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逾百億元資金掃貨貴州茅臺

中國證券報

北上資金流入貫穿A股本輪反彈

今年以來逾百億元資金掃貨貴州茅臺

春節後A股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在各路資金推動下,整體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其中,北上資金流入力度尤爲突出,成爲貫穿本輪A股反彈的主要增量資金來源之一。分析人士指出,北上資金持續流入,爲權重板塊震盪上行提供支撐。權重板塊的穩定,又是整個市場上行的核心基礎。因此,北上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A股春季行情的高度以及持續性。

連續13個交易日淨流入

北上資金持續流入是近期A股行情一大看點。Wind數據顯示,上週(2月11日-15日)北上資金淨買入A股金額達到263.71億元,其中,滬股通方向淨流入128.28億元,深股通方向淨流入135.44億元。

數據進一步顯示,今年以來,北上資金流入達到926.06億元,其中,1月份淨買入606.88億元,創下歷史單月最高金額。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月15日,北上資金已連續13個交易日實現淨流入,其中1月31日、2月13日淨流入金額超過80億元,分別爲86.64億元、86.01億元。

那麼,北上資金爲何在這個節點大幅流入A股?國盛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啓堯表示,這是由多種原因導致。首先,季節性因素。外資也有“開門紅”效應。在滬深港通開通後,每年1月份,外資有明顯的集中入場效應。

其次,海外市場風險偏好回暖驅動。歷史經驗表明,海外尤其美股表現較好時,風險偏好會向新興市場溢出,資金加速流入新興市場。

最後,主動型資金提前入場。MSCI跟蹤指數中,絕大部分是參考跟蹤型,只有少部分掛鉤跟蹤型,前者可以自發選擇入場時間。按去年6月納入經驗,很多資金將提前入場。

事實上,即使在2018年A股整體表現不佳時,北上資金也並未停止其買入“步伐”。2018年北上資金累計流入A股達2942.18億元。

“第一個原因是,水往低處流。在國際化進程大勢所趨下,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前在全球資產配置中佔比過低,外資佔比不到3%,而韓國、日本這類經濟體,外資配置已穩定在15%-30%。當前的外資流入,正是水往低處流的過程。其次,A股對外開放進程不斷加速。最後,A股全球配置性價比不斷提升。”張啓堯分析稱。

消費龍頭受青睞

今年以來,從滬、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股看,北上資金買入貴州茅臺金額最高,達到104.78億元,其次爲格力電器,買入金額達到62.04億元,位居第三的美的集團,買入金額爲54.68億元。

此外,五糧液、恆瑞醫藥、中國平安、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海康威視、萬科A、立訊精密、青島海爾、中信證券買入金額超過10億元,分別爲46.24億元、29.76億元、22.46億元、17.28億元、16.86億元、16.56億元、15.88億元、13.80億元、12.38億元、10.19億元。

而中國建築、智飛生物、歐菲科技、索菲亞、伊利股份、愛爾眼科、民生銀行、雲南白藥、中國國旅、ST康得新、上海機場今年以來則遭遇北上資金淨賣出,分別爲0.24億元、0.27億元、0.38億元、0.47億元、0.69億元、0.75億元、0.82億元、1.03億元、1.28億元、2.07億元、3.02億元。

分析上述數據,整體上消費和金融是北上資金較爲青睞的兩大品種,而其中龍頭股更是格外受到重視。

“可以肯定的是,1月以來的消費白馬行情,外資是重要助推力。但單靠外資流入推動A股階段性行情的說法缺乏依據。”國信證券策略研究指出,一方面外資偏好的行業比較固定,相對於國內機構來說,其持股集中度極高,而且變化不大。在這種極度“抱團”的行業偏好下,很難推動A股整體的階段性行情,另一方面在這波反彈中除了漲幅最高的消費板塊之外,不受外資青睞的上游資源品表現也不錯。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劉晨明表示,雖然外資流入已經是比較確定的長期趨勢,但外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買入。“外資流入流出與美股走勢有極強的相關性,2018年以來,美股暴跌時候,往往對應外資流出和消費白馬下跌,美股上漲時候,往往對應外資流入和消費上漲。”

長期仍有增長空間

北上資金持續流入與大盤逐步回暖同時發生,市場紛紛猜測近期A股反彈行情背後,北上資金究竟扮演者怎樣的角色?是掌舵者還是搭便車?

對此,國信證券策略研究指出,“這些問題本質上其實是對外資定價權的探討。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些問題。”一方面,外資持股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持續上升,國內主動型偏股型基金的倉位持續下降,按照這個趨勢,2019年外資持股佔比很可能會超過國內機構;另一方面,從外資持股的行業分佈上看,其持股的行業集中度比較高而且籌碼仍在不斷集中,和國內機構的主動偏股型基金倉位相比,外資在其重倉的幾個行業明顯具有更強的“定價權”。

該機構進一步表示,外資持股最大的前六大行業(食品飲料、家用電器、非銀金融、銀行、醫藥生物、電子)佔其總投資市值的比重在七成以上,相比之下,國內基金重倉持股佔比最大的前六大行業(醫藥生物、食品飲料、電子、房地產、非銀金融、計算機)佔其重倉持股總投資市值的比重僅在五成左右。

北上資金開年持續大幅流入,也引發市場另一種猜測:未來北上資金流入還有多少增長空間?

對此,張啓堯表示,截至2018年末,央行口徑下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股票資產達到1.15萬億元,已與公募基金和險資呈三足鼎立之勢。2019年A股將正式被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並且在MSCI中的納入因子有望提升至20%,若二者能夠如期落地,預計帶來4000億元左右的增量外資。長期看,參考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經驗,若外資持股比例達到10%,則將帶來約4萬億元的增量資金;更進一步,倘若外資持股比例能夠達到15%,增量資金規模將達到6.68萬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