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自我“造血”,后河村成了“脱贫明星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通讯员 宋跃伟 李刚

“今天召集大家来商议一下大棚咋对外出租。”6月27日,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召开党支部大会,商议村里温室大棚对外出租一事。

这样的场景在一年多前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后河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开会召集不到人,工作难推进,脱贫数据模糊不清。

变化从2015年开始,郑州市市场发展局派驻工作队定点帮扶后河村,先后投入50多万元,帮助村里打了深井,解决吃水问题;协调新修生产道路4.1公里,生活道路3.6公里;协调郑州市的农贸市场,为后河村的农产品销售开辟“绿色通道”。

这些帮扶措施改善了村民生活,然而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仍然是驻村工作队的“心病”。“班子不团结,党员大会、村民大会都召集不齐,村民习惯性上访。”这是第一书记驻村后的第一印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后河村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输血’才能变成自我‘造血’。”

2018年4月,通过换届选举,后河村两委班子重组,80后的陈跃飞当选党支部书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新一届村委的首要工作,是重建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在班子内建立每周述职制度,党支部开始严格履行三会一课制度。一开始个别党员依然不愿意过组织生活,支部就成立了2个党员发动小组,由威望较高的老党员担任组长,挨个给党员打电话、做思想工作。”陈跃飞介绍,支部还给每个党员定岗定责,实行积分制,每个月评比一次,把评比结果公布张贴,让群众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党员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成了后河村固定的党员集体学习的日子,外地务工的党员也会尽量赶回来。群众对村两委、村干部的看法也改变了,党支部逐渐恢复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当年5月,后河村就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后河村干部队伍的可喜变化,让驻村工作队放下心来,可以甩开膀子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了解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问题,工作队利用第一书记专项基金,为村集体购买农用机械,帮助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15000元;又为村里新建了2座蔬菜大棚,预计年收入近2万元。

从“输血”到自我“造血”,后河村成了“脱贫明星村”

在“输血”的刺激下,后河村的“造血”功能逐步开启:村里成立了5个农业合作社,带动了70个贫困户。村民陈卞琴说:“以前跟着别人玩,现在有空就去合作社干活,一天能赚七八十块钱,家里也脱贫了。”

曾经的贫困户罗伟如今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今年端午节,他种植的土豆刚成熟,驻村工作队便帮忙联系了郑州农贸市场的商户到村里收购,35亩土豆全部卖完,罗伟也因此还清了因身体残疾、妻子生病、女儿上学所欠的债。他说:“光靠政府补助不行,还得自己奋斗,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现在,妻子的病好了,女儿考上了大学,他准备明年再多承包15亩土地种芥菜,一家人越“奔”越有希望。

后河村村委大院里有一个爱心超市,超市里的商品是由郑州市市场发展局捐赠的。和别的超市不同,这里的商品不用花钱,而是要用积分兑换。

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共同制定了积分评比和兑换细则,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庭院卫生、脱贫干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就可获得相应积分。

每周六是村里的环境整治日,一开始打扫卫生还要靠村干部组织,现在已逐渐成为村民的习惯。“主动打扫卫生,不光是为了拿到积分,看见房前屋后的环境好了,路面干净了,自己心里也美。”村民杨瑞芳说。

村里还开办了农民夜校,每月至少两次,给村民讲党的政策、医疗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等。只要不刮风下雨,每天晚上都会有村民聚在村委的院子里跳广场舞。“以前大家没事在一起打牌、唠闲话,现在喝完汤就往村委跑,互相比划舞蹈动作,肩周炎都好了。”陈卞琴说。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后河村成了“脱贫明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脱贫成效日益凸显。

编辑:张菁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