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相關鏈接:想要在VC行業勝出,最重要的是運氣?

文/阿矛

來源:常壘資本(ID:conswall_cap)

80後是被功夫武俠影響的一代人;

功夫,其實就是時間

想拍好功夫武俠,就兩條路:

要麼像胡金銓他們一樣,花時間積累底蘊;

要麼像王家衛他們一樣,花時間鑽研技巧。

同樣,要做好VC,你也要想好兩條路:

要麼花時間研究賽道,找到真正的行業龍頭,實現IPO退出;

要麼花時間製造風口,讓企業瘋狂融資,在接盤中退出。

除此之外,都是長期套牢。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

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東野圭吾《白夜行》

如果我們選取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也許“製造風口”的投資策略對VC基金來講是最正確的。

過去三年,每一個風口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短。

大數據(往往自己沒有數據,主要是幫別人處理髒活累活)到VR(其實就是賣一個紙殼眼鏡盒的),從Fintech(其實就是有網站的小貸公司)到共享XX(其實就是租賃業務+小程序),從人工智能(主要是人工勞動+開源算法)再到新零售(其實就是小賣部+小程序,同時可以送外賣了),一個個風口的概念應接不暇,但是對實體經濟的助推效果並不明顯。

好項目越來越少,更多的資金流向了頭部的獨角獸項目。

既然韭菜總要割一次,那麼下刀一定要狠,畢竟信用透支的次數是有限的。一些聰明的VC基金趁着在主力資金接盤的過程中悄悄退出了,並且獲得了不錯的回報。

不過,如果論製造風口哪家強,它的大神級鼻祖當屬一個在神州大地存在20年之久的神祕體系:傳銷

這個體系經久不衰,過去是封閉空間+洗腦,從而達到受衆人羣的絕對服從。如今有了移動互聯網,它變得沒有邊界,通過網絡社羣無孔不入,甚至還搭上了風口最時髦的名詞-去中心化。

你大媽已經不是你六年前那大媽了,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從新三板到P2P、從區塊鏈再到微商,皮膚換了好幾層,但傳銷的精髓卻深入人心。小時候以爲多讀書是爲了找個好工作,娶個好老婆;畢竟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長大了走向社會,慢慢意識到:讀書也許並不能換得黃金屋,甚至連京滬內中環的房子也買不起;但是,我的親身經歷證明:多讀書和防詐騙還是有着強相關性的。江湖險惡,人心難測!

你知道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嗎?

面對上面的疑問,我的朋友阿發對我說:開始我也不知道,直到後來聽同事們相互探討後才發現:一個是普通話,一個是廣東話。擦!!!

投資和投機是一對孿生兄弟,口音雖然不同,但本質卻是一樣的。

上圖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他是現代經濟學領域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爲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也因此被後人稱爲“宏觀經濟學之父”。

1936年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系統闡述了對於投資的理解。其中,最爲有名的類比當屬他提出的“選美理論”。他說,金融投資如同選美;在有衆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如果你猜中了誰最終獲得冠軍,你就可以得到大獎。這時,你應該怎麼猜?凱恩斯告訴我們,不要猜你認爲最漂亮的美女能夠拿冠軍,而應該猜大家會選哪個美女做冠軍。

在VC投資領域也是如此;爲什麼別人的項目一輪接一輪不斷去融資,而自己的項目一旦投完,自己就成了最後一輪投資人?此時,如何“選美”就顯得格外重要!越是在A輪階段,創始團隊的影響因素越大。這就好比古時王儲的選擇,一定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選擇最強的候選人。

所以很多投資新人進入風險投資這個領域,首先應該培養的是正確的審美觀。因爲在這個市場上,自己覺得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覺得美才是真的美。所以男士商務談判的時候不要穿白襪子,女士出席正式的場合,裙子不要有褶皺,一定要熨燙好。

進入行業久了,當分析一個行業時,我喜歡從道和術兩個層面去考慮。道代表的是事物運行的內在規律,術則代表了具體的方法論。

我請教了很多業內的人,在投資這個領域,我們聽到關於道的論述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投資中的道就是遵循價值投資,找到具有護城河效應的壟斷公司,長期持有,做時間的朋友,感受複利帶來的收益。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人士的話,可以聽但沒有用,因爲你做不到知行合一。

