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太祖朱元璋一朝中,文官集团已经初露端倪。其中,势力较大的是两大派别: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淮西集团多为朱元璋同乡,是与他一同出生入死、建国立业的开国功臣。现代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指出,乡土观念对朱元璋的用人甚有影响,“朱元璋是淮人,丞相李善长、徐达和功臣汤和、郭兴、郭英、周德兴、常遇春等等都是凤阳人,其中汤和、周德兴还是朱元璋的同村人。绝大部分公侯和朝廷重臣都是淮人。远在朱元璋初据集庆时,淮人楚客已经显赫一时。到朱元璋建国称帝后,淮人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越发占有压倒的优势,非淮人便遭到排挤和压抑。”

从集团成员的构成来看,淮西集团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但由于淮西集团前后公认的两位核心人物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文臣,故而淮西集团基本上就是一个由文官主导的政治势力。李善长(1314-1390),安徽定远人,按照《明史·李善长传》中的记载,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是个标准的读书人。

明初, 文官集团快速壮大, 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元正至十三年(1353),朱元璋率军攻占滁州,李善长主动前往拜谒,为朱元璋献平定天下大策,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和重用,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而李善长“为参谋,预机画,主馈晌,甚见亲信。太祖深倚之”,成为朱元璋帐下最重要的一位谋士。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朱元璋对李善长很信任,凡招降纳叛文书,均交李善长起草。吴王亲征,留守重任就交给李善长,“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晌无乏”。吴元年(1367)九月,吴王朱元璋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左压相。

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成为劝进的首功之臣。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主持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以汉代萧何为喻,评定李善长为首功,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承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大将军徐达战功赫赫,但其爵位仍在李善长之下。

明初, 文官集团快速壮大, 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胡惟庸(?-1380),则是李善长的亲戚。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年,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出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晋升左丛相,成为百官之首。这样,淮西集团垄断相位十余载,乡里、门生、故氏亲属依附其间,成为明初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文官集团。

明初, 文官集团快速壮大, 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浙东集团是淮西集团之外的另一股政治势力,核心人物是刘基。刘基(1311-1375)温州文成县南田人。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精通经史、天文,深谋远虑,被朱元璋比附为汉代的张良。元正至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仰慕刘基的才学和声望,派专人把他请至应天(今南京),担任谋臣。很快,刘基就在辅助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展示了过人的谋略和才华,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刘基在明代开国中的作用,《明史·刘基传》叙述得非常详尽正因如此,据说朱元璋分封功臣时,本意要刘基做丞相,只是刘基一再推辞才作罢。刘基之外,属于浙东集团的重要人物还有杨宪。

明初, 文官集团快速壮大, 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杨宪(?-1370),早年投奔朱元璋担任幕府参军,学识渊博,办事干练,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为了加强对于手下臣属的控制,秘密成立检校组织,杨宪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力干将。杨宪利用自己的这种特殊身份,大肆进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政治争斗,并把矛头直接指向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一时间,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之间剑拔弩张、势同水火。

淮西集团很快就对浙东集团进行了反击。洪武三年(1370),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集团首先借机杀掉了急功冒进、同时也是对自身最具现实威胁的杨宪,其次在朝廷议政时集中火力攻击、排挤刘基,迫其归老还乡。洪武八年(1375),刘基病逝于家中,浙东集团宣告瓦解。

明初, 文官集团快速壮大, 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在赢得对于浙东集团的党争以后,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集团渐成一家独大之势。按照明代史料的记载,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权力欲强、心胸小的权势人物。李善长手眼通天、极力扩充淮人势力,“善长外宽和,内多伎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胡惟庸更是大权独揽、睚眦必报,“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集团如此结党擅权、肆意乱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和自身安全。如何剪除这一心腹之患,成为明太祖朱元璋解决文官集团势力膨胀的头等大事。读完本文,各位怎么看淮西集团,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