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界不時被提起的是,徐中玉在擔任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期間宣佈,創作上取得成績的學生,畢業論文可用文學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單一考試要求,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在徐中玉擔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期間,華東師大中文系成了培養“作家的搖籃”,他的學生中有著名作家孫顒、趙麗宏、王小鷹、陳丹燕、南帆、毛時安、陳伯海等,形成了至今知名的“華師大作家羣”。

文學界泰斗、《大學語文》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

徐中玉先生

25日凌晨3點35分去世,享年105歲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徐中玉,1915年2月生,江蘇江陰人。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曾歷任中山、山東、同濟、復旦、滬江諸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魯迅遺產探索》、《古代文藝創作論》、《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選集》、《美國印象》等,主編文學研究叢書七套、大學教材《大學語文》五種及《大學寫作》、《古代文學作品選》等。1952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和《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藝理論研究》主編等。2014年12月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徐中玉的弟子、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表示,今天凌晨3點左右接到電話,當即打車趕到了華東醫院。

當時先生的女兒、大兒子、大兒媳都在,醫生拔掉了所有管子,他們幾個人目送先生平靜地離開。

先生是去年1月11日因爲肺炎被送進醫院的,他之前心電圖等各方面情況還是良好的,神智也還清晰,但最近一兩個月開始神志不清,幾天前陷入了昏迷。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2017年4月,103歲的徐中玉,堅持要把來採訪的記者送到樓梯口

徐先生生活簡樸

弟子上門拜年時,拎兩盒椰子糖

在徐中玉的家裏,居家空間簡樸至極,舊傢俱散發着歲月沉澱過的懷舊味道。書櫥裏、窗臺邊、桌子上,到處都是一摞摞資料與藏書。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在毛時安看來,徐老無論做什麼課題,都強調求實、緊扣當下,不盲從社會思潮或所謂權威話語,形成了以傳統文論爲立足點塑造民族文藝學的研究格局,在業內享有崇高聲譽。

一直到90多歲高齡,徐中玉還伏案主編刊物和教材、寫論文。在文學理論界人士看來,徐中玉很少耽於清談,耽於空疏,是少見的行動型且行動高效的學者。勤勉做學問在徐老看來,並不是苦差事,何況徐老也常給自己的生活添一點糖———近幾年春節,弟子們一起上門拜年時,都不忘拎兩盒徐老最愛的椰子糖。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手握“上海文學藝術獎”獎盃的徐中玉先生。

他曾宣佈:

畢業論文可用文學作品代替


被人惦記着,是幸福的。徐中玉桃李滿天下,邁入期頤之年後,仍時常有學生後輩從各地及海外前來探望他。

在學界不時被提起的是,徐中玉在擔任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期間宣佈,創作上取得成績的學生,畢業論文可用文學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單一考試要求,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

現任《上海文學》社長的作家趙麗宏曾以一本詩集交出了畢業論文,至今感恩老師。“除了我,作家孫顒、王小鷹當年分別拿出小說等作品。先生遵循傳統之道,也大膽創新,無門派之見。他告誡我,文學創作的同時也要重視文藝理論;多讀書,對創作有好處。”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他編寫的《大學語文》

影響了好幾代人

在徐先生的署名文章《我爲何倡導“大學語文”》中,他曾回憶:“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曾經在我國高校中普遍開設,是各類非中文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而後中斷近30年。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我與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教授聯合發起倡議,在高校中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當時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缺失的問題,恢復大學語文課程主要是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的。

徐中玉認爲:年輕人對名家名作進行閱讀、感悟、思考、辨析,積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豐富了自己,當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再加上實際生活中的體驗,二者進行比較、互爲補充,這樣的收穫絕不是生硬灌輸所能實現的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任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時

系裏出現了一個作家羣

在徐中玉擔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期間,華東師大中文系成了培養“作家的搖籃”,他的學生中有著名作家孫顒、趙麗宏、王小鷹、陳丹燕、南帆、毛時安、陳伯海等,形成了至今知名的“華師大作家羣”。

徐中玉曾在接受採訪時介紹,“系裏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研究、創作,可能情況下做了些工作,主要是靠他們自己認真學習。文化環境寬鬆些了,得以獨立、自由發展,分配時充分考慮到了他們各自的發展前途。這批人並不是到了學校我們給他們多大的幫助,而是我們鼓勵他們去寫,這些人本來有點根底,上山下鄉沒有讀到大學,後來有機會到這裏讀大學,就把那種經歷寫過來。又如現在清華大學的格非,本科是在這裏讀的,他教書教得蠻好,寫小說也寫得蠻好,他到清華大學去,需要我證明,我就說他教書教得好。”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百歲生日時

他捐出100萬元積蓄和5萬多冊藏書

2013年11月8日,華東師範大學曾爲徐中玉教授召開百歲誕辰慶賀會。來自全國各地的華師大校友、徐老的弟子及國內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等數百人歡聚一堂。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腰板依然筆直,精神矍鑠,談笑風生,表示“雖然年屆百歲,但在有生之年,我還要繼續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人的高壽與他的淡泊人生、不斷學習、堅持散步等生活習慣有着一定的關係。徐老的女兒許平介紹:“父親說是穿舊衣服舒服,生活十分簡樸,飲食也是粗茶淡飯,保暖鞋已經打了好幾塊補丁。90多平米的老房子裏,書桌、五斗櫥、沙發、茶几、牀等,沒有一件新式傢俱,甚至有些櫃面和把手都已經斑駁或是脫落了。我們總想把房子裝修一下,傢俱也置換一下,可父親總不答應。”

平時,兒孫們爲他買的新衣,他從不享用。就連他戴的那副老花眼鏡,也是地攤上花5塊錢買來的。然而徐中玉也有他的“寶貝”,那就是他珍藏多年的書籍。

徐中玉教授去世,他編寫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人…

大家都知道,書是徐中玉眼中的寶貝。但在百歲生日之年,徐中玉捐出生平積蓄100萬元和5萬多冊藏書,並在華東師大設立“中玉教育基金”,用於幫助中文系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100萬,每一分每一釐都是這位清貧簡樸的學者多年的積蓄和筆耕所得。

他說,“拿出積蓄支援貧困學生是我長久以來的夙願,數目不多,略表心意而已。”

別了,先生

一路走好!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