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同樣,聽過了許多投資的道,卻依然賺不到該賺的錢。

許多人都會有一個誤解,覺得我學到了正確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律去實踐,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知】指的是知識或者道理,那這世界上的道理太TM多了,而我們的一生時間寶貴,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經濟學裏最核心問題就是在有限集的約束下,尋找利益的最大化。那麼在有限的生命歲月裏,如何找到能夠指導自己實踐的真知纔是最重要的。

讀到這裏,不妨告訴你兩件可怕的事情:

1、回想25年前的事,才發現不是1984年,而是1994年

2、即將迎來20週歲生日的,不是90後,也不是95後,而是00後

吾生有崖而知無涯。在我看來,知行合一的知,是自我的認知;除了抽象的知識,它還包含了客觀世界的處事技巧、事物運行背後的真實道理。最關鍵的是:這些綜合因子,一定是經你個人吸收和過濾後,留下來與你融爲一體。

但很遺憾,很多時候你接觸到的“知”永遠無法與你融爲一體。因爲首先它是裹着糖衣炮彈的,這就給後面的正確認知就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其次,每個人對於“知”的過濾各不相同,這導致最終出現的結果千差萬別。回到我們上面提到的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是一個道,在這個道的背後,想要賺錢,一定是尋找到一個相對確定的機會。如果你把價值投資簡單的理解爲:找到優質的資產,然後長期持有,等待資產上漲,然後賺錢;那可能又走入了一個深坑。

舉個栗子:隨着現代金融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量化學派的興起,股市更像是一個隨機漫步市場;在這個隨機遊走的市場,價值投資是道,但賺錢的本質要靠術;中國股市,散戶衆多,從投機角度看,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的強強合作,本質上是尋找確定性的機會,其策略上遠勝於每天撞大運的散戶,因此散戶像韭菜一樣每天被收割,而且樂此不疲。

其實投機的過程,也是借用了價值投資的理念;正是因爲人們預期未來資產會上漲,所以當前的資產顯得“便宜”;未來的上漲很難說是投機還是價值投資的助推。

同樣,一個卓越的公司也是借用了價值投資的理念,其本質也是一個“投機”的過程;

1、越好的公司,淨利率越高(不要跟我談免費和互聯網思維,看看BAT的財報再來找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護城河效應。但是除非是生活必需品(很顯然必需品的毛利是很低的),所有高淨利率產品的商業本質就是價格遠高於其使用價值,但是它的成功之處就是讓消費者感覺到它的價格很值,它在競爭稀缺性和用戶價值認可之間找到了平衡,因此收割了一把消費者。

2、通常上述優秀的具備護城河效應的公司,PE倍數都很高。對於70倍的市盈率,我很難想象這個公司是否可以持續70年,但這就是市場定價的魅力,它們利用了規則和大衆心理,收割了一批投資人。而且越是具備護城河效應的項目,越受投資人追捧。

3、當公司的投機達到了最高境界就會出現兩個結果:放飛自我或者身陷囹圄。

上面這個圖包含了當今世界所有的商業模式。

我們VC這個行業,僅有少數GP進入了第4層級,其餘大部分GP處於第1和第2級的上下震盪區間。

企業一旦進入了上圖中的第6層級,就達到了放飛自我的階段,而且我們很難分辨創始人是投機還是牛逼。但是毋庸置疑:你的層級越高,賺大錢的機會越大,當然風險也越大。最近幾年,進入第6層境界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正如一句話所說: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同樣,詐騙犯與傑出的企業家之間也許只隔了一道牆。

有時,有錢不等於真有錢,牛逼不等於真牛逼。很多事情,我們都需要用一生去鑑別。

從另一個角度說,認知也是個人經驗積累的一種體現。這個經驗的積累會根據個人的特質、所處環境的不同呈現差異化,而且隨着時間的積累也在不斷進化。例如,隨着金融實踐的加深,我的很多認知也在慢慢改變。比如,我慢慢發現投機其實是一箇中性的詞,並非是簡單機會主義的概括;這也可以解釋,即使是信奉價值投資的金融/經濟專業科班出來的教授,也很難在投資上賺到錢,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因爲他們的認知和實踐出現了脫節。這是知行合一的另一個難點。

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隨着畢業後踏入社會,曾經我們課堂學到的知識慢慢都還給了老師。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但是對於問題的解決可能要花一生去研究。因此,爲了闡明思考方式,經典金融學理論對於最複雜的人性,只能賦予理性人的假設。而進入社會,我慢慢發現人的因素其實是最複雜的,特別是在作出一些決策時,往往是非理性的。所以無論經典的金融學教材裏用多複雜的公式去解釋投資的原理,金融投資的本質在我看來只有四個字-低買高賣,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而衡量投資和投機是否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賺錢了嗎?

