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記者在陽信縣劉廟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排練現場看到,載歌載舞的演員在認真排練慶祝建國70週年和“七一”黨的生日文藝節目。劉廟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楊廣勤告訴記者,該中心總投資62萬元,社區合唱團、腰鼓隊、舞蹈隊、京劇社等經常在此開展活動。同時,經常開展文化講座、書畫培訓課程、“社區藝家”、藝術青年社區志願服務、青年藝術家十人聯展等活動,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羣衆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這是劉廟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楊廣勤爭做新時代文明實踐者的一個縮影。

楊廣勤,男,回族,1957年10月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濱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副調研員,山東省民委民族委員會委員,陽信縣河流鎮劉廟工作片黨總支書記,第九屆和第十屆山東省政協委員,第八屆濱州市政協委員,第九屆濱州市政協常委,陽信縣黨代表。多年來,他紮根基層,從一名普通農民成長爲副縣級領導幹部,是山東省政協委員,濱州市、陽信縣政協常委。先後被評爲山東省“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濱州市“勞動模範”,濱州市“十佳政協委員”,濱州市“平安濱州建設先進個人”等稱號30多次,多次得到山東省主要領導的接見和表揚。在楊廣勤的帶領下,劉廟村由原來的“窮、亂、差”逐步發展成爲富裕、文明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湧現出民族團結的使者菅新剛、回族活雷鋒楊廣和等先進典型人物。

劉廟工作片是一個有10個少數民族村的工作片,穆斯林羣衆有7600多人。楊廣勤上任以來,先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解決了長期困擾劉廟羣衆的喫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等問題,徹底改變了劉廟的落後面貌。2001年協調資金120萬元爲羣衆安裝了自來水,讓劉廟1280戶村民喝上甘甜的黃河水。2002年,協調市、縣有關部門籌資360萬元,通過大量細緻的工作,拆遷房屋263間,搬遷136戶,鋪設柏油路13、7公里。同年投資100萬元建成劉廟回民中學教學樓;2008年投資160萬元完成劉廟回民小學教學樓及配套設施建設。2018年投資62萬元建成劉廟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在實踐新時代文明工作中,楊廣勤積極引導回族羣衆發揮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加工業,培育出“鴻安”,“鑫源”,“億利源”等一批知名企業。現在劉廟有各類加工企業300餘家,其中超億元企業11家,超千萬的企業百餘家。楊廣勤積極引導民族企業與漢族羣衆建立“公司+農戶”的訂單養殖模式,培育了肉牛資源增加羣衆的收入。近年來,有2000多家漢族羣衆飼養肉牛從中受益,形成20多個養牛專業村。目前共有4000多名漢族羣衆長期在劉廟企業務工,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楊廣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告訴記者,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是抓好社會穩定工作的關鍵,他及時處理各種矛盾,抓早,抓小,抓苗頭,把各種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事態擴大升級,爲陽信縣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楊廣勤帶領黨總支高度重視各類矛盾的處理,本着宗教事務無大小的原則,在處理羣衆矛盾時,大事小事一樣對待,無論是宅基糾紛、鄰里矛盾、夫妻矛盾、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等都是第一時間介入,深入細緻瞭解情況,耐心作通雙方工作。多年來共處理各類糾紛1600餘人次,爲民族團結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黨的十九大以來,楊廣勤積極學習十九大報告內容,努力實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精神。從2018年10月份開始籌劃建立“劉廟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多方籌措資金60多萬元歷時4個多月建立起高標椎的文化服務中心。

楊廣勤長期紮根農基層工作,身體力行,率先垂範,經常深入羣衆,及時處理各種矛盾,切實維護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受到回漢羣衆的擁護和愛戴,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重視。原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張高麗,原國家民委黨組書記楊傳堂等領導先後到劉廟工作片視察指導工作。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在視察劉廟時動情地說;“劉廟的經濟發展這麼快,楊廣勤同志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