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漢之初,劉秀面臨都城選擇之時,經過多方考量後,終定都洛陽。在赤眉軍攻下長安之時,劉秀也定都洛陽。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劇照)


一、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

新莽末年,赤眉、綠林起義先後爆發,新莽呈現敗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揚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爲輔",勸說劉秀起兵。地皇三年,劉秀與其兄劉演抱着興復漢室的目的,在舂陵(今湖北棗陽)起事,發動宗族、賓客、地主豪強,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號稱"舂陵軍"。舂陵軍初戰不利,不久便與綠林軍約定"合縱"。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後,劉演任大司徒,劉秀任太常、偏將軍。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尋率大軍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劉秀突圍後調援兵救援,與守城內的將士內外合擊,重創莽軍。昆陽之戰,對於新莽政權的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演又奪下了宛城,其實力開始與農民軍分庭抗禮。後更始帝劉玄殺劉演,劉秀赴宛城謝罪,這一行爲使其受到了農民軍的信任,被封爲破擄大將軍、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權覆滅。更始帝北都洛陽後,劉秀又行大司馬事。次年滅王朗,封蕭王。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爲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更始政權的調遣,收編了河北的銅馬等農民起義軍,而他被稱爲"銅馬帝"。公元25年,劉秀在羣臣的擁戴下,稱帝於鄗(今河北柏鄉北),從此擔負起興復漢室的重任。由於這裏地域狹小而偏遠,不利於統一大業的發展,因而劉秀只作了短暫的停留,不久便遷都於洛陽。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洛陽古城


對於都城的選擇,各方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對於都城位置的選擇,大體有三種選擇,一是長安,一是洛陽,一是河北,但主要在前兩種選擇上產生了比較大爭議。中國地域之大,難道只有長安和洛陽兩處可供選擇嗎?事實上確實如此,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一直到唐代,我國的經濟重必一直在黃河流域,這也是我國古代都城必選在黃河流域的原因。另一方面,長安與洛陽地區長期的人文積澱對於都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於此,我國古代都城的選擇必在長安與洛陽之間,並呈現東西徘徊、往復的特點。以下簡要分析劉秀定都洛陽的原因。

(1)順應了西漢中後期的遷都思潮

西漢中後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元帝以後,破產的農民與日俱增,他們背井離鄉,流亡各地。頻繁的自然災害,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己苦到無法活命的地步。"漢命已盡,當更受命"的思想,已成爲有識之士的共識。從現實出發,每一個食食祿的臣子都應該忠君愛國,當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當勇於承擔責任。正是出於現實的職責,一些士人們提出了一些變通的"更命"方式。

西漢元帝初平三年,翼奉提出的一次遷都洛陽之議又引發出一些新的遷都思想。《漢書》載:

“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應有常也。必有非常之主,然後能立非常之功。臣願陛下徙都於成周,左據成皋,右阻澠池……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陛下共己亡爲,按成周之居,兼盤庚之德,萬歲之後,長爲高宗……巧願陛下迂都正本”

翼奉見西漢因建造大量雄偉壯觀的宮室,而消耗了多年的積蓄,這種奢靡的風氣,由來已久,積重難返,便想借"迂都正本"來緩解西漢中後期的豪奢之風,使得舊俗得以改變,推行"周政",祟尚"德化",以此來緩解西漢的危機。翼奉的主張,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廣泛的輿論支持,甚至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漢元帝沒有這種號召力,遷都的提議也最終沒有變爲現實。東漢之初,劉秀面臨都城選擇之時,經過多方考量後,終定都洛陽。這種選擇不僅順應了西漢中後期的遷都思潮,更徹底改變了西漢的社會風氣,在當時,不失爲一種正確的選擇。從此,東漢王朝走上了輝煌的發展之路。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洛陽有名的白馬寺


