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2019清华见!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传统与青春辉映的清华园,翘首以盼每一颗年轻心灵的到来。

大类学什么?报考季即将来临,我们对话大类首席教授,直击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的16个大类学科建设最前沿,带你问道大师、取经学长。

闻道日肥,今天来看法学类——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法学类

相关院系:法学院

专业方向:法学、法学(国际班)

培养特色:法学大类采取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奠定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使法科学生具有对当代问题的关心和洞察力,并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清华大学校园的东南方,八根高耸的罗马柱对称排列的建筑风格融合古今,正中挂着荣毅仁先生亲自题写的“明理楼”三个大字,尽显肃穆庄严——这便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所在之处。20年来,它曾见证意气风发的学子发奋读书,也曾目送他们学成启航,到更广阔的天地闯荡。“求真宏道,深明义理,伸张正义”,这是“明理”二字之寓意,更是每一代“明理人”的责任和坚持。

清华法学院成立于1929年,为清华大学最早设立的四大学院之一。曾经的清华法学院有着钱端升、燕树棠、赵凤喈、陈之迈、王化成等诸多名师执教,也培养出了王铁崖、陈体强、楼邦彦、龚祥瑞、端木正等著名法学大家。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之后,清华法学院被合并到其他院校,从此法学教育在清华长期中断。1995年秋天,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复建,并于1999年重新恢复法学院。虽间有中断,但清华法学弦歌不缀,精神永续。几次开办,几次停办,恰恰证明了法律、法学在中国命运的变迁,使得清华法律人同样具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正是因为优良的学科传统和独特的学科气质,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在细微之中察觉清华法学院的与众不同。而作为清华大类招生改革后极少数不进行跨院系专业分流的学院,法学鲜明的学科独立性同样值得我们探讨。这个既古朴又年轻、既传统又前卫的学院,既因法学大家的思想而流光溢彩,也因代代学子的苦学奋进而生生不息。

初识明理:惊喜与突破

对于大二的胡怀宇来说,进入清华法学院是一件既阴差阳错,又顺理成章的事情。高二偶然选入了清华的暑期学校,他似乎与这所大学越走越近;而对法学一直以来的浓厚兴趣,则让他对清华法学院的选择显得顺理成章。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

“我的父亲是一名刑事辩护律师,这对我的学科偏好有一定影响。从高中开始,我可能就是班上所有同学里意志最坚定、目标最清晰想要学法的。”基于家学渊源,胡怀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显得较为平稳,甚至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

“进校之后,感觉在清华园里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充满动力和激情,什么事情都很乐意去尝试。”说起大一的生活,胡怀宇的语气中依旧带着激动,“另外让我比较惊喜的是,我发现法学实际上与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的结合非常紧密,如果渴望思考、乐于思考,就能感受到无穷无尽的魅力。这是特别吸引我的一点。”

2018级的何雪薇亦是通过暑校结缘清华,法学也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我小学、初中阶段就萌生了学法的想法,那时的我对平权、平等的话题很感兴趣,来到法学院算是初心。”

何雪薇坦言,面对比起高中也不曾减少的学习压力,自己需要重新定义大学的“自由”,突破固有思维。“高中时每天的目标都很明确,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路可以有很多条,反而不太清楚未来应该选择什么,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大学是更多元的,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指标,更多需要思考的是作为一个人要怎样完善自己。”正如何雪薇所说,在进入法学世界的新鲜感之外,更需要沉潜内心,稳住士气,勇敢尝试,不忘初心。

渐入佳境:收获与挑战

在胡怀宇看来,法学院对每个年级的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大一更偏向于感受、体验,去慢慢地构建对于这个学科的一种印象与认知。到了大二之后,就进入了课业最紧张的时期。诸如刑法、债法、物权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核心的专业课程都会安排在这一阶段集中学习。所以大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专注于专业,学好真本领,为未来对各个部门法的钻精打好基础。至于大三,每个人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专业任选课程,比如知识产权法领域、反垄断法领域、商法领域等;并且也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是工作、实习或是深挖学术。”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