所以,賺錢就是把熟悉的事反覆做,絕對不是靠出奇招,因爲概率太低。你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價值投資是道,投機是術;想賺錢,兩者缺一不可。那麼一個嚴肅的問題來了,你的VC基金到底賺錢嗎?

尖子生VS好學生

VC這個領域,如果你把它簡單的理解爲高風險-高回報,那很可能就錯了。首先,你冒了高風險並不意味着高回報;其次,優秀的基金是用概率尋找確定性的機會,所以一定是道跟術的結合。

我們先看下面這張圖:

毋庸置疑,2009-2011年作爲中國投資歷史上最好的年份。從時間的稀缺性上講,完全可以媲美1982年的拉菲。

整個宏觀經濟穩健快速增長,國內IPO形勢一片大好;天使和VC機構遇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歷史性機會,PE則搭上了創業板的東風,這一時代的業績是否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投資史上最優秀的成績呢?通過上圖的退出比例,我們可以看到:

-天使退出率6%左右

-VC的退出率30%左右

-PE的退出率50%左右

這就是統計的結果。也就是說,一級市場註定有50%以上的項目是退出不了的。

一級市場是一個只有“尖子生”沒有“好學生”的市場。真正能夠實現VC退出的項目,可能一個賽道只有第一名。如果運氣好市場空間足夠大,第二名勉強可以。因此一級市場上每年都存在着一批“好學生”,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沒有等來風口,沒有足夠性感的故事,下一輪的接盤俠難尋覓

-  業務很平穩,但增長放緩,距離上市還很遙遠

-  公司每年利潤幾百萬到小几千萬,常年也不分紅,基金履行回購協議的成本很高

這樣的項目在投資人眼裏被稱爲“殭屍戶”,因爲它的股權是沒有任何流動性和變現的可能。正如一句話所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一級市場股權的退出、孩子的出生、京滬的車牌,都不是你能努力就實現的!

那麼如何評價一支VC基金的業績?據說上面2009-2011年間設立的一支VC基金,在過去8年時間裏,LP從1元錢變成了7元錢現金(注意不是賬面回報),這簡直太優秀了!

要實現8年7倍現金回報

你必須迎來戴維斯雙擊

戴維斯雙擊,本來主要是針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提出的一個投資策略。主要指低市盈率買入股票,等待潛力顯現時,獲得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提升的雙重疊加效果。

對於一級市場的公司,戴維斯雙擊不能輕易照搬,因爲大多數項目都不盈利,畢竟規模盈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同時,很多聰明的創始人其實主觀上並不希望自己的公司盈利。因爲沒盈利的時候,公司都是按照PS進行估值,一旦盈利了,馬上進入跌停狀態,因爲大家馬上按照PE來進行估值。所以一級市場的戴維斯雙擊策略一定是在低PS時作出投資,等待潛力顯現(此時最好國家政策利好,賽道紅利顯現),獲得收入和PS倍數的雙重疊加。

當然更厲害的是戴維斯三擊,就是自己投資的優秀項目恰好迎來在大A股上市,而且在退出的時候還迎來了一波牛市,那這支獨角獸就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回報。所以,對於一級市場的獨角獸創始人,有些時候最可怕的不是資金鍊斷裂,而是公司突然實現了盈利,從而估值失去了錨定標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在看項目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初創型企業的創始人總是喜歡強調自己已經率先實現盈利,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亞於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發射成功時,衆人歡呼雀躍、臉上流露出的喜悅。但在專業人士來看,一切非規模化的去談盈利都是耍流氓,單純的盈利可不是你融資過程中一個加分項。VC需要的是:爆發式的增長+規模化的盈利。

如果說LP從1元到8元可遇不可求,那麼能從1元變成3元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舉個栗子,以10年期基金爲例。假如今天我給你1元錢,10年後還給我3元錢;