(2)實現了劉秀以儒治國的理想

漢光武帝劉秀的閱歷非常豐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我們不得不說,那就是曾經去長安入過太學。《東觀漢紀》載,"後之長安,受尚書於中大夫廬江許子威。"更重要的是,劉秀在學習的過程中"太義略舉,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爲同舍解說。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且知間裏奸邪、吏治得失。"這樣的經歷,造就了劉秀文武雙全的傑出素質,爲日後中興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劉秀極爲重視儒學,甚至在行兵打仗之時,也不忘誦經、講經。《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可見,劉秀是相當重儒的。當了皇帝之後,“旦聽朝,至日晏,夜講經聽誦。”劉秀這樣不辭辛勞的宣揚儒道,與劉邦侮辱儒生、賤視儒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秀重儒而並非空談,而是重視實踐之人。劉秀不僅這樣要求別人,自己也一貫堅行儒道、堅持仁政。如劉秀初到河北之時,赤眉軍勢力很大,對他有極大威脅,手下劉林上策曰:“赤眉今在河東,但決水灌之,百萬之衆可使爲魚。”面對該一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劉秀卻選擇放棄。在劉秀心中,這樣滅絕人性的做法是難以接受的。東漢建立後,劉秀多次下詔減免租賦和釋放奴隸,也都是堅持以柔道治理天下的做法。由此可見,定都洛陽實現了劉秀以儒治國理想,此奠定了東漢兩百多年的輝煌大業。

(3)優越的地理位置

洛陽地處伊洛谷地,在面積上較爲狹小,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劉秀決定遷都洛陽,得益於其“天下之中”的良好地理位置和優越的交通條件。《史記.周本紀》中說到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建議劉邦遷都關中麼時也提到,洛陽“四面受敵”,這種說法從另一角度說明,洛陽確實位於天下之中。都城定於天下之中的位置,有利於政令的傳達、物資的集散和兵民往來。這對於一向具有尚中觀念的國人來說,定都洛陽是最正確的選擇。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邙山: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不但居於天下之中,在地勢上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西漢的翼奉在提出遷都改制之時,也盛讚洛陽在地理上的優勢,“左據成皋,右阻澠池”;《洛都賦》中也曾提到:“尋歷代之規兆,仍險塞之自然,被崑崙之洪流,太室結於前,鎮以嵩高喬嶽,峻極於天。”可見洛陽所處的地勢雖沒有關中險固,但也是非常險要的。並且,在當時的局勢下,佔據這個居中之地對於劉秀在軍事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赤眉軍攻下長安之時,劉秀也定都洛陽。佔據洛陽,可以有效的阻擊赤眉軍的東退之路,控制着整個中原的要衝,在軍事上佔據了有利位置。爲後來擊敗其他割據勢力,進而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良好的經濟條件

東沒初年的洛陽地區,王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有:“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爲務。”可見,洛陽的商業在很早就得到了發展。西漢時期,洛陽已經發展成爲僅次於長安、全國第二大的商業經濟區,當時的關中地區固然繁榮、富庶,但洛陽以溫、大梁、陽翟、陳、宛等商業城市所形成的商業圈,就整體而言,並不比長安相差多遠。

西漢時期,南陽太守積極興修水利,爲南陽地區的富庶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陽以東的汝南,西漢後期也發展成爲一個比較大的農業區。王莽時,在長安及五都設立五均官。送樣,西漢的城市之間可以相互進行經濟交流,極大的推動了洛陽地區經濟的發展。西漢時期曾經憑藉關中地區雄厚的經濟基礎而得天下,但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該地區逐漸顯現出地狹民衆、資源匿乏的不利表現,這些沉重的負擔導致土地、經濟壓力劇増。而洛陽經濟富庶,四方道里均衡,也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四周經濟區的大力支持。所以,此時的洛陽便成爲東漢都城的首選之地。

(5)統治集團的地域背景

南陽是劉秀的起家之地,是劉秀最初的社會、經濟支持的來源,也是一條聯結劉秀的重要地域紐帶。可以說,劉秀就是以南陽地方豪族集團爲核心、融合了其它地方集團的一個治團體。爲劉秀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32位功臣中,屬於關東地主集團的有28位,而屬於關西地主集團的只有4位,可見,關東地主集團佔有的比重是相當大的,至於後世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爲準”之謠。因此,劉秀在擇都問題上把天平傾向於都洛也就不足爲奇了。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故里:漢宮