法学院大一学年,学生们可以选择通过面试进入法学国际班,也可以选择普通的法学专业,二者区别是前者的培养计划在完成普通的法学必修和限选基本要求基础上增加了一序列全英文的普通法课程和双语课程,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当然,国际班的所有课程都是对法学院全体同学开放,无论是否是国际班的学生。

胡怀宇是2017级法学国际班的同学,他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流的是研究思想的,第二流的是研究制度的。当然这些说法其实有失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代思想家的思想光辉对我来说还是非常有魅力的,给我一种‘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感觉。给我们授课的鲁楠老师每学年都会安排一个不一样的思路线,我们当时选择的主题叫“社会与法”。从孟德斯鸠开始,历经涂尔干、马克思、韦伯这三大家,之后再转到哈贝马斯、卢曼等一些现代的思想家,最后的落脚点来到《未来简史》。这些探讨,让我们能够静下来多读一些书。有沉淀下来的跟思想家对话的过程后,就会记住这样的阅读体验,从中汲取相应的智慧。”

对于胡怀宇来说,大二的一年可以说是不断“颠覆三观”、重构思想的一年。法学领域的阅读让他对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或名词的记忆,那些信息塑造的可能只是“知道分子”;更重要的是读懂内容背后思考的来源和最终的归宿,了解它们背后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和态度,用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碰撞,从中获取经验和成长。而在他心目中,法学教育也远远不是背法条这么简单,清华法学院真正重视的是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这种通过读书和思考培养起来的法律思维,正是清华法学院中几乎每一个老师都强调的“法感觉”与“法直觉”。

思想有所收获的同时,胡怀宇也感受到了选择所带来的挑战:“清华是一个很自由的平台,这就要求你能更好地管理时间、分配精力,不要把摊子铺的太大。”为此,他也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科阶段一方面是要多做尝试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要逐渐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在优秀的同辈之间能够自处、保有自信的重要方式。”

知来藏往:目标与期望

1932年清华法学院增设法律学系之初,就曾提出“本学系宗旨,系对于应用及学理两方面,务求均衡发展,力避偏重之积习,以期造就社会上应变人材,而挽救历来机械的训练之流弊”。直到今天,清华法学院依然十分重视法学理论的研究以及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的教育。从实务上说,同学们未来可能会成为法官、律师、法学研究者;而从思想上看,学院所期冀同学们成为的,是胸怀“明理精神”的正人君子。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

对于未来的规划,胡怀宇与何雪薇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法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需要积淀的专业,如果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与积累。”在探讨将来的过程中,胡怀宇还提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我在学习中一直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中国未来会怎样发展,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尤其当我真的准备走出去的时候,更要明白中国是什么样的状态,需要往什么方向去发展,从而借鉴真正适合我们的东西。”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担赋予了清华法学院以新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其增添了新的责任与荣光。时任清华法学院教授的张奚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清华学子:努力吧,时代绝不辜负你们,希望你们也不要辜负时代。而在今天,林来梵教授亦激励明理学子:追求卓越是你们的使命,因为它含有一种道义——卓越的道义就是担当。只有将人类的共同事业融入个人理想的人,才堪称真正的卓越。

清华法学院建院以来,便以“进德修业,至公至正”为其院训,“崇德向善,明法笃行”为院风。在新的时代洪流中,清华法学院必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再造新的百年辉煌,“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首席支招:

一起来听听机航动大类首席教授申卫星老师的报考建议!

