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庵记》《蜀素帖》比较缘由

1.《方圆庵记》的来历

宋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方圆庵拜访辩才法师。期间,两位法师讲经说法,说古论今,十分投缘。这次访谈结束后,守一特意撰写了《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欲刻碑以纪念。守一与米芾素有交往,加之米芾此时在书法上已有盛名,于是便请他书写。《方圆庵记》凡17行,每行四十八九字。从书法风格看,此帖是属米芾“集古字”时期的作品,面貌与《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最为接近,米芾时年33岁。

2.《蜀素帖》的来历

宋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米芾应湖州知州林希邀请,赴苕溪游玩(当时米芾乘兴抒怀,赋诗数首,所书便是《苕溪诗帖》)。九月二十三日,米芾即将与好友告别,此时林希取出祖上已珍藏多年的一卷蜀素,请米芾书写诗文。蜀素,顾名思义,即产于四川的丝织品,上面织有黑色的界格,人称“乌丝栏”。见此宝物,米芾心情大悦,信手以行书抄录了八首自作诗,凡658字,这就是《蜀素帖》。此时,米芾已经形成了“刷字”风格,作品气势磅礴、沉着痛快。米芾时年38岁,距书《方圆庵记》已5年。

3.比较两作的原因

(1)两件作品,一为石刻,一为墨迹,对比分析,可探讨石刻、墨迹间的相互关系,即启功先生提出的著名观点“透过刀锋看笔锋”。

(2)两件作品均出自北宋大家米芾之手,均为其早年行书代表作,时间跨度五年,通过细致对比可管窥米芾早期书法演变轨迹。

(3)两件作品字数较多,《方圆庵记》700余字,《蜀素帖》亦有600余字,相较米芾其他尺牍,此二作包含的笔法、结构、章法等诸要素在作品中均有充分展示。


《方圆庵记》与《蜀素帖》比较

1.用笔特点比较

(1)《方圆庵记》用笔

《方圆庵记》用笔方圆兼具、协调丰富。笔画线条含蓄、温润且富有力量感。用笔上还能看出楷书痕迹,法度森严,一丝不苟。行笔过程随处可见棱角鲜明的方笔、细腻流畅的圆笔。整篇作品中,筋骨兼具、轻重得宜。《方圆庵记》的用笔特点,可用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的话来概括:“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

(2)《蜀素帖》用笔

《蜀素帖》用笔方圆兼备,以圆笔为主。行笔速度更为迅速,线条比《方圆庵记》更富韵味和力度,显示米芾“刷字”的特色。对此,《周慧珺、李静解析米芾〈蜀素帖〉》有论述:“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过程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书写时字的起笔往往较重,至中间稍轻,于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也富于变化,下笔着重点时在起笔、时在落笔,偶尔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3)《方圆庵记》和《蜀素帖》主要点画、用笔差异

《方圆庵记》:方圆并用,以方点为主。反点使用较少,点画轻灵和粗壮均有。

《蜀素帖》:几乎都是圆点,喜用反点,点画大多粗壮,有时也有小点。点画与后面笔画一般以牵丝相连。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长横线条粗细平稳,以逆锋起笔。

《蜀素帖》:长横时有波折,起笔逆锋、露锋均有。不时出现极细的横画。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长撇线条粗细均匀,收笔处稍加重,微上翘。

《蜀素帖》:长撇常头尾粗,中间细,有明显提按。(短撇碑、帖差异不明显)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常出现回锋捺,捺脚处有加重,但并不明显。

《蜀素帖》:回锋捺甚少,捺脚处有加重,往往厚重异常。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长短匀称,线条粗细均匀。

《蜀素帖》:有时会出现明显较长的竖笔,长竖往往会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短竖碑、帖差异不明显)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方圆皆有,以方折为主。

《蜀素帖》:方圆皆有,以圆折为主。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方圆庵记》:钩和点两种笔画有时连写,有时分开。