我們粗略估算下:對於LP的1元錢,其實你只有0.9元可以投資,其餘0.1元都以管理費的形式進入了管理人的腰包;10年後的3元錢是稅後的,而且還要扣除GP管理人的20%carry(這個時候carry終於出現啦!),把稅收的因素考慮在內,稅前總收益回報要達到4.125元。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基金的年化複利爲17%。年化17%的複利是什麼概念?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過去50年間的年複合收益率18%-20%(測算口徑不同);一個P2P互金公司要求的平均回報市場價格是18%,當然P2P定的這個回報收益,是因爲考慮了壞賬風險、運營支出、人員工資支出等因素。因此17%的收益率在絕大多數行業看起來是可望不可即的,尤其還是複利。可見,如果某一期基金運氣足夠好,足夠聰明而且也非常勤奮,獲得年化17%複利的收益,那麼他基金LP的1元錢在10年後,也只能拿到3元錢。

按照上面17%的年化投資回報,考慮到最好的年份VC退出率30%;假設你投資了10個項目,那麼項目的分佈大概是下面這樣:

我們通過上圖發現VC投資這個領域,回報也滿足2-8定律;也就是說20%的優秀項目爲基金貢獻了超過80%的收益回報;所以,最終決定基金回報的就是那幾個跑出來的頭部項目。我們稱作:少數項目決定最終回報。

同樣,如果我們放眼看二級市場,也有類似的現象。我們統計從1996到2015年美國S&P500指數這長達二十年的回報,你會發現:

如果你在這段時間裏持有不動的話,收益是每年4.8%左右

如果因爲各種原因,你錯過了這20年裏上漲幅度最大的5天,那麼你的回報就會下降到每年2.7%;

如果錯過上漲幅度最大的10天,你的回報就會變成銀行活期存款般的每年1.3%;

如果你不幸錯過了40天,那麼你的回報就會成爲慘不忍睹的每年-4%。

換句話說,在這20年超過4000個交易日裏,你要是錯過了其中1%的交易日,這20年就都白忙活了;決定你收益率的就是這1%的交易日。

注意!!!上面描述的都是別人家的基金。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基金最真實的情況應該是下面的情形:

-   一般在一支基金的投資組合中,好學生的比例要低於50%

-   能產生20倍回報的項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   好學生的回報倍數1.5倍也是極限,因爲很多對賭回購根本無法達成。

-   VC基金投資的項目結果只會出現0和1兩種情況,它不像PE還有0.8的這種狀態;因此很多時候,好學生沒能達到預期,它的估值就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因此,考慮到上面分析的客觀情況,這個基金對應的項目分佈應該是下面這樣:

2.3倍的收益回報,如果把稅和GP管理人的carry扣除,那麼真實的淨回報值是1.83。當然,更嚴酷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基金是不賺錢的!!!

所以當很多人問我,你們VC有什麼可以獲得穩健收益的祕訣嗎?我說,NO!

我們都想控制波動率,都想穿越週期;但到頭來才發現:最穩健的投資策略就是不斷投出10倍以上回報的“尖子生”。

就好比在足球的世界裏,最好的防守就是去不斷地進攻。

你們VC到底要投啥?

過去8年,每年我們的郵箱都會收到成百上千份的BP(商業計劃書),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想法千奇百怪。

他們經常會說,我們的項目現金流好,不燒錢,比起市面上XX項目不知道要好多少,你們還總是挑來挑去,你們VC到底要投資什麼?起初,因爲這樣的人太多,我也無法一一去回答,畢竟我們聚焦的行業有限,要搞清楚每一個行業,對於VC來講時間成本是極高的。直到去年我回了一趟老丈人家,開始慢慢理解了這些創業者的思維方式,試着換位去思考。

上圖中的創業會員單位是一家叫做向陽的燒烤店

飯店的老闆跟我閒聊起來說,隨着傳統產業的落寞,目前燒烤就是這邊最賺錢的生意;一到節假日,祖國各地的遊子回到這裏,歡聚於此,小串是唯一能喚起他們童年回憶的東西。

臨走時他補充道:生意穩定,現金流好是燒烤業的重要特點。這邊工廠製造都青黃不接,你要投資必須要投燒烤這樣事兒的項目;羣衆基礎好,獲客成本低,做好了還可以開分店;用你們大城市的一個時髦詞說就是:剛需!!!

