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過後,畢業季的氛圍越來越濃。在這樣一個畢業典禮上,有位非常特別的畢業生,受到了很多人的矚目。

一位年齡高達55歲的媽媽,在陪伴女兒考研的過程中,先女兒一年考上了研究生。而今年正是這位媽媽畢業的時候,這位媽媽的求學經歷贏得了非常多的認可和點贊。

55歲

這位媽媽原來只是湖南常德某機關一位普通的職員,曾經只有高中學歷,在陪伴孩子學習進步的同時,這位媽媽自己通過函授、自考等方式,也取得了大學本科的文憑。後又通過三年的努力,成功考上研究生。這位媽媽在求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激勵自己的孩子。當媽媽先一年考上研究生,而她的女兒卻落榜的時候,她對女兒說:"你還年輕,這次沒考上,明年再考吧。"果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二年,女兒也順利考上研究生成爲了媽媽的學妹。

在55歲的高齡取得了碩士學位,這樣的媽媽讓我們感動。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兩個道理:其一,學習永不過時,在人的一生當中,永遠都有機會。如果自己不努力而說是因爲錯過了機遇,那只是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而已;其二,從這個媽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其實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55歲

她的女兒在第一年沒有考取研究生,雖然內心失落,但是因爲媽媽考取了研究生,激勵了她,從而奮發圖強,第二年也很順利的考上了研究生。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母親以身作則的榜樣的作用。如果僅僅是說,"孩子,你去努力學吧",或者說"努力做,一定會做好"類似這樣的話。但自己的學習或者工作當中,其實做的還沒有孩子好的時候,孩子又怎能信服父母的話呢?

很多人說孩子都有父母的基因,繼承了父母身上的優缺點。其實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孩子長期跟父母生活在一塊(特別是跟母親尤爲親密),所以,孩子們都會偏向於比較像自己的母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價值觀,世界觀還是行爲方式,都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自己的父母,然後形成類似的思維和觀念,也基本上是父母的那一套模式。但是很多父母不瞭解這一點或者說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總認爲孩子沒有學好,是孩子的自制力不夠強,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陪伴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們把一個孩子扔在一個環境裏面僅僅幾年,這個孩子就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在幼兒園會有些小朋友跟他一起學習、玩耍,他的性格會不會有變化呢?當然是肯定的。比如說上小學以後,他們的學習氛圍,或周邊的小夥伴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所改變的時候,對孩子會不會有影響呢?那也是肯定的。這樣來想,簡簡單單的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這樣的環境,都對孩子有着如此的影響,且不談父母給孩子造就的幾十年家庭環境是孩子逃避不了的。

55歲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也有勤奮好學的態度,也有努力工作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只要努力勤奮就可以獲得自己的回報。也讓孩子身臨其境的能夠投入到爲一件事默默奮鬥的環境當中去,孩子會明白,投入和收穫都是成正比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行下效"等等,這都是形容環境對人的影響。這裏面不單是孩子,甚至是大人也無法避免的會被環境所影響。我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而所謂的創造好的環境,不單單是物質條件和硬件環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環境,給整個家庭創造一個怎樣的氛圍。

家長的言談舉止,家長的行爲方式,家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無一不會在孩子腦袋裏留下深深的烙印。孩子也會將這些思維轉化到行動上去,最後結出來的果是好是壞,也一目瞭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