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德爾又想起了庫爾斯克會戰,他本可在防禦反擊中重挫蘇軍,卻被希特勒下令強攻蘇軍130萬人規模的龐大重兵集團,這也導致德軍有生力量損失殆盡後被迫從東線開始撤退。德軍在齊格菲防線上連戰連捷令國內人民大受鼓舞,他們稱這些勝利爲「西線奇蹟」,莫德爾元帥也因此受到希特勒的稱讚和盟軍將領的肯定。

作者:SOUL迪爾

1944年8月,納粹德軍在西線戰局已經和東線一樣糜爛不可收拾:在美英聯軍凌厲的攻勢下,德軍G集團軍羣被阻隔在法國南部,第15集團軍被圍困在法國西北海岸,第5裝甲集團軍與第7集團軍的處境更糟,15萬大軍正在越扎越緊的法萊斯口袋裏拼死爲生存而戰。

在這緊要關頭,受720政變事件的牽連,德軍B集團軍羣司令隆美爾元帥和克魯格元帥又先後被迫辭職自盡,名義上的西線總指揮龍德施泰特元帥又年邁而不堪大用,那該由誰來收拾這一爛攤子呢?

希特勒最終想到了有「元首消防員」、「東線防禦大師」之稱的莫德爾元帥,更何況他還是720事變後第一個發電報向其效忠的高級將領,把部隊交給他可以完全放心。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沃爾特•莫德爾

東線防禦大師

莫德爾和隆美爾、凱瑟林等人一樣,都出身於小知識分子家庭而非普魯士容克貴族。在一戰中他是一名步兵中尉,因在色當戰役中英勇作戰並多處負傷,而榮獲一級鐵十字勳章。

戰後莫德爾繼續留在軍隊任職,納粹黨上臺後,莫德爾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被先後任命爲第16集團軍司令和第3裝甲師師長,在法國戰役和蘇德戰爭初期屢立奇功。

特別在基輔戰役期間,他率僅僅數千兵力,不理會沿途蘇軍的騷擾,一路狂奔直插敵後,最終與德軍第16裝甲師會師,完成了對蘇軍西南方面軍70萬大軍的合圍。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莫德爾在東線

1942年,莫德爾調任第9集團軍司令,該部駐紮的勒熱夫地區是一個深入蘇軍戰線的突出部,極易被包餃子。

莫德爾上任後二話沒說,一下子就殲滅了威脅第9集團軍側翼的蘇軍第39集團軍,俘敵5萬。蘇軍統帥朱可夫對此耿耿於懷,當年9月,爲配合反攻斯大林格勒,朱可夫調集190萬大軍,向勒熱夫突出部氣勢洶洶得殺來,代號「火星」作戰。

莫德爾爲防備蘇軍的大舉進攻,早已在此準備多日,雙方鏖戰兩個半月,莫德爾以傷亡4萬人的代價,造成蘇軍傷亡失蹤約33.5萬人,這次大慘敗也因此成爲日後蘇軍戰史中刻意迴避的話題之一。

之後希特勒卻命莫德爾攻打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堅固陣地,這當然是一場徒勞無益的消耗戰。不過莫德爾還留了一手,在德軍撤退之際,他指揮殘兵敗將在奧廖爾重創前來追擊的蘇軍,斃傷俘敵43萬。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1943年莫德爾與部下查看地圖

重整齊格菲防線

1944年8月,剛在東線整頓完中央集團軍羣殘兵敗將的莫德爾,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並被授予寶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隨後匆匆前往位於拉洛什的西線德軍司令部。

希特勒已經命令他不惜一切代價將戰線穩定在齊格菲防線上,這是一條建於1938年的邊境防禦工事,自1940年法國戰役勝利後已就一直處於荒廢狀態。

此時,莫德爾手中只剩下剛從法萊斯口袋中逃脫的德軍第5坦克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殘部,加上困守荷蘭的第15集團軍和剛撤出阿爾薩斯地區的G集團軍羣,從瑞士邊境到北海的長達480英里的戰線上,德軍74個師的實際兵力只相當於25個師,可出動的坦克則已不足100輛。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莫德爾勉勵人民衝鋒隊的少年兵

關鍵時刻,斯徒登特大將的2萬傘兵老兵幫了大忙,這羣參加過克里特島戰役的精銳傘兵奉命組成傘兵第1集團軍,在荷蘭地區阻擊英軍並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黨衛軍頭目希姆萊也從德國後備役人員中搜颳了40個人民衝鋒隊師,交給莫德爾元帥,儘管這些部隊戰鬥力堪憂。

1944年9-11月,解放法國後的西線盟軍就一直在齊格菲防線前徘徊不前,這一方面是由於盟軍補給線較長,限制了部隊前進,另一方則是由於莫德爾元帥防禦有術。

在古城亞琛,美軍花費一個月時間才攻佔,卻損兵6000餘人;在荷蘭阿納姆,孤軍深入的英軍傘兵師被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全殲,6000多英國佬做了俘虜。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在阿納姆被俘的英軍傘兵

