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上午,在市四套班子領導和水利戰線老領導、老專家共同見證下,被譽爲揚州“城市安全第一工程”的瓜洲外排泵站主機泵房內,轟鳴聲響徹長江口岸。瓜洲外排泵站正式投入運行後,揚州主城區防洪排澇標準將由此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經過水利建設者900多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揚州“治城先治水”的標誌性工程——瓜洲泵站順利建成,經過前期試運行,已經具備了防洪排澇能力。

“今天,我們齊聚古運河與長江交匯之地,共同見證瓜洲泵站正式啓用。”昨天上午,在市四套班子領導和水利戰線老領導、老專家共同見證下,被譽爲揚州“城市安全第一工程”的瓜洲外排泵站主機泵房內,轟鳴聲響徹長江口岸。實時啓動的兩臺抽水機泵高速運轉,從古運河匯流而來的大水,通過泵房底層流道,越過外排出水“駝峯”,直奔長江而去。

揚州爲啥是“洪水走廊”?濱江枕淮,逾七成地界低於洪水位

揚州濱江枕淮,是全國唯一地處兩大流域交匯點城市,承接上游約200萬平方公里的過境洪水。揚州既是“魚米之鄉”,更是“洪水走廊”,是全國重要防洪城市。

打開地圖看,揚州如“藍海”。全市64%的地域爲淮河流域、36%的地域爲長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嶺,又是江淮交匯點,全市70%以上的地面位於江、淮洪水位以下。所以,在歷代治水人的眼裏,揚州地境可謂是“頭頂一盆水(高郵湖)、腰掛一桶水(淮水過境)、腳踩一條龍(長江)”。

揚州的“盆”一是指湖泊,主要包括高郵湖(面積780平方千米)、寶應湖(面積140平方千米)、邵伯湖(面積133平方千米),還有成千上萬個水庫、當家塘等;二是指河道,全市共有大小河道2349條,最長的河流自然是京杭大運河,城區河流主要有130多條,其中古運河將這些河道基本連接起來。

揚州瓜洲泵站正式投用,它爲何被譽爲“城市安全第一工程”?

瓜洲泵站開閘瞬間 張卓君 攝

爲何要建瓜洲泵站?下大暴雨,城區3/2陸地積水要外排

“一旦下大暴雨,城區三分之二陸地積水要排向河道,直接匯流到古運河,如果不能及時外排,就容易積水成澇。”市水利局局長康盛君說,每年汛期,由於長江水位高於古運河水位,加之江潮頂託、淮河行洪,揚州城市都受到內澇的威脅。

水患不除,揚城不安。早在上世紀70年代,揚州水利人就明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謀劃在長江邊新建城市外排泵站。“但那時客觀條件還不成熟,說是沒有錢,其實還欠缺了一些決心和魄力。”

“2016年汛期長江大潮,市委書記謝正義等市領導調研城市防洪排澇工作,在瓜洲閘現場看到江水從閘門縫隙擠進城市內河,大家心驚肉跳,大家一致認定:水患不除,揚城不安。”康盛君說,市委、市政府隨後迅速作出決策:興建瓜洲泵站(也稱“瓜洲外排大站”)。

爲何是“城市安全第一工程”?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瓜洲泵站工程位於古運河、儀揚河流域東南,古運河入長江口門瓜洲閘的東側。2016年底動工興建。該工程估算投資約6億元,主要內容爲建設外排大站一座,設計流量爲每秒170立方米;開挖上、下游引河共約1230米。

“如今瓜洲泵站順利建成並正式啓用,主城區防洪排澇標準將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極大提高區域防洪安全標準。”專家表示,工程的建設可基本實現:在江淮高水位時,城區遇10年一遇降雨,保證自排區的排水順暢,控制古運河水位5.5米;遇20年一遇降雨時,古運河一線最高水位6.44米,以確保古運河、儀揚河東段及其支流堤防安全,使自排區不倒灌。

專家是如何評價它的?實用美觀,可謂城市“雙地標”

“瓜洲外排泵站應該是揚州市最大的泵站工程,論裝備水平,堪稱揚州水利史上的標誌性工程。”說這句話的人,是原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特聘專家陳文和,他曾參與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建設,擔任過國家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驗收專家,對水利工程特別是大型給排水泵站工程建設、管理和運行非常熟悉。6月18日受聘擔任揚州市瓜洲外排泵站試運行專家組組長。

在陳文和看來,瓜洲泵站裝配有6臺高性能機泵,運行中振動和噪音較小,綜合裝配先進性均優於國家規範標準,同時運行可達每秒170立方米,實用且效益巨大,可謂是同類泵站工程中的翹楚、揚州城市防洪地標性工程。

“古色古香的泵房建築矗立在長江岸邊,美不勝收,可謂又一道地標式風景。”陳文和說,一座城市防洪工程,同時擁有兩個“地標性”意義,可以說是這座城市人民最大的幸運、最好的福祉。他認爲,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給城市帶來靈動和韻味。揚州是幸運的,水將城繞、城把水抱,從久負盛名的“運河之都”到秀麗宜居的“生態水城”,每一份讚譽都將揚州與水緊密聯繫在一起。

揚州瓜洲泵站正式投用,它爲何被譽爲“城市安全第一工程”?

瓜洲泵站正式啓用 張卓君 攝

【小貼士】瓜洲泵站名片

瓜洲外排泵站工程位於古運河、儀揚河流域東南,古運河入長江口門瓜洲閘的東側,2016年下半年開工建設,工程計劃總投資約5.5億元。泵房高23米,相當於8層樓高。裝配6臺機組,同時運行可達170流量/秒。

瓜洲外排泵站正式投入運行後,揚州主城區防洪排澇標準將由此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新聞延伸】古代揚州水患頻發

據揚州文化學者黃繼林介紹,揚州南臨長江,而古運河與長江相通,江水漲潮時一直可以通達古城,有時還會帶來水患,而過去水患浸淫,人們用鐵鑊來鎮水。在焦汝霖《徐園鐵鑊記》中提到,蕭梁時代,揚州城南離江邊不遠,常有水患,於是築巫山堰擋水,在城南隅安置了兩隻鐵鑊,使水流回旋,減緩流速。江水漲潮,水患浸淫的狀況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興修水利,在古運河沿線,從瓜洲入江口建閘纔有所改變。

揚州作家王資鑫曾在《伴水而行》一文中提到:因爲揚州里下河本屬江淮衝擊平原,有鍋底窪的諢號,從12世紀黃河奪淮,泥沙淤塞淮河水路,每遇暴雨,水湧運河,江水倒灌,決堤崩閘,魚鄉頓被吞噬而成澤國。史載從明至民國582年間,揚州洪水氾濫155次,每四年就遭一次滅頂之禍。

清代揚州水災107次,平均每2.5年一次。民國年間,水患依舊。1931年大水,受災良田1000餘萬畝,災民300餘萬,77000人淹死。

通訊員 黃海濤 徐敏

見習記者 馬惠敏

記者 周晗

編輯 晴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