二、東漢定都洛陽的影響

東漢定都洛陽,大大降低了長安及整個關中地區的地位,同時對東漢政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降低了長安及整個關中地區的地位

西漢建都長安,政治中心靠近西北的邊塞地區,所以在此加強防禦措施,可以抵禦侵擾,征伐匈奴,開拓西域疆土。從此,塞內再沒有夷狄之禍患。光武帝定都洛陽,政治中心向東遷移。之後的三輔地區戶口數量大減,羌戎入侵甚爲嚴重,朝廷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西域地區的都護。

漢初,婁敬獻策遷徙天下的富戶豪強、吏二千石於三輔的陵縣,以此來限制東方諸侯國的勢力。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三輔地區人日衆多、經濟極其富有,市場非常繁榮。皇室房宮、皇親國戚、京師百官及其眷屬的到來,提高了物資的需求量,帶動了關中地區工商經濟的發展,使得關中極爲繁榮。光武帝定都洛陽之後,關中地區則失去了當年國都的優勢。朝廷也不再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輸入關中。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故里白水寺


自王莽末年的戰亂,以及赤眉軍攻入長安後所進行的大規模的破壞,關中長安在東漢初年就已經非常的殘破了,東漢初年都洛陽後,就不再重視三輔地區,疏於對王輔和西邊郡縣的管理,所以,東漢三輔及以西地區人口大減。三輔及西邊諸戶口的大量減少,與東漢光武帝定都城於洛陽的決定是分不開的。都城的東移,使得大量少數民族進入到關中地區居住、生活,與關中未東遷的漢人形成雜居狀態。光武帝定都洛陽,不復向西經營,也是重要的原因。東漢時期,關中的形勢已大不如從前,有逐漸走向衰敗的跡象。

(2)奠定了劉秀以柔治天下的治國理念

當年的漢王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後,曾仿效周室,定都於洛陽,認爲洛陽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看重的是洛陽的地理形勢和位置,認爲國都就應該如此。齊人類敬得知劉邦欲遷都洛陽後,便急忙進諫,認爲漢取得天下的方式與周不同,周室“積德累善十餘世……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都洛,以爲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理均矣。”可見,周室是以德服天下,而您“與項籍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傷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時,臣竊以爲不侔矣。”洛陽作爲國都,“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阻險”,因此“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可見,光武帝劉秀繼大漢之正統,正式定都洛陽,從此走上了以柔治理國家的道路。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故里


柔,即王道,意謂自己要效法高祖的統治之術,把“黃老無爲”學說,作爲穩定社會秩序的指導思想。不搞霸道,不單憑武爲和強權去管理國家。從史料中,《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吾理天下,亦欲以柔行之。”《後漢書.藏宮傳》載,“”柔能制剛,柔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以上兩句話都是劉秀以柔治天下的準則。

平定天下後,劉秀還採取了多項措施改善民生。首先,釋放奴婢、刑徒。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爲奴婢、刑徒者甚多,成爲西漢末年階級矛盾尖銳化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裏也有大批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政權的過程中,爲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爲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是虐殺奴婢者治罪。詔令免奴婢爲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爲奴的,或因家貧將妻兒賣爲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爲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爲人妻的。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故里:登基大典


另外還規定,不許殺傷奴婢,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時,在減省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佈釋放刑徒。其次,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帝鑑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繼位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爲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經過整頓麼後,官場風氣爲之一變。最後,薄賦斂,省刑法,修文偃武,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後民生調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與影響

劉秀故里:沙場點兵


薄賦斂,建武六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藏宮、揚虛侯馬武上書曰:“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曰:“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可見,各項措施都體現以柔治國的理念,也爲東漢初年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口、墾田數目得以大幅増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也奠定了東漢以柔治天下的政策。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後漢書》、《中國古代都城概況》、《中國古都選扯的基本原則》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