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 就這樣歡喜着荒廢時光

注:本文是筆者爲今年下半年即將出版的第四部財經評論集《前有險灘》撰寫的序言,歡迎關注。

我人生中第一次試着寫財經評論,是2001年至2002年讀碩士期間,在《中國外匯管理》雜誌做兼職編輯時。還記得第一篇評論的題目叫做“格林斯潘的悲劇”。不過,在進入社科院研究生院讀博士之前,我的評論數量寥寥,風格是財經與文學的夾雜,四不像。

開始較爲頻繁地寫評論,是在博士期間,與中科院的李建平、餘樂安、周城雄,清華的黃濤,以及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覃東海一起,組建了一個名爲“經濟聊齋”的草臺班子,在郭哲主持的《新京報》評論專欄中定期發文。我們將文章的稿費注入了一個酒肉基金,由城雄負責管理。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我們由於見面日稀,直到現在還沒有把基金耗盡。看來只要不亂投金融產品,要把一筆鉅款通過酒肉揮霍乾淨,還是挺不容易的。

真正大規模寫財經評論,其實是2007年進入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工作之後。在入所不久,我的師兄何帆博士給我們新進所的小青椒們開了一個講座。他講到,怎麼能夠把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結合起來呢?好辦,那就是一手寫學術論文,一手寫財經評論。如果能每年寫十篇左右的論文與研究報告,再寫五十篇左右的財經評論。如此堅持十年,必有小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從金融界跨界到研究界的我來說,唯一優點在於執行力強。我入所工作十二年,粗略統計,寫作的財經評論的確超過了六百篇。

隨着年紀和閱歷的增長,我的財經評論的風格也在變化。語言越來越平實、簡練。我儘量讓自己的演講與文章都不囉嗦,沒有廢話。我儘量讓自己的文章變得觀點清晰,容易被證僞。鋒利、簡潔、可驗證,這是我自己追求的目標。雖未盡至,心嚮往之。還記得路透的畢曉雯(江湖上人稱畢太后)曾經在朋友圈裏說,張明現在的評論文章,要比我剛認識他時好多了。我選擇天真地把太后的話作爲表揚,呵呵。

入所之後,我基本上是每隔三年,就把我這三年間比較重要的財經評論文章,彙編一下結集出版。迄今爲止已經出版了三本評論集,分別是《覺今是而昨非》(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全球危機下的中國變局》(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危機、挑戰與變革——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風險》(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今年是2019年,轉眼間又過了三年。性格比較軸的我準備再來本評論集,書名已經想好了,就叫《前有險灘》。

《前有險灘》這個書名,是何帆博士應我要求,替我2016年出版的評論集起的書名,但最後慘遭出版社棄用。何帆博士耿耿於懷,還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發牢騷,說我那本書的名字太土。的確如此。但是,把這個好書名留到當下,也未嘗不是一樁美事。中美貿易戰、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紅利消逝,可謂險灘重重啊。

這三年間,我的工作發生了一點變化。在中國社科院工作之餘,我忙裏偷閒,到平安證券擔任了兼職的首席經濟學家。在社科院工作,我們只需要做中長期評斷。但在市場上,關注中長期判斷的人有,但不多,大部分人只在乎短期判斷,畢竟大家都在市場上掘金刨食,這也不難理解。因此,這三年間,我不得不經常做些更短期的判斷。

中長期判斷似乎更容易做,按照一個適合的邏輯,犯錯誤的概率不大。但短期預測就不好說了。以我個人爲例。我在2017年年初做出的幾個重要判斷,最後都被證僞了。例如我認爲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2017年下半年將會破7。又如我認爲國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年內高點在3.7%左右。結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2017年不降反升,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最終攀升至4%上下。但有趣的是,我在2018年年初做出的幾個重要判斷,最終都被驗證了。例如,我認爲2018年美股動盪將會顯著加劇,不排除年內股指顯著下跌的風險。又如,我所在的平安證券宏觀團隊在2018年3月份就發佈了一系列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告,我們是市場上最早預警貿易戰風險,且最早對貿易戰開展研究的團隊。再如,我在2018年2、3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強勁之時,認爲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會重新顯著貶值。

如上所述,雖然我的短期預測在2017年被啪啪打臉,在2018年被不斷證實,但其實我自己使用的分析框架,並沒有改變過。而短期預測之所以出錯,或者是因爲對某些變量走勢的預測產生了錯誤,或者是沒有能夠預測到可能出臺的新政策。例如,之所以2017年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判斷失誤,一方面是低估了美元指數走弱的幅度(從103驟降至89),另一方面是沒有預判到中國央行在2017年5月會通過出臺逆週期調節因子、一舉擊潰市場上的貶值預期。

我的一個學生質問我,既然宏觀預測時對時錯,那麼做宏觀預測還有什麼意義呢?我的回答是“預測的意義是荒廢時光,但覺得人生歡喜”。雖然這是戲謔之言,但我覺得只有敢於不斷地做出預測,不斷看到預測被證實或證僞,才能真正深入瞭解宏觀經濟運行的邏輯,也才能真正體會宏觀與金融體系中蘊涵的不確定性。或者用我的另一個學生的說法:“不預測就沒有參與感”。

預測被證實,的確能感受到成就感。預測被證僞,其實更是一件好事。因爲通過研究爲什麼預測出錯,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分析框架以及思考過程。換言之,出錯的意義在於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因此,我有些時候去基金客戶那裏路演時,會這樣開始我的演講:“上次我所做的判斷,後來出錯了。讓我們來看一下,我是怎麼會出錯的。。。”

其實,我的博士導師餘永定老師,過去並不希望我們花太多精力寫豆腐塊文章。他認爲我們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到撰寫嚴肅的學術論文上去。但後來,餘老師變得溫和了,何帆、張斌、我、徐奇淵,這些學生們放任自流,餘老師也不管了,甚至還給我們的財經評論集寫了不少序言。其實,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與財經評論之間有時候是可以轉化的,這正是何帆師兄的“套拍”理論。

我一直都勸自己的學生,千萬要慎重選擇讀博。這是因爲,讀博意味着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如果自己不喜歡做研究,那麼天天蝸居在斗室裏折騰數據與文字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真的喜歡的話,做研究是讓人樂在其中的享受,儘管過程可能是痛苦的。

讓我來給學術研究工作做一個硬廣。這種工作,一是時間自由(但真相是沒有真正休息的時候),二是沒有老闆(每個學者都是個體戶),三是所有成果都是自己署名的(自己的娃自己負責),四是可以遊山玩水(調研加開會),五是精神獨立(不妨高蹈)。人的天分有高低,研究成果質量有高下。但這都不重要,對真正喜歡研究的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夠一直這樣,歡喜着荒廢時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