我思考了一下,覺得老鐵說得太好啦!其實我們倆對於認知的分歧,既不是我錯了,也不是他錯了,是大家對於未來的預期是不一致的。做燒烤的未來願景是通過不斷擴張,把收入做大做強,通過盈利來賺錢,這個在VC的眼裏稱作生意。VC投資最終靠股權實現回報;而股權只有在企業高速增長或者規模化盈利的時候纔會帶來回報。一個項目之所以會出現高速增長,一定是外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

做VC投資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是投新不投舊。我們一定是在變化的環境下尋找新機遇。

同樣,評判一個VC敏感度很重要的一條:當外界變化來臨的時候,你是否第一時間作出積極反應。

對於一潭死水的存量市場很難憑空出現機會,這時需要一顆石子激起漣漪。

對於變化的新環境,我們劃分爲三個要素:

1、社會和歷史進化帶來的必然趨勢(比如人均GDP和城鎮化率達到一個臨界值,就會出現一些必然的消費演進和升級。這個方面,中國部分效仿美國和日本,但不是照抄)

據說,上圖是當前上海人的新馬斯洛需求。如果基本的溫飽還沒滿足,對於上圖的國金(IFCMall)自由,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2、全球通用性技術的突破和滲透(PC、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雲計算、區塊鏈)這些不會因爲你是中國就不同。當學術paper、實驗室測試、產業化落地逐步突破其各自的臨界點,新的技術就會誕生,商業場景就會出現。例如,如果沒有LBS這個功能,移動出行這個市場根本不存在。4G沒普及和資費沒下來,就不會有直播,也沒有快手。同樣如果沒有云計算基礎設施IaaS的不斷完善和普及,SaaS廠商的商業化演進會推遲很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技術浪潮都能帶來真正的產業化。

過去十年,技術紅利讓美國湧現出一大批百億美金的企業級應用(我不喜歡簡單的歸納爲SaaS)公司。

3、中國特有的新政策紅利(土地所有制影響房產、營改增和電子發票的普及影響記賬和報稅、金融行業的外商准入、以及毛衣戰影響中國的科技基礎產業)

最近參加了很多活動,發現不少投資人的情緒都有些悲觀,其實這很正常;但在風險投資這個領域待久了,我們發現總有一些人喜歡拿宏觀經濟大環境說事,過度關注股市,過度關注每季度的經濟指數。

對經濟數據敏感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當評判一個項目或是預測一個行業時,如果總以宏觀經濟爲前提,一定很難投出優秀項目的;VC投資一定要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我們押注的不是全球或是中國的宏觀經濟,而是十分具體的一個細分賽道。中國經濟增長再慢,哪怕每年1%的增長,90萬億的1%也有9000億,其實對於一個細分的新興市場,說句實話,90億的空間就真的足夠了,機會永遠都有;反倒是很多創業者一上來就跟我說,他們做的是萬億市場的生意,但當陪着他們仔細分析完,才發現跟他們啥關係都沒有。

對創業者來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找到經濟新增長上的那層奶油,然後迅速喫掉。

創業一定是在一個新興的細分市場去尋找你自己的切入點。很多創業者之所以會失敗,其實第一步的戰略就錯了,如何定義一個差異性的藍海是成功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你又不能以戰術上的懶惰想當然去說BAT、Google、Microsoft這些巨頭轉身慢,所以你有時間窗口。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你一定要在新環境三要素(社會歷史的必然進程、全球通用性技術的突破和滲透、中國獨有的新政策紅利)裏,找到屬於自己藍海中的那層奶油。也只有新的環境才能帶來新的機遇。其實這裏面就包含了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所以創業者在準備創業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Whynow? 爲什麼你覺得現在是一個機會?

Whyme?  如果是一個機會,爲什麼勝出的會是你?

成功的創業者一定是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擇時對於一個創業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回頭去看過去幾年高速成長起來的獨角獸,除了創始團隊自身因素外,一定是在對的時間點迎合了新環境三要素(進化帶來的趨勢、技術的突破、政策的紅利)中的某幾個因素。

下面這個圖展示的是過去幾年湧現出的TMT獨角獸。它們的出現無一不是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和紅利。

如果沒有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不會出現和孕育移動支付這個市場,也不會有螞蟻金服、財付通以及200多家支付牌照公司;當然前提還要智能手機普及化,因爲不可能每天抱着一個筆記本電腦去掃碼支付。

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和電子地圖的誕生和普及,LBS&移動支付不會有,那麼也不會有滴滴。

陌陌最早也是依靠LBS,實現了娛樂交友。

美團點評始於團購,成於移動互聯網時代;LBS、移動支付和外賣對它的幫助可謂是三浪的疊加。

沒有算法的更新和AI的發展,也不會誕生頭條這樣的新聞聚合公司,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只是個算法公司那就錯了。其實除了算法,頭條的一個重要壁壘就是運營。

