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0點52分,開國上將李克農之子、解放軍原總後勤部副部長李倫中將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李倫中將1988年授銜照

2014年10月17日,李倫中將在家中接受了《祖國》雜誌記者的專訪,向我們講述了父親李克農“戰鬥在‘潛伏’烽火中的”故事。時間雖已過去近五年,但李倫將軍虛懷若谷的風度、思維不凡的談吐、平時樸素的穿着和慈祥和藹的笑容依然歷歷在目。驚聞老將軍已駕鶴西去,祖國網特摘錄採訪文章中的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共同深切緬懷李倫將軍。


1927年在白色恐怖中誕生的李倫,可以說是還未出生就參與到了革命中。李倫的母親懷着李倫時,曾冒雨送信給當時被國民黨懸賞通緝的李克農,才使李克農得以脫險。有一位投身革命的父親和全力支持父親革命的母親,這使李倫從小就受到了革命的洗禮。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1937年6月,李倫與母親在上海。

李倫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漂泊動盪中度過的。先是在白色恐怖年代,經歷腥風血雨、親人離散,飽嘗生活艱辛之苦;繼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經歷山河破碎、哀鴻遍野,看到人民遭受深重災難。這一切都在他的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此激發出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恨,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仇,對共產黨和人民大衆深切的愛。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李倫剛過十一歲就當上了一名小八路,後來加入共產黨,拿起槍、操起炮,奔赴解放戰爭的戰場。在新中國成立後,李倫從1950年開始就投身於我軍軍事交通工作,此後一直在這條戰線上奮鬥了四十多個春秋。家庭的教育,環境的薰陶,戰火的鍛鍊和考驗,自強不息的努力,使李倫在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中一直髮揮着積極作用。

李克農投身革命,對家裏的照顧非常少。“1931年顧順章叛變後,父親轉移到江西蘇區,母親帶我們回到蕪湖,那時我們的生活幾乎陷入絕境,困難極了。我們兄弟姐妹五個,最大的姐姐才十三四歲,母親的工作是小學教員,工資很難養活一家人。”李倫將軍回憶道:“此時父親音訊全無,我們家裏人連他是否還活着都不知道。”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1933年11月,周恩來與紅一方面軍部分領導在福建建寧合影。左起:葉劍英、楊尚昆、彭德懷、劉伯堅、張純清、李克農(時任第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周恩來、滕代遠、袁國平】

1934年的一天,家裏突然接到李克農從江西瑞金髮來的一封信,才得知他依然健在。母親讓李倫給父親寫封信,隨她的信一起發出。“我那時候小學二年級,寫的信的大意是想要一些鉛筆和紙,別的小朋友都有,但自己卻用母親撿來的紙筆。”李倫說父親看到這封信流淚了,愧疚自己幹革命無法照顧家,其他戰友看到這封信也很難過。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1938年4月,李倫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屋頂花園。

談及父親,李倫說父親對子女管得非常少,用父親的話說“共產黨人沒錢,沒辦法資助家裏”。李倫記得,直到1938年初跟父親生活在一起,喫住纔得到保障。這期間,李倫從父親那裏學到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道理。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1938年12月,李倫在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與父親李克農合影。

父親李克農在延安病重時找李倫談了一次話,他對李倫說:“我們之間既是父子關係,又是同志關係。你們都是被黨養大的,我很少管。所以你們有事情要找組織,靠黨靠組織,不要靠我。”這句話對李倫影響很大,讓他養成了靠黨靠組織、靠自己的理念,使他一直懷着感恩之心去回報黨和人民。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1941年4月,全家在延安棗園合影。前排右起:父親李克農、李倫、母親趙瑛,後排右起:二哥李力、二姐李冰、大姐李寧、大哥李治。】

“我從十一歲就參與到革命中,親身經歷瞭解放全中國的歷程,親眼看到戰場上犧牲了多少烈士,深刻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我們國家經歷這麼多曲折建設到今天,我們作爲老同志,是很驕傲的!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一切,特別是現在在習總書記的領導下,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們都很有信心。”看到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倫將軍相信中國的將來會更好。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2014年10月17日,李倫將軍在家中接受《祖國》記者專訪。

李倫將軍對腐敗深惡痛絕,對貧富差距感到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希望未來的中國,每一個人都能在自由、平等的大家庭裏,快樂地生活。

深切緬懷李倫中將:7歲給父親李克農寫第一封信,父親看後流淚了

採訪結束後,李倫將軍把兩本書贈予《祖國》雜誌社並簽名。

鏈接:李倫將軍簡介

李倫,男,漢族,1927年11月生於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中共特工之王”、開國上將李克農之子。1939年2月入伍,194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連俄文專科學校畢業,大專文化,中將軍銜。

1939年至1941年任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見習報務員、新安學校學員。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延安大學、延安抗大二大隊、延安炮兵學校學習。1945年至1949年任晉綏野戰軍司令部參謀、晉察冀中央同黨校幹部科科員,張家口車站副站長,張家口鐵路局工程隊隊長,晉察冀中央局黨校工訓班教員、地幹班黨支部書記,華東野戰軍特種縱隊榴炮團一營副營長、營長。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1949年在解放舟山羣島戰役中,榮立一等功。1950年至1958年任三野特縱重炮團副參謀長、鐵道部軍運課副課長、軍委運輸司令部調度科科長。1958年至1978年任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科學研究室主任、訓練處副處長,總後勤部軍事運輸部計劃處處長。

1978年至1986年任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1986年至1989年6月任後勤學院院長。1989年6月至1993年12月任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並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榮獲獨立功勳榮譽章。

本文系《祖國》雜誌祖國網採訪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