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之初,刘秀面临都城选择之时,经过多方考量后,终定都洛阳。在赤眉军攻下长安之时,刘秀也定都洛阳。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剧照)


一、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

新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先后爆发,新莽呈现败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扬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说刘秀起兵。地皇三年,刘秀与其兄刘演抱着兴复汉室的目的,在舂陵(今湖北枣阳)起事,发动宗族、宾客、地主豪强,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号称"舂陵军"。舂陵军初战不利,不久便与绿林军约定"合纵"。次年二月,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演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寻率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突围后调援兵救援,与守城内的将士内外合击,重创莽军。昆阳之战,对于新莽政权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刘演又夺下了宛城,其实力开始与农民军分庭抗礼。后更始帝刘玄杀刘演,刘秀赴宛城谢罪,这一行为使其受到了农民军的信任,被封为破掳大将军、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权覆灭。更始帝北都洛阳后,刘秀又行大司马事。次年灭王朗,封萧王。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此后,刘秀拒绝更始政权的调遣,收编了河北的铜马等农民起义军,而他被称为"铜马帝"。公元25年,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从此担负起兴复汉室的重任。由于这里地域狭小而偏远,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发展,因而刘秀只作了短暂的停留,不久便迁都于洛阳。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洛阳古城


对于都城的选择,各方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对于都城位置的选择,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一是河北,但主要在前两种选择上产生了比较大争议。中国地域之大,难道只有长安和洛阳两处可供选择吗?事实上确实如此,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唐代,我国的经济重必一直在黄河流域,这也是我国古代都城必选在黃河流域的原因。另一方面,长安与洛阳地区长期的人文积淀对于都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我国古代都城的选择必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并呈现东西徘徊、往复的特点。以下简要分析刘秀定都洛阳的原因。

(1)顺应了西汉中后期的迁都思潮

西汉中后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元帝以后,破产的农民与日俱增,他们背井离乡,流亡各地。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己苦到无法活命的地步。"汉命已尽,当更受命"的思想,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从现实出发,每一个食食禄的臣子都应该忠君爱国,当国家出现危难之时,当勇于承担责任。正是出于现实的职责,一些士人们提出了一些变通的"更命"方式。

西汉元帝初平三年,翼奉提出的一次迁都洛阳之议又引发出一些新的迁都思想。《汉书》载:

“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非常之功。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据成皋,右阻渑池……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陛下共己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巧愿陛下迂都正本”

翼奉见西汉因建造大量雄伟壮观的宫室,而消耗了多年的积蓄,这种奢靡的风气,由来已久,积重难返,便想借"迂都正本"来缓解西汉中后期的豪奢之风,使得旧俗得以改变,推行"周政",祟尚"德化",以此来缓解西汉的危机。翼奉的主张,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广泛的舆论支持,甚至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汉元帝没有这种号召力,迁都的提议也最终没有变为现实。东汉之初,刘秀面临都城选择之时,经过多方考量后,终定都洛阳。这种选择不仅顺应了西汉中后期的迁都思潮,更彻底改变了西汉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从此,东汉王朝走上了辉煌的发展之路。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洛阳有名的白马寺


(2)实现了刘秀以儒治国的理想

汉光武帝刘秀的阅历非常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我们不得不说,那就是曾经去长安入过太学。《东观汉纪》载,"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更重要的是,刘秀在学习的过程中"太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且知间里奸邪、吏治得失。"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刘秀文武双全的杰出素质,为日后中兴汉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秀极为重视儒学,甚至在行兵打仗之时,也不忘诵经、讲经。《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可见,刘秀是相当重儒的。当了皇帝之后,“旦听朝,至日晏,夜讲经听诵。”刘秀这样不辞辛劳的宣扬儒道,与刘邦侮辱儒生、贱视儒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秀重儒而并非空谈,而是重视实践之人。刘秀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一贯坚行儒道、坚持仁政。如刘秀初到河北之时,赤眉军势力很大,对他有极大威胁,手下刘林上策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面对该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刘秀却选择放弃。在刘秀心中,这样灭绝人性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东汉建立后,刘秀多次下诏减免租赋和释放奴隶,也都是坚持以柔道治理天下的做法。由此可见,定都洛阳实现了刘秀以儒治国理想,此奠定了东汉两百多年的辉煌大业。

(3)优越的地理位置

洛阳地处伊洛谷地,在面积上较为狭小,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刘秀决定迁都洛阳,得益于其“天下之中”的良好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史记.周本纪》中说到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建议刘邦迁都关中么时也提到,洛阳“四面受敌”,这种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洛阳确实位于天下之中。都城定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有利于政令的传达、物资的集散和兵民往来。这对于一向具有尚中观念的国人来说,定都洛阳是最正确的选择。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邙山: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洛阳不但居于天下之中,在地势上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汉的翼奉在提出迁都改制之时,也盛赞洛阳在地理上的优势,“左据成皋,右阻渑池”;《洛都赋》中也曾提到:“寻历代之规兆,仍险塞之自然,被昆仑之洪流,太室结于前,镇以嵩高乔岳,峻极于天。”可见洛阳所处的地势虽没有关中险固,但也是非常险要的。并且,在当时的局势下,占据这个居中之地对于刘秀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赤眉军攻下长安之时,刘秀也定都洛阳。占据洛阳,可以有效的阻击赤眉军的东退之路,控制着整个中原的要冲,在军事上占据了有利位置。为后来击败其他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良好的经济条件

