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哀牢山區,彝族的牛角酒、苗族的羊角酒是貴客臨門時必敬的一杯酒,由於牛角杯和羊角杯都是自然利用,不加雕飾,其圓口尖底的造型,使客人接過酒杯後,不一飲而盡就無法放下酒杯。在昆明西山區核桃箐的彝族婚禮中,有用牛角杯或羊角杯行“轟客酒席”的習俗。

圖中的一對神獸是男子祖上流傳下來的,也是他家中的傳家寶,聽說,距今已有很長一段歷史了,但是這對神獸依舊保存的很好。

因爲男子想知道這對神獸的具體信息,就將這對神獸拿去找專家鑑定了,專家看後稱這些這對器皿上的生物其實是古代中的野獸,象徵着兇猛非凡。

專家還說在當時這種器皿普通人家是絕對沒有的,也只有家境豐厚或是達官貴人才有可能會有。

主要是用於飲酒作樂的,在現在是很少見的文物,且這對酒杯保存的如此之好,在市場售價是極高的。

在古代,古人都喜歡將酒杯做成動物的形態,還有最經典的獸角杯。

各族羣衆有用動物角具製作酒類的傳統習俗。明清之際,滇中、滇東北彝族撤彌支系“其人面目多黑,男子椎髻,青布裹頭,衣褐披毯,白布束脛,著革履,腰短刃。俗嗜酒,以角爲杯……。”可見,以動物角具爲杯是十分普遍的,而且不但民間使用,上層社會也流行,可謂雅俗共賞。

至今爲止,彝族、哈尼族、苗族、侗族等羣衆仍保留着製作、使用獸角酒杯的傳統習俗。他們在宰殺強壯健康的牛、羊時,截角爲杯,截取的長短視酒杯容量的需要而定。牛角杯因其容量大,滇東北地區的彝族羣衆還兼以爲壺。鎮雄縣流傳的古歌謠《挎上酒壺找舅舅》反映了彝族社會普遍存在的尋根情緒,每段敘述一次尋找舅舅的方位和地點,每次尋找都以“挎上盛酒的牛角壺”開端,即是以牛角爲壺。在哀牢山區,彝族的牛角酒、苗族的羊角酒是貴客臨門時必敬的一杯酒,由於牛角杯和羊角杯都是自然利用,不加雕飾,其圓口尖底的造型,使客人接過酒杯後,不一飲而盡就無法放下酒杯。這真是“人不勸酒杯自勸”。

在昆明西山區核桃箐的彝族婚禮中,有用牛角杯或羊角杯行“轟客酒席”的習俗。婚禮的第四天午宴時,新郎新娘手持紅線拴系的牛角杯或羊角杯,逐席向客人敬酒。客人則必須接過杯子一飲而盡,飲完再敬,直至客人不能再飲、稱謝告饒爲止。不能飲者即刻離席而去,許多人因不能把角杯酒一飲而盡或者怕醉後失態,紛紛逃席。“轟客酒”雖稱轟客,但主人家都是在客人大多已飯館酒足後才“轟客”。“轟客酒”後,婚禮即告圓滿結束。熟知民俗的人,見到新郎新娘手持牛角杯或羊角杯款款而來,即明白喜慶已席終宴罷。在這種場合上,牛角杯、羊角杯具有了文化符號的功能。

(以上圖片都來源於網絡,與本臺無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