被否決的沙場小決

德軍在齊格菲防線上連戰連捷令國內人民大受鼓舞,他們稱這些勝利爲「西線奇蹟」,莫德爾元帥也因此受到希特勒的稱讚和盟軍將領的肯定。然而此時希特勒卻謀劃着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企圖再現1940年德軍在西線大破英法聯軍的奇蹟。

12月初,希特勒的特使約德爾大將在莫德爾的司令部裏宣佈阿登戰役的計劃,莫德爾和龍德施泰特等高級將領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莫德爾又想起了庫爾斯克會戰,他本可在防禦反擊中重挫蘇軍,卻被希特勒下令強攻蘇軍130萬人規模的龐大重兵集團,這也導致德軍有生力量損失殆盡後被迫從東線開始撤退。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希特勒會見莫德爾

爲了試圖說服希特勒改變計劃,莫德爾與龍德施泰特起草了一份替代方案,內容是發動一場有限規模的小反擊來消滅亞琛和列日這兩個盟軍在德軍防線上的小突出部。但希特勒對此頗爲不屑一顧,並嘲笑莫德爾的「沙場小決」方案是「懸而未決」。

在希特勒的堅持下,12月15日莫德爾最終被迫集中24萬精銳德軍,對防禦阿登山區的美軍五個師發動突襲。戰役一開始進展還算順利,3500名美國大兵成了俘虜,但當美軍開始調兵增員後,戰局卻陷入僵局。

最終整個突出部戰役德軍共損失10萬餘人、800多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更爲嚴重的是爲此所囤積的大量彈藥儲備和軍需物資都消耗殆盡。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突出部戰役中被俘的美軍

困獸猶鬥

打退德軍的大規模反撲後,美軍直到1945年2月纔開始以85個滿員師的總兵力進攻德軍防線。莫德爾的兵力已所剩無幾,但隨着蘇軍提前發動奧得河戰役,又有數個黨衛軍裝甲師被調往東線戰場,莫德爾叫苦不迭。

爲了遲滯盟軍的進攻,莫德爾使出了最後一張王牌:他下令炸燬魯爾河上游的水壩,把整個魯爾河谷變成了一片澤國。但美軍僅用了兩週就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一直衝到萊茵河西岸。

希特勒禁止莫德爾將B集團軍羣撤回萊茵河東岸,並下令炸燬萊茵河上的所有橋樑,然而美軍還是搶先控制了雷馬根大橋,在河東岸建立了一個橋頭堡。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雷馬根大橋

2-3月的萊茵蘭戰役令德軍損兵35萬,其中29萬人被俘,然而這還才僅僅是開始。1945年3月下旬,盟軍又發起萊茵河戰役,蒙哥馬利元帥和巴頓將軍的部隊輕鬆渡過了萊茵河,這樣還留在萊茵河西岸的德軍B集團軍羣就成了甕中之鱉。

希特勒嚴令禁止莫德爾投降,要求他們死守魯爾工業區到最後一兵一卒。莫德爾明白這麼做毫無意義,不過對希特勒的愚忠令他決定頑抗到底。B集團軍羣此時尚存30餘萬兵力,爲了與盟軍進行最後的決戰,莫德爾又武裝了10萬防空部隊與空軍地勤人員。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丘吉爾和將軍們跨過萊茵河

爲第三帝國殉葬

1945年4月15日,盟軍在攻打魯爾工業區前夕,美軍第38空降軍軍長、日後的朝鮮戰爭聯合國軍總指揮李奇微中將給莫德爾寫了一封勸降信,在信中勸莫德爾「爲了一個士兵的榮譽,爲了德國軍官的名聲,爲了德意志民族的未來,請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莫德爾看了信,沉思再三,請人給李奇微帶了個口信,表示他爲了遵守與希特勒的誓言,因此不能投降。除此之外,由於莫德爾在東線撤退期間,不折不扣得執行了希特勒殺光燒光搶光的焦土政策,已經被蘇軍列爲戰犯。莫德爾生怕被俘後被盟軍轉交給蘇軍,因此也不敢投降。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李奇微(左)與美軍82師師長加文交談

4月18日,盟軍對B集團軍羣發起總攻,莫德爾帶着幾名參謀人員,試圖穿越盟軍防線逃回萊茵河東岸。眼見突圍無望,4月21日莫德爾與部下們告別後,在杜伊斯堡的森林裏舉槍自盡。

直到十年後,莫德爾的長子漢斯格爾戈纔在幾名當事人的指引下,找到父親的遺骨並將其移葬至許特根森林的德軍陣亡將士公墓,這裏曾是1944年冬莫德爾痛擊美軍第9集團軍的地方。

被埋沒的德國將軍:此人能力遠勝隆美爾,爲什麼不出名?

莫德爾在許特根森林的墓地

因爲與古德里安將軍、曼施坦因元帥等人的矛盾,在一些著名的德軍戰史回憶錄中都很少提到莫德爾的軍事成就,並將他描述成一名狂熱的納粹信徒。

但事實上,莫德爾並非一味盲目服從希特勒,在東線他甚至多次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促使其最終決定爲第三帝國殉葬的,是其作爲虔誠基督教徒的保守道德觀,和作爲一名職業軍人的強烈榮譽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