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禮》、《樂》的“興”、“立”、“成”是儒家思想中關於一個人學習發展的過程規律,是一個人從初始立身到教化影響他人的過程。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成爲一臺機器,沒有思想靈魂,喪失自我,沉醉在渾渾噩噩和朝九晚五的工作中,缺少的靈魂該如何重拾?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譯文】:詩篇使我興奮,禮能讓我在社會上站得住,音樂是我的所學得以完成。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乍一看,這樣的譯文讓人似解非解。其實,傳統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這麼久,不單單是因爲它的內在涵義深刻驚醒,更是因爲它的言簡意賅、意義深遠。

想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分開來看。

“興於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此處的興,應該是讀四聲,即“興趣”、“高興”“興高采烈”。孔子認爲,詩文會讓人興奮。這裏的詩,不單單指的是我們所知的唐詩宋詞元曲,它的範圍很廣泛。古代的“詩”就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而且一般情況下詩和樂是分不開的,所以古代常有“流觴曲水”一說。

人爲什麼有了“詩”會興奮,從現代來看,是因爲人有情感。情感具有複雜性,長時間的累計在體內不去抒發,自然會憋悶成疾。

南懷瑾老先生曾經講過,每個人的職業不同,越是在專業領域有建樹的人職業病越嚴重

比如醫生,一代名醫他的精力必然是全撲在醫術上的,每天面對的都是生死攸關的病人,見慣生死。大家都說醫生的血一定是冷的,不然會抗不下去。

可是他沒有生活嗎?他不會有生活瑣事和學術上的困擾嗎?這肯定是有的,那麼這些憂愁煩惱或是成功喜悅該如何發泄呢?

再如當官的,很多人一看到某些人,就說這是當官的氣質,官威十足。因爲長久的習慣發號施令,勢必會養成一些和其他人不同的氣質。還有商人,與市儈緊密聯合,這都是職業病。越是有職業病的人,越需要發泄,不然整個人就會變成一個行走的職業符號

詩,就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了。之後我們會發現,凡事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大成績的在文學藝術上都有所造詣。遠了像曹操和他的兒子們,近的如我們偉大的開國元勳。這就是他們知道如何在所專注的領域之外,學會發泄自己多餘的情緒和精力,才能更好的專注。

“立於禮”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如果單單學會表達、發泄自己的情緒也是不夠的,我們都需要一個“規範”,不然這世界上瘋子和精神病就太多了。這個規範,指的就是“禮”!

《禮》即是社會的規則、儀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論語》:“不學禮,無以立”即是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學禮守禮,知書達禮,從具體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嚴格地遵守禮的規定,才能克己復禮,以正其身,是爲立也。

現代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尤其是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很高,被衆人追捧,然而卻屢屢爆出醜聞。

之前有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朋友說,他們博物館曾經召開過一次畫展。雖然他對評畫沒什麼研究,但也知道能在這裏展出的畫品絕非凡作。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宛如衆星捧月一般被人羣圍着,老藝術家對着畫作開始點評。

他也想跟着學習一番,沒想到老者言辭粗鄙,髒話連篇,滿嘴盡是不屑。最後還在館內留下了一口濃痰,讓他對文學藝術家瞬間失去好感。

你能說這位老者德不配位嗎?似乎也不是!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均以爲自己的就是天下最好的,這便是失了“禮”!沒有禮,你不尊重別人,別人自然也不會尊重你。

這樣的禮,有些是明文規定的,有些是約定俗成的。如果幼時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纔會在社會上立足,贏取他人內心的尊重。

“成於樂”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孔子對於做人最後的定於是“樂”!學詩學禮,猶未完備,尚須學樂以成之。

樂是音樂。舜典說:「歌永言。」禮記樂記篇說:「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皇疏說:「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

音樂得自天地之和,必與天然之序相合,始得融爲一片天和,而能涵養性情,成就自性之德,所以“樂”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樂》本無經,而在於人的創造,是建立在《詩》的感性和《禮》的理性基礎之上的昇華,是二者相互融合於人的產物。賢達之人所奏之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樂是人性的最好的體現。

只可惜,我們現代人在快節奏和追逐名利的影響下,早就忘了自己是一個“人”,而把自己當成了一臺不用休息思考的機器,喪失了自我。

學習音樂,不再是爲了陶冶情操,而是爲了考級爲考試加分,爲了迎合市場口味去賺錢,爲了所謂的夢想讓世人歌唱,卻忘了“樂”本身的含義,是你整個人的境界的最高升華。

小結

《詩》、《禮》、《樂》的“興”、“立”、“成”是儒家思想中關於一個人學習發展的過程規律,是一個人從初始立身到教化影響他人的過程。懂得了這三者之間的聯繫和意義,那麼你的人生終究將不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