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位第二行是饶益行,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这个位次的菩萨要行饶益行的菩萨叫菩萨摩诃萨,即何等为法身大士的饶益行。

菩萨摩诃萨在这里是定位,不是称呼。定位下来就殊胜,他已出三界以后,再回世间来的饶益行,讲的都是要在世间要兑现的。法身大士思考的是法界现象,不用生理、物理、心理、社会四个状态思考。

无所著与不执著 两者差别大

看世间,要用净眼看世间,清净的心地来看,不要夹入任何意识形态。因为是颠倒迷惑的,觉者讲叫苦空无常无我。法身大士再回来是不一样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要从法身大士在法界里来看饶益行。

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色声香味触叫五尘,是尘境。心于尘境中不执著,这是佛家基本境界。

无所著与不执著 两者差别大

无所著与不执著,一样不一样?要参!无所著,指动态过去;不执著指静态的。很多属于潜意识东西,自律神经与非自律神经。作意不紧张,非作意就很紧张。在我们生命里有很多潜意识操纵着,我们不知道。

不执著,只有意识不执著,潜意识还是执著。意志可以不执著,会压抑它,做梦会跑出来。而心无所著,指潜意识也不著。空,空亦空。亦空,潜意识里也要空掉。

修行人不设定目标,只要看清目标就好了,潜意识里也不要目标,只是去修行而已。真的在修行的时候,内心里体验到了以后,奇怪,就这样!为什么那样?一路过来都没人讲。

无所著与不执著 两者差别大

潜意识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佛法能解释的,用现代语言没有办法去解释。因为这个透过唯识来讲,眠、随眠,睡觉,有很多人起来说:没有没有,我醒了醒了!其实还在睡。

烦恼,随烦恼,随所带的都有潜意识的部分,都是非自主意志所能控制的。修行就要把这个部份给除掉,下辈子才不会受它影响,要不然它潜着现前,现前习气,业还是来。修行修到这里,佛法很多地方讲这个,譬如说伏烦恼、断烦恼。断烦恼是把潜意识的也断掉,伏烦恼只是意志上、表面上的烦恼断了,可是潜意识的没断。

无所著与不执著 两者差别大

再如生病,病不可怕,自己都能控制,病痛叫只是物理现象,有一个不随物理现象的,要去体验。只有体验以后才有,不体验一定讲不出来。

生命最深沉的体验,是最内在体验,有体验的,功夫不一样,体验有浅深。第一次体验不可能多深,但是第一次体验的人都以为他对,这是狂慧,他是最浅的。

真正很深的人,他是在无尽的超越中他才会进去,他才知道我有多深,要三、五个层次以后,他就能够知道我有多深,听人家一讲,喔,这个功夫好,我没他那么深,那个才知道。

无所著与不执著 两者差别大

有了体验,还要求证,验证;还要用功再超越,回来看这个体验,无尽超越,一直修正。只要停止,就错。修行是永无止境的,到最后要断气的那一刻还在进步,因为断气那个自己断了,才知道功夫到哪里。

不是说我这样怎么样,到时候要死还迷迷糊糊的死,那不算。一定到最后那一口气断了以后,在法身里头自己再精进。所以不要得少为足,以为有了体验有了成就,就停住了,就怕这种状况。心无所著是行者的基本条件,其实他是基本境界!(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2-2)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上一讲:具备三标准 不会修行 也会做事

南怀瑾师:禅宗常教“离心意识参” 心意识三怎么讲

【国学解码——高大 深广 百科式 全方位 智慧解码生命万法!

国学正能量,解码新生活;相遇皆有缘,赞赏订评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