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公開信:“傑青”“優青”非榮譽稱號

  “我們也發現,目前這些項目在有的單位、部門和地方被異化爲‘頭銜’和‘榮譽’並與各種待遇直接掛鉤,干擾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微信公共平臺發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避免人才項目異化使用的公開信》被廣泛轉載。

  這一公開信對近年來備受社會各界議論的人才“帽子”問題發聲。所謂的“帽子”指的是國內各種名目繁多的人才計劃。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才計劃,各種“帽子”也紛至沓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層面的人才計劃近20個,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等。省市級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人才計劃也不少於100個。

  不可否認,這些項目和計劃在吸引人才、培養隊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公開信裏所說,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是落實這些任務的重要手段,多年來在培養人才、繁榮學科、促進原創、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裏,“帽子”是遭瘋搶的“硬通貨”,“帽子”過多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帽子”開始氾濫,逐漸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引進人員與已有人員的矛盾,國內學者與海歸學者的矛盾等。同時,科研人員對各級各類人才計劃積極性非常高,有些人甚至把人生目標按照人才計劃來定位,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打包組團、人情公關等現象在學術界開始此起彼伏,靜下來鑽研學術、攻堅克難、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等科學精神逐漸被淡忘。

  正因此,人才“帽子”問題成爲近年來科技界討論的熱點。基層有所呼,政策有所應。今年2月份發佈的《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就給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指明瞭方向,而基金委的此次公開信,則是打破“帽子”怪圈的重要一步。

  基金委在公開信中鄭重聲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資助項目負責人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不是榮譽稱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定位於支持基礎研究優秀人才快速成長,是對項目負責人的一種階段性認可和支持,希望他們在項目資助下更上一個臺階,不是爲其貼上“永久”的標籤。

  “科技界應當更加關注項目負責人獲資助後是否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進步。”公開信稱。

  最後,基金委呼籲有關單位與部門科學評價,而不是簡單地唯資歷、看“帽子”:“有關部門和依託單位應當設置科學的評價標準,在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中堅持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資歷、看‘帽子’等傾向。”

  當前正值“傑青”“優青”項目評審答辯之際,基金委的這一聲明,立刻引起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公開信的閱讀量就達到十萬加,並獲得接近2000次點贊。

  “基金的本質應該是資助科研人員能在各自的科研領域深耕,而非浮於表面的‘帽子’文化,基金委適時的公開信,正是爲中國科研的返璞歸真點贊。”“基金委最先提出解決項目頭銜化這一問題,着實讓我們這些科研界的草根看到了更多光明。”網友表示。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張義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