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一個值得我們沉痛悼念的日子,八十七年前,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使得東北三省全面淪陷。

九一八中共損失200億大洋

有人爲“九一八事變”算過一筆經濟賬,“九一八事變”給當時的瀋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經濟損失估計大約可達200億大洋。

包括軍政機關損失4.69億大洋,鐵路損失6億大洋,官辦行業損失2000萬元,官辦電臺損失260萬,官辦銀行損失5.8億,官辦礦業損失1.5億,以及,張作霖帥府多年積蓄的古玩、珠寶、玉石等

而損失的武器、彈藥足可以裝備15個師的部隊。

日本發動九一八的真正目的

日本發動這場侵華戰爭主要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侵略的野心,但最主要的目的則來自對經濟復甦的渴求,1920-1930年間三次經濟危機給日本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工業產值迅速下降;農業方面由於產量超出需求,導致了大批農民破產;外貿方面由於生產的停滯,外貿也極速下降,曾一度由對華貿易的第一位降低到第五位;金融方面也大面積停業或半停業狀態,這場危機讓失業人數增加,從而增加階級矛盾。

日本也曾與歐美國家搶奪國際市場,不過卻被英美等國家打壓,在屢次的擴張失敗後,日本重新將目光聚焦在中國東北。

當時東北無論是經濟還是產業都處於繁榮時期,據1930年統計,東北農產品總數高達1900萬噸,佔我國農產品總量20% 。

即便是在經濟恐慌時間,每年還有550萬噸的收成,全國其他18省有700萬端,共佔世界總產量的90%。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約戰全國森林面積的37%。除此之外是有、煤炭等產量都佔據全國總產值的較大比重。

東北的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當時中國鐵路有7200多公里,滿蒙就佔了3000公里,佔全國總里程40%,還有大連、安東、營口三大港口,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經濟提攜政策變成了空想

日本正是看準中國這塊肥肉,將侵華戰爭逐步提上日程。當時的日本由於是日俄戰爭的戰勝國,已經獲得南滿的統治權,但日本並不滿足與此,加之美國已經開始對北滿的通知與貿易侵略,爲了不讓美國人佔到便宜,便採取了軍事化手段強行佔領了東北三省。

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曾計劃推行“經濟提攜政策”以通過派駐日本相關專家,在農業、工業、航空等方面對中國經濟實行殖民控制,已達到侵略的目的,使中國成爲日本的附庸國,從而實現以日本爲中心的新秩序,但嚴重侵害美英的利益而宣告失敗。

無論是九一八事變還是如今的中美貿易戰,都讓我們看到其他國家對中國豐富資源的覬覦之心。但不同的是,現在的中國人不再軟弱,靠堅定的外交政策與不斷壯大的國力讓其他國家不敢輕視。

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在逐步摸索適合本國發展的經濟規律,在依託科技與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大力發展金融的調節作用,讓產業、商業與金融互相影響共同發展,讓中國的經濟不落人後,讓中國的國力不容忽視,成爲更加有分量的大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