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太祖朱元璋一朝中,文官集團已經初露端倪。其中,勢力較大的是兩大派別: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淮西集團多爲朱元璋同鄉,是與他一同出生入死、建國立業的開國功臣。現代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指出,鄉土觀念對朱元璋的用人甚有影響,“朱元璋是淮人,丞相李善長、徐達和功臣湯和、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等等都是鳳陽人,其中湯和、周德興還是朱元璋的同村人。絕大部分公侯和朝廷重臣都是淮人。遠在朱元璋初據集慶時,淮人楚客已經顯赫一時。到朱元璋建國稱帝后,淮人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越發佔有壓倒的優勢,非淮人便遭到排擠和壓抑。”

從集團成員的構成來看,淮西集團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將。但由於淮西集團前後公認的兩位核心人物李善長和胡惟庸都是文臣,故而淮西集團基本上就是一個由文官主導的政治勢力。李善長(1314-1390),安徽定遠人,按照《明史·李善長傳》中的記載,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是個標準的讀書人。

明初, 文官集團快速壯大, 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元正至十三年(1353),朱元璋率軍攻佔滁州,李善長主動前往拜謁,爲朱元璋獻平定天下大策,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和重用,留下他做幕府的掌書記,而李善長“爲參謀,預機畫,主饋晌,甚見親信。太祖深倚之”,成爲朱元璋帳下最重要的一位謀士。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爲吳王,拜李善長爲右相國。朱元璋對李善長很信任,凡招降納叛文書,均交李善長起草。吳王親征,留守重任就交給李善長,“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晌無乏”。吳元年(1367)九月,吳王朱元璋論功封李善長宣國公、左壓相。

不久,李善長又率羣臣上表勸朱元璋即帝位,成爲勸進的首功之臣。朱元璋稱帝后,命李善長爲大禮使,主持追封祖、父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等事宜。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以漢代蕭何爲喻,評定李善長爲首功,封韓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承相、參軍國事,歲祿四千石,子孫世世勿絕,賜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當時大將軍徐達戰功赫赫,但其爵位仍在李善長之下。

明初, 文官集團快速壯大, 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胡惟庸(?-1380),則是李善長的親戚。胡惟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年,胡惟庸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出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晉升左叢相,成爲百官之首。這樣,淮西集團壟斷相位十餘載,鄉里、門生、故氏親屬依附其間,成爲明初勢力最爲強大的一個文官集團。

明初, 文官集團快速壯大, 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浙東集團是淮西集團之外的另一股政治勢力,核心人物是劉基。劉基(1311-1375)溫州文成縣南田人。劉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精通經史、天文,深謀遠慮,被朱元璋比附爲漢代的張良。元正至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仰慕劉基的才學和聲望,派專人把他請至應天(今南京),擔任謀臣。很快,劉基就在輔助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過程展示了過人的謀略和才華,爲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於劉基在明代開國中的作用,《明史·劉基傳》敘述得非常詳盡正因如此,據說朱元璋分封功臣時,本意要劉基做丞相,只是劉基一再推辭才作罷。劉基之外,屬於浙東集團的重要人物還有楊憲。

明初, 文官集團快速壯大, 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楊憲(?-1370),早年投奔朱元璋擔任幕府參軍,學識淵博,辦事幹練,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爲了加強對於手下臣屬的控制,祕密成立檢校組織,楊憲成爲其中的一員得力干將。楊憲利用自己的這種特殊身份,大肆進行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的政治爭鬥,並把矛頭直接指向淮西集團的首領李善長。一時間,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之間劍拔弩張、勢同水火。

淮西集團很快就對浙東集團進行了反擊。洪武三年(1370),李善長、胡惟庸的淮西集團首先借機殺掉了急功冒進、同時也是對自身最具現實威脅的楊憲,其次在朝廷議政時集中火力攻擊、排擠劉基,迫其歸老還鄉。洪武八年(1375),劉基病逝於家中,浙東集團宣告瓦解。

明初, 文官集團快速壯大, 囂張到了什麼地步?

在贏得對於浙東集團的黨爭以後,李善長、胡惟庸的淮西集團漸成一家獨大之勢。按照明代史料的記載,李善長和胡惟庸都是權力慾強、心胸小的權勢人物。李善長手眼通天、極力擴充淮人勢力,“善長外寬和,內多伎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貴富極,意稍驕”。胡惟庸更是大權獨攬、睚眥必報,“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

李善長、胡惟庸的淮西集團如此結黨擅權、肆意亂爲,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的絕對權威和自身安全。如何剪除這一心腹之患,成爲明太祖朱元璋解決文官集團勢力膨脹的頭等大事。讀完本文,各位怎麼看淮西集團,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