沒有忘記酒桌上的“承諾”,便給老同學寫了封信,含蓄地提示: 還記得“水菸袋”否?李拔貞接信後欣喜若狂,奇蹟真的出現了,天不滅曹也!將信隨手藏匿於牀榻下後,雀躍而出。

清代高考軼事:被弄巧成拙的潛規則,只有和珅技高一籌穩操勝券

蠢婆娘見老公收到一封信後就激動萬分,卻死活不肯說出緣由,形跡非常可疑,估計是外面相好寄來的情書,可苦於自己又不識字,便將那封信偷偷拿到孃家,讓識文斷字的老孃幫助看看怎麼回事?這個丈母孃可是厲害角色,她一眼就明白了其中的奧祕、叮囑女兒天機不可泄漏,卻悄地將其中的關節告訴同爲秀才的另外兩個女婿、這一年湖南鄉試的試帖詩題爲《惟善爲寶》李拔貞與兩個連襟都參加了統考。陸潤庠閱卷發現有三引張卷子都有事先約定的特定字句,一慨取中,最後送上來的那捲子就放進副榜裏。結果等拆封一看,副榜第的纔是李拔貞的卷子,而正榜兩卷則是李拔貞的大小連襟。其中一位將“水菸袋”嵌入試帖詩中“煙水蒼茫裏,人才夾袋儲”,用得恰到好處,因此得到了較高的名次。而陸潤庠真正想幫的好朋友卻陰錯陽差被擠進副榜,空歡喜一場。

此事見諸曾代理過兩江總督的樊增祥寫的敘事詩《水菸袋歌》,被徐珂收入自己的《清稗類鈔》中。讓大家都明白前途還是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投機取巧最終是行不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