古典与青春辉映,这里英才辈出

清华大学法学院诞生于1929年,是清华前期四大学院之一,囊括了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社会学科,清华大学第一任法学院院长是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创建伊始,清华大学法学院即达到了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杰出的法律人才。二战结束后东京审判时,国民政府派出的唯一的一个法官梅汝璈,唯一的一个检察官向哲浚,代表中国政府出庭,二者均为清华法学院的毕业生。“行走在法学院,经常会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申卫星认为法学院古老而年轻。古老的魅力在于丰富而深厚的历史资源可以接续、挖掘。譬如学院设立的清华大学钱端升法学讲座,纪念的即是庚子赔款早期清华法学院培养的哈佛留学生钱端升,钱先生在回校任教后,为清华的法学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严谨著称的工科校园反而具有学习法律的基因,申卫星说,工科和法律是非常相似的,强调逻辑的严谨性。在1952年至1999年期间,清华大学培养的一大批工科校友走上了法律岗位。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司法部部长张福森等。1999年复建以来,法学院也已走过了风雨二十载。校园内,法治的逻辑与精神依然造就了一代代“清华法律人”。

理性与科技交融,这里创造未来

“清华的法学有两个标签,一个是国际化,第二是科技法学,也就是计算法学。”申卫星教授指出,技术的变化一定会推动社会的变革,从而推动法律的变革。

“我们不能漠视科技的发展,所以清华提前布局,创设了计算法学。”申卫星教授着重强调了法律与科技的交叉。清华法学院的未来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计算法学作为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法律人才。二是以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作为科研平台,解决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新的法律问题,以及用技术化解决案多人少,裁判不统一不规范等现实问题。三是以双一流作为学科建设平台,增强法律的赋能空间。未来势必是科技和法律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时代。

情怀与使命在心,这里放眼世界

清华法学的国际化经历了“从形式走向实质、从单向走向双向”的发展历程。这里的学生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外国法、请外国学者做讲座,而是走向全面和深化。既有外国教授“用英文说英美法”,也有“用英语听课、英语写作、英语工作、英语交流”,增强法学学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2005年,时任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率先在清华开办了法学硕士(LLM)项目,面向世界人才,以英文授课方式讲授中国法律。14年来,法学院培养了300多名外籍学生。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法律工作,也传播了中国的法治声音。

此外,清华法学院与世界名校联合培养的人才也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施展作为。法学院秉承着为国家利益培养国际法律人才的理念,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输送尖端法律人才。“大学不是让你学一门谋生的手段,而是塑造完善你的人格”,这是清华的情怀。

“安逸满足使人懈怠,但是如果你以国家使命作为驱动,会充满蓬勃的生机和动力。”申卫星说,国家的治理需要法治人才,中国在世界之林立足,更需要一批中国的有为的年轻人,通过在清华的学习走向国际舞台,去维护国家的利益。清华法律人应该具有一种以国家使命为己任的担当,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的情怀。

报考理由

法学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清华法学院是我国首批列入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的六大法学院之一,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清华大学法学院是内地唯一一所连续九年位于QS世界法学院排名前50的法学院(2019年世界排名第28名)。清华大学法学院与美国杜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学院等签署了“4+2”或“3+2”联合办学协议,入选项目的同学可通过6年或5年学习获得清华大学法学本科和对方大学的法律博士(JD)学位。

年轻而古老的清华法学,扎根中国且国际化的学科基因,一万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扩容,明理品格,就在这里。

推荐阅读

邱勇校长:自信的清华欢迎你 | 致2019年高考考生的邀请信

2019清华招生宣传片《从一到无穷大》| 上大学,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清华报考攻略①│建筑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清华报考攻略② │上天、入地、下海,土木类都是你的舞台

清华报考攻略③ │ 到环化材来,你看见更美的未来

清华报考攻略④ │ 从地面到深空,难到让你自豪的电子信息类

清华报考攻略⑤ │ 在0与1之间的梦想之地跑起来的计算机类

清华报考攻略⑥ │ 选择能源与电气就意味着选择未来,你准备好了吗?

清华报考攻略⑦ │ 这里是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我们瞄准中国智造

清华报考攻略⑧ │ “机航动”,智能制造,引领未来

清华报考攻略⑩ │ 清华法学:卓越的道义是担当

文 | 清华招办

图 | 吴健 等

编辑 | 李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