《蜀素帖》:钩和点两种笔画经常连写,常会出现蟹爪钩的形态。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4)用笔对比小结:

《蜀素帖》较《方圆庵记》,在线条粗细方面更加丰富灵活,长笔画往往会出现强烈的粗细变化。方笔减少,圆笔增加,笔画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牵丝。

2.结构体势比较

(1)按不同结构分类比较

下面将碑帖相同的字通过不同结构的分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进行比较。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独体字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上下结构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左右结构.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半包围结构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上中下结构

通过读图对比,可知两作在结构体势方面差异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接近的。《方圆庵记》和《蜀素帖》都有如下特点:

第一,字形结构严谨,中宫收缩,四面却是开张的,做到了疏密有度,收敛不失舒展。第二,字形体势左斜右倒,偏侧不正,却又做到了亦正亦斜、打破平衡,达到了险峻不失平稳的境界。第三,字形长、扁、方兼有。随字自然结体,通过变化的字形,表现了书法的丰富性。

(2)结构体势的细微差异

细致琢磨字形结构,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异,下面以“发”和“群”两字为例说明: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两个“发”字相较:《蜀素帖》里的这个长撇明显伸展到下方,一“点”明显距中心更近,对比《方圆庵记》的“发”字,《蜀素帖》的“发”更加呈现出中宫收紧、四面张开的态势。两个“群”字相较:《蜀素帖》里的“群”,“君”的上半部“尹”与下半部“口”大小对比更为强烈,“口”往中心靠近,“羊”的点撇下方出现了更多空白,两相对照,也呈现出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的态势。

(3)结构体势对比小结:

《方圆庵记》和《蜀素帖》在结构体势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对于结构体势的审美情趣,米芾已经在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方向演进发展。

3.章法布局比较

(1)《方圆庵记》章法布局

《方圆庵记》的章法布局自然和谐,大字小字错落分布、流畅和美。大部分字独立,偶有几字牵丝映带。总体章法布局做到了沉穆平和,笔致沉稳而又趣味盎然。

(2)《蜀素帖》章法布局

《蜀素帖》以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流利的笔势在绢帛上留下了明显笔迹。粗重的点画与轻柔的线条交替出现,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从容的静意完美结合。

(3)两件作品章法布局的差异

第一,《方圆庵记》每列字数均等,《蜀素帖》前少后多。

《方圆庵记》每列字数为四十八九字,这显示出时年33岁的米芾书法功力已相当深厚,对笔的控制力很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书写时,米芾的情感和情绪相当平稳平顺,才有这样的书写效果。《蜀素帖》则不同,现选取诗句正文第一列及倒数第二列加以对比。第一列计八字,倒数第二列计十二字,差距相当明显。应该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第一,《蜀素帖》总计抄录米芾自作诗八首,开笔所写几列均字形稍大,写到中后段的时候,米芾发现可能手卷后续空间有所不足,因此压缩了字形。第二,这蜀素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丝织品,是友人家族珍藏多年的宝物,书写此卷,米芾异常兴奋,情绪飞扬,情感的起伏自然分明,因此也造成了每列字数差异。

略论米芾早期书风的形成与特征——以《方圆庵记》《蜀素帖》为中心(一)

第二,《蜀素帖》更为参差错落,章法布局灵动有生趣。

《方圆庵记》总体布局亦有参差、大小的对比,但是比之于《蜀素帖》则稍显呆板及程式化。《蜀素帖》把字形的大小正侧、点画的疏密轻重作强烈对照。章法跌宕起伏,参差错落,对比《方圆庵记》,节奏感更加丰富,更具艺术的感染力。

(4)章法布局对比小结:

《方圆庵记》和《蜀素帖》的章法布局均自然和谐,大字小字错落分布。《方圆庵记》整体气韵平稳,每列字数均等;《蜀素帖》章法更显凌厉、有动势,以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每列字数前少后多,章法布局更显灵动。

未完待续……

(文/陆惠忠 编辑/李金豹)

相关文章