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其他“八仙” | 文 三隻眼讀史

我們常說的八仙,是指道教八仙,俗稱“八洞神仙”,也稱“上洞八仙”,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組八仙起源於唐朝,發展於宋、元兩朝。流傳在忻州市一帶的元曲歌舞戲《八仙慶壽》中,把他們列爲八仙,姓名卻尚未固定。到了明朝中葉,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名稱,並流傳至今。相傳八仙原來各有居所,並非聚在一起,一次他們在去蓬萊仙境路過東海時,被東海龍王太子所阻,八個神仙祭起法器聯手打敗了龍王太子,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

然而,歷朝歷代都有自己歌頌的八仙,比如晉代就有蜀中八仙的說法,他們是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蜀紀》裏稱這八人均在蜀中得道成仙。

大唐多數時期是個歌舞昇平的年代,唐人的八仙與衆不同,這八個“仙人”因酒而稱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八個酒中仙,照現在看來就是八個很有學問的酒鬼,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詩來詠誦這八個喜好詩酒的豪邁文人。

明代雜劇《賀昇平羣仙慶壽》中,又定義出下洞八仙,即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此八人中,劉海蟾、陳摶很有名氣。陳摶被人們稱爲陳摶老祖,劉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

到了清代,八仙的衍化就更加繁複,分出所謂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有人將元、明以來的漢鍾離、呂洞賓等上洞八仙列爲“中八仙”。而上八仙的說法改爲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和驪山老母。下八仙由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等八個神仙組成。

其它也有另外的八仙之說,在《何仙姑寶卷》、《八仙上壽寶卷》、《孫悟空大鬧蟠跳會》等書中,八仙說法各不相同,只不過這些說法傳播不廣,沒有得到民間的承認而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