东没初年的洛阳地区,王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可见,洛阳的商业在很早就得到了发展。西汉时期,洛阳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长安、全国第二大的商业经济区,当时的关中地区固然繁荣、富庶,但洛阳以温、大梁、阳翟、陈、宛等商业城市所形成的商业圈,就整体而言,并不比长安相差多远。

西汉时期,南阳太守积极兴修水利,为南阳地区的富庶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阳以东的汝南,西汉后期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农业区。王莽时,在长安及五都设立五均官。送样,西汉的城市之间可以相互进行经济交流,极大的推动了洛阳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汉时期曾经凭借关中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得天下,但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该地区逐渐显现出地狭民众、资源匿乏的不利表现,这些沉重的负担导致土地、经济压力剧増。而洛阳经济富庶,四方道里均衡,也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四周经济区的大力支持。所以,此时的洛阳便成为东汉都城的首选之地。

(5)统治集团的地域背景

南阳是刘秀的起家之地,是刘秀最初的社会、经济支持的来源,也是一条联结刘秀的重要地域纽带。可以说,刘秀就是以南阳地方豪族集团为核心、融合了其它地方集团的一个治团体。为刘秀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32位功臣中,属于关东地主集团的有28位,而属于关西地主集团的只有4位,可见,关东地主集团占有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至于后世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踰制,不可为准”之谣。因此,刘秀在择都问题上把天平倾向于都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故里:汉宫


二、东汉定都洛阳的影响

东汉定都洛阳,大大降低了长安及整个关中地区的地位,同时对东汉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降低了长安及整个关中地区的地位

西汉建都长安,政治中心靠近西北的边塞地区,所以在此加强防御措施,可以抵御侵扰,征伐匈奴,开拓西域疆土。从此,塞内再没有夷狄之祸患。光武帝定都洛阳,政治中心向东迁移。之后的三辅地区户口数量大减,羌戎入侵甚为严重,朝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都护。

汉初,娄敬献策迁徙天下的富户豪强、吏二千石于三辅的陵县,以此来限制东方诸侯国的势力。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三辅地区人日众多、经济极其富有,市场非常繁荣。皇室房宫、皇亲国戚、京师百官及其眷属的到来,提高了物资的需求量,带动了关中地区工商经济的发展,使得关中极为繁荣。光武帝定都洛阳之后,关中地区则失去了当年国都的优势。朝廷也不再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输入关中。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故里白水寺


自王莽末年的战乱,以及赤眉军攻入长安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破坏,关中长安在东汉初年就已经非常的残破了,东汉初年都洛阳后,就不再重视三辅地区,疏于对王辅和西边郡县的管理,所以,东汉三辅及以西地区人口大减。三辅及西边诸户口的大量减少,与东汉光武帝定都城于洛阳的决定是分不开的。都城的东移,使得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到关中地区居住、生活,与关中未东迁的汉人形成杂居状态。光武帝定都洛阳,不复向西经营,也是重要的原因。东汉时期,关中的形势已大不如从前,有逐渐走向衰败的迹象。

(2)奠定了刘秀以柔治天下的治国理念

当年的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后,曾仿效周室,定都于洛阳,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看重的是洛阳的地理形势和位置,认为国都就应该如此。齐人类敬得知刘邦欲迁都洛阳后,便急忙进谏,认为汉取得天下的方式与周不同,周室“积德累善十余世……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都洛,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理均矣。”可见,周室是以德服天下,而您“与项籍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洛阳作为国都,“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因此“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可见,光武帝刘秀继大汉之正统,正式定都洛阳,从此走上了以柔治理国家的道路。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故里


柔,即王道,意谓自己要效法高祖的统治之术,把“黄老无为”学说,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不搞霸道,不单凭武为和强权去管理国家。从史料中,《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吾理天下,亦欲以柔行之。”《后汉书.藏宫传》载,“”柔能制刚,柔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以上两句话都是刘秀以柔治天下的准则。

平定天下后,刘秀还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民生。首先,释放奴婢、刑徒。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甚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里也有大批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政权的过程中,为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是虐杀奴婢者治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家贫将妻儿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妻的。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故里:登基大典


另外还规定,不许杀伤奴婢,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在减省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其次,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帝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继位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么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最后,薄赋敛,省刑法,修文偃武,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后民生调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

刘秀故里:沙场点兵


薄赋敛,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藏宫、扬虚侯马武上书曰:“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曰:“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可见,各项措施都体现以柔治国的理念,也为东汉初年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垦田数目得以大幅増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东汉以柔治天下的政策。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国古代都城概况》、《中国古都选扯的基本原则》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