同樣如果沒有4G的滲透和資費的下降,也不會誕生快手這樣的企業;但翻宿華的歷史,他們都是連續創業者;之所以到達今天的大成,還是在4G的時代找到了娛樂的缺口。他們本身都是重運營的人,這也是爲什麼騰訊的微視砸了重金一直也做不起來的原因。這就好比當年騰訊也做了微博,但最後還是輸給了新浪微博。

都說企業服務行業增長慢,但我們還是看到了過去幾年快速上市的公司;微盟成長得這麼快,一定是抓住了微信這個流量紅利,沒有微信何談微盟?有贊也是利用了微信的流量紅利打通了微商和朋友圈流量的最後一公里。

當然,在衆多利用微信流量創業的企業中,真正實現大成的當屬那個神奇的:拼多多。

一個BigDeal的誕生,一定是社會新進化、新技術落地、新政策紅利的組合或疊加;VC一定要聚焦在變化中誕生的創業企業。新環境三要素的疊加+戴維斯三擊纔會擊中100億美金&100倍回報的獨角獸,這纔是VC真正希望投到的項目。

那麼面對上面老鐵的疑問,我也會反問:你覺得今天在中國做燒烤與10年前有什麼本質差別嗎?

所以,創業者在蠢蠢欲動創業前一定要問一下自己:當前着手要做的這件事,如果10年前去做,跟現在會有本質的差別嗎?如果沒有本質的差別而恰巧你又認爲是一個大成的事情,爲什麼過去10年間沒出現?難道你就是那個最聰明的人?

陽光底下無新鮮事

VC投資其實是一個:從開始很多事物你不瞭解感覺很牛逼,到了解之後漸漸發現都是吹牛逼的過程。

我們投資要投90分的項目,而不是看上去像90分的項目。

風險投資的一項基本技能就是:不斷給創業者卸妝,看到真實的創業者;同時也給創業者一面鏡子,讓他們認清自我。

做投資久了,大家是不是也發現創業者的一些通用性陳述:

1、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萬億的大行業(萬億不假,但是跟你也許只有2毛錢關係)

2、我們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項目,做成了就是下一個XXX(對不起,成功可以複製,但永遠無法粘貼)

3、我們的技術有壁壘,而且巧合的是競爭對手跟他的時間差距永遠是6個月以上(拜託,不要總跟我們說6個月,敢不敢換個時間?RUOK?)

4、行業內目前不存在競爭對手,BAT、華爲XX,我很熟,他們短期內肯定不會做這個方向

5、之前跟Steven(XXX頂級美元PE的合夥人)聊了,他對我們很感興趣,只要我們數據達到XX,他們立刻給我們投資;後面鵝廠、巴巴的戰投都是老朋友,關鍵時候會再投我們一把,我們對他們有戰略意義,最差的結果就是被它們收掉;B/C/D輪投資人都已經集齊,現在就差你們的A輪了,你們還不上(jin)車(keng)?

我們也會悄悄觀察創業者的朋友圈,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也做了一些總結:

1、天天曬自己勤奮、加班的,一般不敢投資;創業是一場馬拉松,拼得是戰略、持久戰,不是每天曬雞血;

2、朋友圈頻繁曬與領導人或行業大咖合影,但始終不曬自己公司訂單落地和經營業績的,一般也不敢投資;外在的虛榮戰勝了內在的硬核

3、太憤世嫉俗的,喜歡發牢騷的,一般也不敢投資;世上沒有完人,也沒有完美的項目;片面的視角,很容易把公司帶偏。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創業成功是一件極低概率的事情,但如果創始人從一開始就沒有認清自己,沒有找到合適的定位,那麼註定要當炮灰,深埋於地下。

之前很多投資人都表達過對優秀項目的定義。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創業項目的勝出,並不是因爲做到了顛覆性的0-1的創新,而是在巨頭看不上但事後證明潛力巨大的細分行業裏,做出了超預期的微創新。踏實做好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具有差異化的幸福藍海纔是最重要的。

創業者不要輕易說巨頭太大了,轉身慢;之所以轉身慢,是你還未進入它的射程;當年小米做得米聊如星星之火一般,迅速燃燒;但是當它一旦進入了騰訊的視野,而且還是它的標準射程時,瞬間就被反超。很多時候創業沒有成功,並不是你做得不好,而是你沒有做得更好VC投資如此,創業更是如此。

VC難做,創業更難做。也許正是因爲難,才讓我們對挑戰充滿了好奇,才讓我們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

相關鏈接:想要在VC行業勝出,最重要的是運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